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大戰過後,張作霖雖然取得了勝利,正式走向巔峰。
但也並不意味著張作霖就可以高枕無憂,因為還需要調轉槍頭對付馮玉祥。
馮玉祥的實力雖說不如張作霖,但也不會坐以待斃。
為了對付張作霖,馮玉祥拉攏了很多盟友,想要一舉擊潰奉係大軍。
也是直到此時,張作霖好像明白了自己最後失敗的原因。
在主播說北洋時代過後就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他就已經意識到大事不妙。
直奉大戰過後,他張作霖的實力遠比其他軍閥勢力強得多。
可依舊沒能延續下去,反而讓南京國民政府鑽了空子,這就說明後麵出了大的變故。
現在從主播口中得知馮玉祥勾結了奉係大將郭鬆齡和李景林,他才明白應該是這兩個叛徒斷送了自己的千秋大業。
郭鬆齡和李景林是他頗為信任的軍長,可卻在將來背叛了他,這讓他大為憤怒。
不過好在提前得知了這一信息,隻要拿下這兩人,他有把握統一全國。
“1925年奉軍整編後,共有六個軍團,合計二十個師。”
“外加七個步兵旅、二個騎兵旅以及二個炮兵旅。”
“六個軍團的負責人分彆是第一軍團薑登選、第二軍團李景林、第三軍團張學良、第四軍團張作相、第五軍團吳俊升和第六軍團許蘭洲。”
“這六個兵團總計兵力約為20萬,這20萬人是奉係的精銳,也就是奉係的根本。”
“後來奉軍入關,席卷華北,又收編了大約20多萬其它派係的部隊。”
“但這收編的20萬跟奉軍的20萬精銳是不能比的,那都是不堪一擊的,哪邊風大就往哪邊倒的草頭軍。”
“比如後來盜掘東陵的孫殿英的直魯聯軍第十四軍,根本就不能稱得上是軍隊。”
“打仗不行,軍紀不行,人品也不行,哪邊風大就往哪邊倒,根本靠不住。”
“而在這20萬奉軍精銳中,張學良統領的第三軍團就更是精銳中的精銳。”
“論兵力,第三軍團約占奉係精銳的30%。”
“論裝備,第三軍團的各式輕重機槍多達千餘挺,這個比例不僅高於同期的民國軍閥,也高於日軍。”
“在當時中國領土上,能與之比肩的隻有日本關東軍。”
“張作霖可以說是把奉軍的老本都交給了張學良,明顯是在培養張學良將來接班。”
“而張學良又把郭鬆齡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對其極其信任,讓郭鬆齡當了第三軍團的副軍長。”
“不過張學良平時不怎麼管事,所以第三軍團實際上就由郭鬆齡控製。”
張作霖:郭鬆齡不僅辜負了我的信任,也辜負了我兒子的信任,實屬忘恩負義的小人。
要不是看在郭鬆齡是兒子老師的份上,他根本就不會讓郭鬆齡擔此大任。
他原本是看不上郭鬆齡的,此人雖然有能力,但肚量太小,不是擔任將帥的絕佳人選。
但沒有辦法,兒子信任郭鬆齡,並且一直力保。
無奈之下,他也就隻能從了兒子的選擇,讓郭鬆齡擔任兒子的副手進行輔佐。
不過為了郭鬆齡將來能夠死心塌地的效忠兒子,他時不時就會進行打壓。
他們父子兩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才能讓郭鬆齡對兒子感恩戴德。
可萬萬沒想到,郭鬆齡最終選擇了背叛。
想到此處,他好像明白了郭鬆齡為什麼背叛他的原因。
很有可能是他一直打壓郭鬆齡,使得肚量小的郭鬆齡記恨上他了。
不過不管如何,既然郭鬆齡選擇背叛,那就不能留了。
當即他就下令讓人捉拿郭鬆齡,將其關入大牢等待審判。
“按道理來說,郭鬆齡在奉係中就等於是太子老師。”
“將來張作霖駕鶴西去,郭鬆齡就會順理成章地成為奉係中的泰山北鬥。”
“但即便奉係給了郭鬆齡如此優厚的待遇,郭鬆齡在奉係中又有著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最後郭鬆齡還是選擇了反奉。”
“這場反奉風波一度還把張作霖逼到了絕境,甚至張作霖還做出了下野的打算。”
“雖說張作霖在絕境中反敗為勝,但郭鬆齡的反奉事件直接導致了奉係由盛轉衰。”
“1925年8月,張作霖任命李景林為直隸軍務督辦,薑登選為安徽軍務督辦,楊宇霆為江蘇軍務督辦。”
“張作霖本來是想讓郭鬆齡當安徽軍務督辦,薑登選擔任江蘇軍務督辦。”
“可偏偏這時候殺出一個楊宇霆,死皮賴臉的非要主政江蘇。”
“為了平衡勢力,張作霖隻好讓楊宇霆去江蘇,薑登選去安徽,冷落了郭鬆齡。”
“張作霖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理由。”
“郭鬆齡是他留給張學良的肱股之臣,現在越是打壓郭鬆齡,將來張學良才越有操控空間,讓郭鬆齡對張學良感恩戴德。”
“不過張作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郭鬆齡這個人雖然有能力。”
“但自尊心很強,心眼還小,與薑登選、楊宇霆都有矛盾。”
“尤其是與楊宇霆的矛盾,整個奉係可謂儘人皆知。”
“若是被彆人頂替的位置,郭鬆齡或許不會計較。”
“但偏偏這個人是死對頭楊宇霆,郭鬆齡的心裡頓時就不平衡了。”
“兩人之所以有嫌隙,簡單來說就是靠山不同、分配不公、矛盾重重。”
郭鬆齡淡定的看著彈幕上罵他的話語,絲毫不懼,臉色無半點波瀾。
他之所以選擇背叛張作霖,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國陸軍大學,經過專業的軍事學習,成為正經的軍事高材生。
而張作霖是土匪出身,為了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熱。
他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青年,自然是看不上張作霖這樣的草莽英雄的。
而且在兩次直奉戰爭中,他憑借著過人的指揮能力,取得了極大的功勞。
然而,功勞最高的他,卻獨獨不在封賞名單內。
而那些沒有做出大成績的人,又是提拔,又是賞賜的,這讓他心裡如何能平衡。
還有直奉戰爭勝利後,膨脹的張作霖決定乘勝追擊,繼續攻打南方的國民軍,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他對此是堅決反對的,認為當下的重點是開發東北,積蓄實力,抵禦外敵。
自從他和張作霖政見不合之後,那些本就嫉妒他的軍官趁機大進讒言,對他是處處排擠。
也正因為這一係列的原因,他才下定決心反奉的。
不過隻是有些可惜計劃暴露了,必然會引得張作霖震怒。
為今之計,還是先逃跑再說,以後再做打算。
“北洋軍閥雖然號稱直、皖、奉三大派係,但奉係和直、皖兩係有很大的區彆。”
“直係和皖係基本上是北洋軍,或者清末新軍的底子,具有一定的近代軍隊特征。”
“而奉係的前身基本上都是東北各地的保安隊,幾乎全是大字不識的粗人。”
“這些奉軍的老班底以張作相、張景惠、吳俊升等人為代表,被稱為舊派。”
“因為他們當年是跟張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們,又是張作霖的拜把子兄弟。”
“因此在張作霖獨霸東三省後,他們也都跟著張作霖一起成為了奉係的領導人。”
“這些人的優點是非常團結,對張作霖極為忠誠。”
“東北在他們的控製下,基本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但同時老派人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普遍思維落後,不懂近代化戰爭。”
“讓他們帶幾百人打遊擊還可以,指揮大兵團作戰就不行了。”
“張作霖指望這些人跟直係和皖係爭天下根本行不通,舊派指望不上。”
“張作霖也隻能任用一批有軍校背景的科班生來幫他訓練新式奉軍,這批被張作霖啟用的新式軍官被稱為新派。”
“新派人的特點是會打仗、會建設、會練兵。”
“但他們在東北沒有基礎,必須依附於老派才能發揮自己的本領。”
“於是,這批奉係新派軍官就分成了兩派人,分彆是士官派和陸大派。”
“士官派又稱留洋派,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經曆,這一派的領導人就是楊宇霆。”
“由於楊宇霆得到了張作霖的賞識,他的校友薑登選等人也跟著沾光,被張作霖委以重任,掌握了奉軍的一部分實權。”
“陸大派又稱本土派,大多畢業於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郭鬆齡。”
“由於郭鬆齡得到了張學良的賞識,因此陸大派也受到重用,在奉軍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實權。”
張學良:要是爹沒有采取讓郭鬆齡和楊宇霆相鬥的策略,或許就沒有如今拔刀相向的地步。
奉係集團內部本身就隱藏著重重矛盾,有士官派和陸大派、老派和舊派、文官派和武將派之爭。
而他爹比較重視新老之爭和文武之爭,卻對士官派和陸大派並不關心。
而且他隱約感覺得到,對於士官派和陸大派之爭,他爹反而有一種分而治之,坐山觀虎鬥的嫌疑。
士官派老大楊宇霆和陸大派老大郭鬆齡水火不容,而楊宇霆利用他爹的支持始終壓製陸大派。
不僅讓郭鬆齡,甚至就連他都十分氣惱,可卻又無可奈何。
郭鬆齡的反奉,很大程度上與楊宇霆有關,都是被楊宇霆一步步逼迫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郭鬆齡反奉是不爭的事實,他是不能原諒的。
在東三省講武堂教學期間,他結識了郭鬆齡,也認識到了郭鬆齡的才華。
他的第三旅和郭鬆齡的第八旅,能成為奉軍戰鬥力最強的主力部隊,這與郭鬆齡的訓練和用人是分不開的。
他和郭鬆齡共事七年,奉軍人人都說郭鬆齡是他張學良的靈魂。
他是如此信任郭鬆齡,可現在郭鬆齡背叛了奉軍,背叛了他,這讓他如何能接受。
“老派還不想退,新派又想掌權。”
“但是蛋糕就那麼大,哪有那麼多的實權職務給新派將領呢?”
“這樣一來,新派內部之間就勢必要爭權奪利。”
“見郭鬆齡對張作霖不滿,馮玉祥迅速與之搭上了聯係。”
“不過,雖說郭鬆齡對張作霖不滿,但他還有張學良可以依靠。”
“隻要能熬死張作霖,他一樣可以施展抱負,所以這時候的郭鬆齡也不是非要急著與馮玉祥合作。”
“但事情就是這麼巧,由於一連串的事,堅定了郭鬆齡反張作霖的念頭。”
“1925年9月,楊宇霆跑到南京視察,還派奉軍第20師以戒嚴名義駐防上海,暗暗將矛頭對準浙江。”
“孫傳芳見奉係氣焰囂張,有吞並自己之意,便暗中拉攏江蘇軍務幫辦陳調元,決定反擊。”
“10月,孫傳芳自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通電討伐奉係,浙奉戰爭爆發。”
“開打之後,孫傳芳調集浙軍4個師,另6個旅向上海發動突襲。”
“當時奉軍在關內一共有11個師,這其中還不包括張宗昌和李景林的部隊。”
“數量上,奉軍兵力並不少。”
“但由於地盤太大,10多個師分散駐守,這就導致每一個省的兵力不足。”
“為了收縮兵力,楊宇霆命令駐滬奉軍撤退,結果這一撤立即引發潰敗。”
馮玉祥:隻要郭鬆齡和楊宇霆有矛盾,郭鬆齡遲早要和我合作反奉。
在直奉大戰後,張作霖就要調轉槍頭對付他。
他自知實力不如張作霖,就隻能到處拉攏盟友。
當他得知郭鬆齡對張作霖不滿的時候,就立馬意識到機會來了。
隻要和郭鬆齡裡應外合,一定可以一舉消滅張作霖。
雖說第一次聯係郭鬆齡策反的時候被婉拒了,但他深知隻要楊宇霆不停找郭鬆齡麻煩,郭鬆齡遲早有一天會站在他一邊對付張作霖。
“楊宇霆這個人屬於典型的狗頭軍師,讓他做參謀,搞建設,搞外交一點問題沒有。”
“但讓他主政一方,執掌軍隊,簡直就是災難。”
“麵對危局,楊宇霆居然拋下部隊跑了。”
“他這一跑,群龍無首,奉軍2個主力師被全殲。”
“而更糟糕的是,蘇南丟了,臨近的安徽頓時門戶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