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大清帝國的轟然倒塌(2 / 2)

“不過陽夏之戰雖然失敗了,但湖北革命軍將北洋軍主力死死拖在武漢三鎮長達40天之久。”

“這也為南方其他省份發動起義,脫離清朝統治創造了有利局麵。”

“11月29日,黎元洪領導的湖北軍政府做出決定,堅守武昌。”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哪怕打到最後一人,湖北革命軍也絕不投降。”

“袁世凱很清楚此時的全國形勢,若是對武昌發動攻擊,或許可以滅了對岸的革命軍,但北洋軍的損失必然也不會小。”

“並且最關鍵的是,如今整個南方都起義了。”

“革命黨與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麵,難不成自己要與南方各省革命黨進行一場車輪大戰?這明顯不現實。”

“湖北是新軍起義,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陝西、雲南、貴州也都是新軍起義。”

“南方新軍的戰鬥力固然不如北洋軍,但也不是軟柿子。”

“將近八萬新軍,還有七八萬民軍商團和巡防營。”

“真要是死戰到底,北洋六鎮的七萬兵力根本不夠打。”

“既然不現實,袁世凱索性也轉變了想法,這大清行將就木沒必要再保了。”

“11月底,袁世凱下令停止攻擊武昌,然後扭頭就回了京城。”

隆裕太後:我大清沒有對不起你袁世凱,為何要背叛大清?

袁世凱能有今天的權勢,都是大清朝賜予的。

一想到養了一頭白眼狼,她內心無比淒涼。

她並非不知道袁世凱狼子野心,可依舊為了那萬分之一的幾率選擇相信袁世凱。

可結果到頭來,袁世凱依舊辜負了她的信任。

要不是迫不得已,她真不願意選擇相信袁世凱,把兵權交到袁世凱手上。

在交接兵權的那一刻,她就知道把大清的命運也交到袁世凱手上了。

可到了那個地步,除了袁世凱有能力鎮壓革命黨,就沒有其他人了。

大清走到這一步,她內心無比傷痛,不知道該如何麵對大清的列祖列宗。

雖說慈禧太後把大清交到她手上的時候,大清國就已經支離破碎了,大清國最後的滅亡也不關她的責任。

但不管怎麼說,大清國是在她的手上滅亡的,她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南方各省代表在爭執一番後達成共識,隻要袁世凱支持共和,迫使清帝退位,就推舉他為總統。”

“當民國大總統這個條件,對於袁世凱來說,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我們站在袁世凱個人的角度來說,即便他死命效忠清廷,即便他真的把這次革命給鎮壓下。”

“他最好的結果也就跟曾國藩一樣,封個一等候的爵位,然後交出所有的權力回家養老。”

“但朝廷會不會跟他秋後算賬呢?他袁世凱能不能善終呢?”

“自古以來,功高鎮主的沒幾個有好下場的,這點袁世凱不可能不知道。”

“相反,如果袁世凱能順應革命,推翻清政府。”

“他就可以當大總統,獲得最高權力。”

“有了最高的權力,自身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也就沒人能動他了。”

“效忠清政府最大的收益是善終加侯爵,且風險很大。”

“而推翻清政府的收益是當大總統,且風險很小。”

“該怎麼選,傻子都知道。”

“於是袁世凱就反水了,開始營造清帝退位的氛圍。”

“他先是買通宮裡的大太監小德張,嚇唬隆裕說你們要是被革命軍給推翻了,到時候就會跟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一樣,免不了上斷頭台的命運了。”

“隨後他又扔出優待條件,對隆裕是軟硬兼施。”

孫中山:我還是太低估了袁世凱的野心,沒想到大總統的位子還滿足不了袁世凱的胃口。

他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最大的心願就是帶領革命黨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在得知袁世凱不想再保清王朝的時候,他彆提有多高興了。

畢竟他們革命黨人最大的敵人就是清政府,而最大的阻礙就是袁世凱。

他們革命黨雖然實力還不錯,但要和袁世凱手中的北洋軍相比就差多了。

如果袁世凱選擇效忠清政府,那他們革命黨就要麵對袁世凱的打擊,最終說不定會讓大好形勢付之一炬。

在權衡利弊之後,他願意把大總統的位子給袁世凱。

而唯一的要求就是袁世凱支持共和,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畢竟他的心願是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解放中華兒女,而不是為了手中的權力。

隻要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哪怕把權力讓出來都沒有關係。

可他哪裡能想到,大總統的位子袁世凱還不滿足,還想著恢複帝製自己做皇帝。

他帶領革命黨就是為了推翻清政府,結束不合時宜的帝製,可不是為了讓袁世凱當皇帝的。

“載灃對此也是無可奈何,隻能辭去攝政王,退隱王府。”

“自此開始,載灃再也不過問政事。”

“其實相比於八旗少壯派中的頑固派,載灃其實是開明派。”

“載灃留過洋,見過世麵,知道專製統治無法長久,唯有立憲才有一絲前途。”

“可是在大清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載灃慫了。”

“為了巴結頑固派,他大開曆史倒車,結果是一步錯,步步錯。”

“載灃從風口浪尖脫身後,禁衛軍訓練大臣良弼又站了出來。”

“他反對議和,反對清帝退位,甚至一度要與袁世凱兵戎相見。”

“袁世凱不方便動手,就找到革命黨人彭家珍,借用彭家珍的一腔熱血炸死了良弼。”

“良弼之死,對時局影響很大。”

“滿清親貴被嚇得不輕,或請假或出走,當天去上朝者寥寥無幾。”

“禁衛軍聽說良弼死了,頓感失去主心骨,也是人心惶惶。”

“為了安撫禁衛軍,袁世凱讓馮國章擔任禁衛軍統領。”

“馮國章到任後,善待軍官,關愛士卒,讓禁衛軍重新找到了主心骨。”

“就這樣,清政府重金打造的禦林軍間接被袁世凱收編了。”

“搞定了禁衛軍,袁世凱見時機成熟,便發動北洋軍將領對隆裕太後實行兵諫。”

載灃:君主立憲製說的容易,可真到了自己頭上,卻是萬般不願意的。

他心中清楚專製統治無法長久,隻會導致大清帝國走向滅亡。

他年輕的時候出洋留學,見識過西方的世界,知道西方是什麼樣子。

歐洲實行君主立憲製,實行共和製度。

也正是因為這種製度,才讓歐洲的實力遠超大清帝國。

在歐洲仔細了解過君主立憲製後,他也有想過在大清國實行這種製度。

因為他知道,唯有大清國改換製度,才有可能讓大清國強大起來,不再遭受西方列強的欺負。

但當他留學完回到大清國,重新成為大清王爺的時候。

看到大清的政局,他又退縮了,絕口不提君主立憲的想法。

因為他非常清楚,想要在大清國施行君主立憲製,必然會遭受到極大的阻攔,根本就不可能實現這一製度。

他哪怕是權傾朝野的攝政王,也無法改變政體,這一點他是知道的。

一旦他提出君主立憲製的想法,原本支持他的頑固派大臣肯定會紛紛倒戈,不再支持他。

到了那個時候,他連自己的權力都保不住,更不用說改變製度了。

“1912年2月4日,段祺瑞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政府。”

“共和是順應潮流的好事,北洋軍上下都支持共和,誰要是反對共和,北洋軍就對他宣戰。”

“如果朝廷不同意順應共和的潮流,那北洋軍就要進京以武力相威脅了。”

“此時的大清王朝已基本失去了整個中原漢地,名義上歸屬大清的也隻有東北、西北、西南等少數省份。”

“而絕大多數軍隊也隨著各省的獨立脫離了清政府的掌控,地盤可以說是基本沒了。”

“算上名義上還效忠清政府的軍隊也寥寥無幾,不要說對付南方的革命黨,就是麵對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也根本不夠。”

“死撐下去被人推翻是必然的,如此的話也自然沒有什麼好下場。”

“倒不如趁著自己手上還有點籌碼的時候主動認輸,把自己賣個好價錢,得到優厚的退位待遇,這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就是唯一且理智的選擇。”

“於是到了1912年2月12日,重壓之下的隆裕攜六歲的溥儀在養心殿舉行了大清的最後一次朝會。”

“朝會期間,隆裕宣布清帝退位,並在遜位詔書上最後一次蓋上了皇帝大印,清朝就此滅亡。”

聽到清朝滅亡,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晚清時期的老百姓無不歡呼雀躍,激動得跳腳。

儘管他們所處的時代還沒有走到這一步,但清朝滅亡的消息還是激勵了他們。

因為他們非常清楚,隨著武昌起義的成功,清王朝的滅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他們承受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也即將結束,馬上就要迎來共和。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是苦苦等待,時刻盼望著中華民國取代滿清王朝的統治。

得知清政府要滅亡的那一刻,他們老百姓就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

他們如今遭受的一切苦難都是清政府施加在他們身上的,唯一推翻清政府才能讓他們擺脫這一切。

清朝滅亡的消息不僅振奮著晚清時期的老百姓,那些為之努力奮鬥的革命黨人也是欣喜若狂。

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推翻清政府,讓中華民族走向共和。

現在得知他們的理想最後實現了,此刻他們的革命鬥誌十分昂揚,讓他們信心百倍。

清朝各時期的皇帝無不臉色複雜,要說不悲痛是不可能的。

他們為了讓大清傳萬世之業,不知道做了多少努力,可如今最後的結果卻也沒有逃過王朝滅亡的詛咒。

儘管他們很早就知道了清王朝的滅亡無法避免,可如今聽到清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依舊讓他們心裡不好受。

至於其他朝代的皇帝,看到皇權專製達到鼎盛的清王朝最終還是難逃滅亡的命運,無不唏噓不已。

不過他們也從清王朝的滅亡中吸取了經驗教訓,時刻銘記著閉關鎖國的危害。

他們深深的明白,一個王朝要是故步自封,遲早被強大的外敵覆滅。,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