第248章 大清帝國的轟然倒塌(1 / 2)

武昌起義的成功,讓各朝古人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同樣有些擔憂。

雖說起義成功了,但毫無疑問會麵臨清政府的鎮壓。

大家記得清清楚楚,清政府手中還掌握著北洋新軍。

以目前革命黨的力量,想要抗衡北洋新軍,恐怕難度還很大。

雖然大家也知道清政府最終的結局是滅亡,但不管怎麼說也需要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袁世凱手中控製的北洋新軍肯定會鎮壓革命黨的。

這些革命黨人都是推翻清政府的勇士,帶領老百姓站起來的有誌之士,大家不希望這些人犧牲在北洋新軍的鎮壓中。

不過很快大家就意識到自己可能想多了,事情估計不會壞到這種地步。

畢竟主播也說過,清政府最後就是袁世凱推翻的。

武昌起義再結合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各朝古人也能大致推測出清政府滅亡的事情經過。

武昌起義的成功,也讓全國很多省份相繼起義,成功擺脫清政府的控製。

在這種情況下,手握軍權的袁世凱也趁機發動政變,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

清政府滅亡的事情經過也正如大家所猜測的那樣,袁世凱趁著內亂逼迫清帝退位的。

“武昌起義成功後,全國先後有18個省宣布獨立,脫離了清朝的統治。”

“一時間,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

“而對於此時的清廷來說,要想挽回局麵就隻能出動北洋六鎮。”

“如果北洋軍能把武昌革命給鎮壓下來,那麼大清還有挽回的餘地。”

“而他們要麵對的湖北新軍訓練並不比北洋差,軍官素質也相差不多。”

“隻是由於中央的財力比地方上要強不少,致使雙方在裝備上還存在一定的差九。”

“比如湖北新軍裝備的火炮,就多是國產仿製的格魯森57毫米過山快炮,缺少大口徑重炮。”

“在這種兵力裝備都占優的情況下,清政府要想撲滅武昌起義,把握還是相當大的。”

“可是真到了要派兵南下時,載灃卻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沒人有能力掛帥出征。”

“當時賦閒在家的袁世凱為了惡心載灃,假模假樣的給隆裕太後上了一道奏,說國家存亡危急之際,宗室子弟應當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袁世凱建議隆裕重用八旗少壯派,看看能不能從中選出一人領兵南下討伐革命黨。”

攝政王載灃:倒也並不是沒人有能力出征掛帥,而是袁世凱狼子野心,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能啟用此人。

北洋新軍的戰鬥力要比地方新軍強得多,出動北洋軍鎮壓革命黨問題不大。

可問題是沒有合適的人選擔任出征的主帥,這才是最無奈的。

事情惡化到如此地步,大清國卻沒有一個人能夠擔此重任,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北洋軍是袁世凱煉出來的,他也知道袁世凱有能力擔任主帥鎮壓革命黨。

但他對袁世凱看得很透,知道此人野心勃勃,不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忠臣。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袁世凱編練完北洋軍後,他才隨便找了個理由把袁世凱罷官回家養老。

現在雖說全國起義不斷,大清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但他也不會把袁世凱召回來。

他非常清楚,一旦讓袁世凱重掌兵權,隻會徹底斷送大清國的江山社稷。

“隆裕覺得袁世凱說的有道理,就詢問當時少壯派中軍權最高的載濤,你掌管著陸軍帶兵怎麼樣?能不能率軍南下呀?”

“載濤這個人練兵還可以,但讓他上戰場玩命他是真不行。”

“見隆裕要抓自己的壯丁,載濤連忙下跪磕頭道奴才無能,隻練過兵沒打過仗,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做。”

“隆裕一聽,不便再說什麼,隻好作罷。”

“載濤回家後越想越怕,擔心隆裕反悔,一定要他掛帥,於是他就乾脆稱病辭去了軍諮大臣的職務。”

“聽說載濤辭職,袁世凱不動聲色的上書,推薦他的心腹徐世昌繼任軍諮大臣。”

“隨後,在徐世昌的大噪輿論之下,朝堂上掀起了一股請袁世凱出山的輿論熱潮。”

“不過由於這時候載灃仍然很記恨袁世凱,並不理睬徐世昌的保奏,因而清政府最終確定的主帥是滿洲正白旗出身的陸軍大臣印昌。”

“10月14日,載灃做出如下安排,任命印昌為第一軍軍統,率北洋第四鎮和第二鎮的混成第三協、第六鎮的混成第十一協南下進攻漢口。”

“任命軍諮府政使馮國章為第二軍軍統,統帥北洋第五鎮、第三鎮的混成第五協、第二十鎮的混成第三十九協作為預備隊,隨時聽候調遣。”

“任命載濤為第三軍軍統,率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駐守京畿,專司巡護。”

袁世凱:朝廷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不管怎麼安排統帥都沒有用。

雖然朝廷忌憚他執掌兵權,但沒有用,北洋軍很多將領都是他的人。

這個北洋軍是他編練出來的,安插了大量的人手,除了他沒有人可以指揮得動。

他清楚的知道那些皇親貴胄沒有能力帶領北洋軍,最後北洋軍的控製權還是會回到他手裡的。

雖說載灃提防他,讓滿洲正白旗出身的陸軍大臣印昌擔任主帥。

但很可惜,作為預備隊統帥的馮國章也是他的人。

前去鎮壓革命黨的北洋軍主帥說是印昌,但實際上的控製人卻是他。

這支北洋軍也隻有他才能掌控得了,隻要他不發話,其他的將士就不會行動。

在他練兵完成的那一刻,這支北洋軍就不再屬於朝廷,而是屬於他袁世凱的。

他雖然閒賦在家,但一直關注著全國的局勢。

在得知武昌起義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屬於自己的機會來了。

“載灃的盤算很好,讓旗人為主的第一鎮和禁衛軍看家,讓最能打的第二鎮和第四鎮南下乾臟活累活,讓一向忠於朝廷的馮國章統領預備隊。”

“但載灃忘了,馮國章固然忠於朝廷,可他與袁世凱的關係同樣也很好。”

“袁世凱被罷免後,馮國章一直擔心自己也會被鳥儘弓藏。”

“加之南下的北洋第二鎮、第四鎮原為北洋常備軍左右鎮,是北洋六鎮中與袁世凱最為親近的兩鎮。”

“故而當第一軍走到河南信陽後,士兵們直接就撂挑子罷工了。”

“印昌也不傻,他知道袁世凱雖然蟄居河南張德,但卻在暗中操控前線戰事。”

“若是袁世凱不出山,則將士必不肯用命。”

“思來想去,印昌奏請朝廷還是啟用袁世凱吧。”

“收到印昌從前線傳回的奏報,清政府親貴慌了手腳。”

“隆裕沒有拒絕的籌碼,不得不妥協。”

“因為此時全國大半的省份都已經獨立,北洋軍要再不趕到武昌鎮壓革命,大清可就真的完了。”

“在這火燒眉毛的情況下,隆裕也不得不依了袁世凱提出的六項出山條件,授其為欽差大臣,委以實權,南下鎮壓革命。”

嬴政:說到底還是清朝宗室太廢物,找不到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才給了袁世凱機會。

一支大軍隻接受袁世凱的指揮,足可見袁世凱對這支大軍的滲透有多嚴重。

不過歸根到底,還是滿清太過腐朽,宗室子弟已經完全廢了,連一個鎮壓北洋軍的人都沒有。

劉徹: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

在武昌起義成功的那一刻,清政府就已經名存實亡了,滅亡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全國各地相繼發動起義,並取得了成功,清政府所做的不過是垂死掙紮罷了。

派不派遣袁世凱發兵鎮壓起義,都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在那種情況下,即便袁世凱執掌軍權鎮壓了革命黨,擁兵自重的袁世凱也不可能聽命於清政府。

全國發動起義,當兵權到袁世凱手裡的那一刻,也不過就是延遲清政府的滅亡。

一個將皇權發展到巔峰的王朝就此轟然倒塌,多多少少讓他內心很受觸動,心中難免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感慨。

“10月27日,袁世凱端起架子走馬上任,換掉了徒勞無功的印昌。”

“並在當天任命馮國章為第一軍軍統,段祺瑞為第二軍軍統,將前線事宜交由馮國章全權負責。”

“10月28日上午,北洋第一軍開始向漢口發動猛攻。”

“革命軍與北洋軍反複爭奪陣地,終因後援不濟,革命軍被迫後撤。”

“29日,北洋軍用重炮轟擊革命軍的炮兵陣地。”

“由於革命軍的炮兵目標暴露,加之火炮口徑也有差距。”

“一場炮戰下來,革命軍又是損失慘重。”

“隨後北洋軍在優勢炮火的支援下不斷向前推進,革命軍被迫與北洋軍展開激烈的巷戰。”

“31日,厭煩了巷戰的北洋軍用重炮轟擊今天武漢沿江大道上段的大片街市。”

“炮擊之後,馮國章又下令放火。”

“馮國章認為,漢口兵民一家沒有分彆。”

“為防止革命軍藏於街市,必須將漢口燒為焦土,讓革命軍無處藏身。”

“隨著一把大火,如今武漢沿江大道四宮殿碼頭至龍王廟一片被燒的是精光不剩。”

“眼看漢口已無法固守,革命軍隻能退守漢陽。”

“11月1日,革命軍從龍王廟渡船過漢江,選擇在龜山和漢陽鐵廠構築陣地。”

“北洋軍則在同一天占領漢口,之後20多天,北洋軍與革命軍爭奪漢陽。”

“戰至11月27日,漢陽失守。”

“北洋軍占領龜山炮台,將炮口對準長江南岸。”

“這場曆時41天的陽夏之戰,革命軍輸得非常徹底,陣亡將士4200人,而北洋軍的陣亡人數還不到1000。”

梁啟超:4200名革命黨的大好男兒,就這樣被袁世凱付之一炬,這個袁世凱實在是太可恨了。

一提到袁世凱,他就恨得牙癢癢,心中怒不可遏。

當初就是袁世凱選擇助紂為虐投靠慈禧,才讓他們改革派的戊戌變法徹底失敗,錯過了中華民族崛起的大好時機。

現在又是袁世凱選擇把屠刀砍向革命黨人,甘願做朝廷的走狗,看得他心中大恨。

他雖然不是革命黨人,但不管怎麼說革命黨也是為了推翻清政府拯救中華民族。

他身為中華民族的大好男兒,自然也要支持這些革命黨人。

雖然最後袁世凱懸崖勒馬,選擇站在中華兒女這一邊,推翻了請政府的統治。

但他對袁世凱同樣沒有好感,並不覺得袁世凱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相反,以他對袁世凱的了解,他總覺得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之後,選擇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

獨攬大權逼迫清帝退位,如此滔天權勢,很難對皇位不動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