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製被推翻,中華民族正式進入共和政體。
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讓無數晚清老百姓感到歡呼雀躍,很多人喜極而泣,激動得不能自己。
腐朽的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讓他們老百姓深受其害。
在他們眼中,自己之所以生活悲慘,就是因為列強的霸淩,就是因為清政府的無能。
現在清政府被徹底推翻,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中華民族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也就意味著他們老百姓徹底解放了,不用再承受那些不平等條約帶給他們的沉重負擔。
儘管中華民國還沒有成立,但他們老百姓眼睛中充滿了期待,時刻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
他們老百姓希望袁世凱帶領著北洋軍趕緊結束這混亂的中華大地,帶領著他們走向共和,迎來全新的生活。
北洋時代的老百姓無不搖頭歎息,對袁世凱倒行逆施的行為痛罵不已。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對彈幕上大罵袁世凱的行為感到不解,蘇晨很快就為他們解開了答案。
“清朝滅亡後,中國就進入到了北洋時代。”
“北洋總共16年,從1912年算起,到1928年結束,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正好4年。”
“第一個階段是袁世凱時期,第二個階段是皖係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直係時期,第四個階段是奉係時期。”
“1912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凱聲明讚成共和。”
“孫中山按照約定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並邀請袁世凱到南京就任大總統。”
“袁世凱又不傻,到了南方萬一被軟禁了怎麼辦?”
“思來想去,袁世凱決定不去。”
“孫中山見袁世凱不來,表示沒關係,反正中華民國已經定都南京了,你袁世凱啥時候來南京,我啥時候走?”
“你不來,我不走,你有本事就一輩子都彆來,看咱倆誰先讓步。”
“袁世凱和孫中山都不退步,就這麼耗著了。”
“僵持了幾天後,袁世凱決定先出招。”
“袁世凱製造輿論說北京是傳統政治中心,首善之區,南京偏安江南,各方麵都不如北京。”
“你孫文謀國事者,當規度利弊,顧瞻會勢,豈可以意氣爭也。”
“孫中山見袁世凱造勢,也使出殺手鐧,派蔡元培組成迎接團到北京請袁世凱到南下就職。”
“南方代表都來了,你袁世凱還好意思窩著不動嗎?”
袁世凱:我又不是三歲小孩,怎麼可能放棄大好優勢跑去南京上任呢?
他的勢力範圍在北方,尤其是京城是他的根據地。
唯有在京城就任民國大總統,他才能安心,不用擔心孫中山搞些小動作。
他要是傻乎乎的跑去南京,在孫中山的大本營,他會受到掣肘。
甚至情況再糟糕一些,他很有可能被孫中山發動的政變趕下台。
到了那個時候,他再後悔也晚了。
倒也不是他杞人憂天,而是孫中山此舉就有這種把他趕下台的意思。
要不然孫中山明明知道都城在北京,為什麼還要讓他去南京就任大總統呢!
所以麵對孫中山的陽謀,他唯有主動出擊,要求把中華民國的都城依舊定為北京。
彆看孫中山使出了殺手鐧,他同樣有應對之策。
隻要孫中山的人來了北京,他布的局也就可以收網了。
總之就是秉持一個原則,他要在北京就任大總統。
“但就在蔡元培與袁世凱會晤的當天晚上,北京爆發了兵變。”
“曹錕指揮的北洋第三鎮士兵炸開朝陽門,在北京城內大肆縱火劫掠。”
“有幾個士兵甚至還闖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下榻之處,舞刀弄槍進行威脅。”
“南方代表都是文化人,哪見過這陣勢,當即嚇得頭冒冷汗,立刻就想走人。”
“而各國大使館的駐軍一看這陣勢也是紛紛戒嚴,表示袁世凱不能去南京,必須要留在北京鎮場子。”
“如若不然,西方各國政府將不承認民國政府的合法性。”
“眼瞅著事情鬨大,袁世凱出麵彈壓。”
“然後,兵變就被袁世凱光速解決,北京街麵又恢複安寧。”
“待平息事件後,袁世凱表示,不是我不肯南下,隻是目前的局麵你們也看到了,實在是沒辦法。”
“與此同時,北洋將領也聯名通電全國,表示如果袁世凱走了,他們無法保證北京不會再有類似兵變發生。”
“關於這場兵變是由誰主使的,目前不得而知。”
“按照革命黨人的說法,袁世凱就是幕後主使。”
“但也有革命黨人認為不是,比如徐永昌的回憶錄中就說,這事與袁世凱無關。”
“不管誰主使的,既然洋人反對,社會媒體反對,地方大員反對,甚至就連派出的特使也打了退堂鼓。”
“孫中山就是有一百個不願意,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這次又輸了。”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大總統。”
嬴政:幕後黑手顯而易見,分明就是袁世凱指使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整件事情非常清楚明了,袁世凱和孫中山為了爭奪權力,各自施展手段積極應對。
孫中山派遣使者剛一到北京,袁世凱手下的北洋軍就發動兵變。
幕後黑手的身份清清楚楚,除了袁世凱指使,沒有其他人會這麼做。
清政府滅亡之後,袁世凱的北洋軍和孫中山的革命黨就進入了激烈的權力角逐。
在他看來,儘管袁世凱在第一輪鬥爭中取得了上風,也並不意味著權力鬥爭的結束。
毫無疑問,袁世凱和孫中山都對中華民國的權力虎視眈眈,兩人最後肯定無法避免進一步的衝突。
而且這種鬥爭還異常激烈,要不然北洋時期也不會有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袁世凱時期,這就足以說明袁世凱在和孫中山的鬥爭中最後落敗了。
“當然,孫中山也不是這麼容易就認輸的性格。”
“就在袁世凱宣誓就職的第二天,他拋出了草擬已久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這個臨時約法規定,民國的政體是責任內閣製。”
“所謂內閣製,就是內閣總理有權,大總統無權。”
“其實革命黨一開始的想法是效仿美國搞總統製,但麵對眼下的局勢,如果繼續實行總統製,袁世凱必將獨攬大權,於是孫中山也隻能出此下策。”
“在孫中山看來,就算袁世凱在北京做大總統也沒關係,隻要搞內閣製控製住議會,他也隻是個虛位傀儡。”
“麵對孫中山的出招,袁世凱並沒有立即回應。”
“袁世凱知道憲法可以改,但權力的關鍵在於兵權。”
“所以袁世凱沒有第一時間與孫中山打嘴炮,爭論朝令夕改是否合理,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整頓軍隊上。”
“當時北方的軍隊挺多的,但派係複雜,袁世凱搞不清楚哪些人擁護自己。”
“為了理清基本盤,順便敲打異己,袁世凱將原來的北洋第一到第六鎮重新命名為陸軍第一到第六師。”
“除此之外,袁世凱又將明確效忠自己的幾支部隊編為六個師。”
“這十二個師師長大多都是北洋故人或是北洋旁係,反對革命,屬於袁世凱的基本盤。”
“理清了自己的基本盤,袁世凱隨即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將北洋係一眾將領全部高升。”
“其中趙秉鈞出任內閣總理,這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
“段芝貴任拱衛軍總司令,掌握京城的衛戍部隊。”
“北洋三傑的段祺瑞出任陸軍總長,節製全國陸軍。”
“馮國章出任軍事處處長,執掌禁衛軍。”
“北洋之龍王世珍屬於保皇派,清帝退位後,為了表示忠於清政府,主動辭職回家歇著去了。”
“穩定了後方,袁世凱請梁啟超組建民主黨,負責即將到來的大選。”
孫中山:我拿出責任內閣製,就代表我有十足的把握控製議會。
既然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已經無法避免,那就隻能從其他方麵尋求突破了。
能夠有效避免袁世凱獨攬大權的,就是施行責任內閣製的政體。
袁世凱一旦當選總統,實行美國的總統製,隻會讓袁世凱的權力空前高漲。
所以為了牽製袁世凱的權力,那就隻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責任內閣製來限製袁世凱的權力。
他對此有著十足的把握,相信自己多年的經營可以壓製袁世凱。
不管是參議院的票數,還是眾議院的票數,他自信能夠獲得其他人的支持。
隻要他控製了參議院和眾議院,袁世凱這個大總統就無足輕重了。
不過唯一讓他感到擔憂的,就是袁世凱手中掌握著戰力強大的北洋軍。
他擔心袁世凱一旦不滿意投票,就會直接動用武力。
到了那時候,他們革命黨人怕不是袁世凱的對手,隻能選擇束手就擒。
“按袁世凱的設想,先來文的,選贏了,便罷了。”
“失敗了也不怕,反正自己手上有兵,到時候武力解決問題。”
“見袁世凱在調整,革命黨也進行調整。”
“1912年8月,宋教仁將一盤散沙的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此後,宋教仁親自出麵在安徽、上海、江浙等地演說,為大選造勢。”
“1912年12月10日,初選開始。”
“不得不承認,在選舉方麵,宋教仁比梁啟超還是技高一籌。”
“1913年1月,各省陸續開票,眾議院的596個席位,國民黨占到269席。”
“參議院的274個席位,國民黨占到123席。”
“國民黨在參眾兩院870議席中,一共占有392席,雖然沒有過半。”
“但袁世凱控製的民主黨、共和黨、統一黨三個黨加起來的席位隻有223席,遠低於國民黨。”
“國民黨依然可以憑借其絕對優勢影響操縱參、眾兩院,因此國民黨贏,組閣已成定局。”
“看到這個結果,袁世凱依舊不著急,反正首都在北京,宋教仁要到北京組閣。”
“而北京又是自己地盤,到時候不怕國民黨能翻天。”
“然而,事情就是這麼巧,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動身北上組閣,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幾天後,凶手落網,警察從其家中搜出他與趙秉鈞通電的鐵證。”
“國民黨人一下子就沸騰了,說這絕對是袁世凱指使的!”
“見國民黨將矛頭對準自己,袁世凱公開回應。”
“自己不知情,就算是北洋係乾的,也是下麵的人自作主張,自己很無辜。”
“其實宋教仁遇刺這事究竟是袁世凱指使的,還是趙秉鈞揣摩上意,自作主張。”
“亦或許是國民黨自己人乾的,意在嫁禍給袁世凱,已不可考證。”
劉徹:不管什麼時候,手上有武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倒是挺疑惑的,沒想到支持袁世凱的人遠不如支持國民黨的。
按理來說,袁世凱最後推翻了清政府,贏得了萬千老百姓的讚賞。
憑借這麼巨大的政治資產,支持袁世凱的人應該更多才是。
可最終的結果,卻出乎他的預料,讓他大為不解。
這隻能說明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更加深入人心,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倒是非常好奇,孫中山的革命黨究竟是怎樣贏得人心的。
除了對孫中山感到好奇,他同樣對責任內閣製這種政體深感興趣。
責任內閣製和他大漢的皇權製度完全不一樣,兩者有著天壤之彆。
皇權製度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而責任內閣製則完全不同,由少數服從多輸。
不知為什麼,他仿佛天生就對責任內閣製度有抵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