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張作霖的由盛轉衰(2 / 2)

“安徽的本土軍閥認為奉係大勢已去,隨即紛紛倒戈。”

“薑登選見事不妙,隻身溜走。”

“如此一來,駐守安徽的一個奉軍主力師也慘遭繳械。”

“蘇南、安徽兩戰,孫傳芳摧枯拉朽,輕輕鬆鬆殲滅奉軍3個主力師。”

“得知前線潰敗,張作霖暴怒。”

“雖然張作霖沒有當麵對楊宇霆、薑登選表示不滿,但私底下還是大罵。”

“江南隻有劉毅飛跟孫傳芳打了八個鐘頭的仗,彆人他爹媽少給他裝個膽,一槍沒放,全投降了。”

“為了扭轉戰局,張作霖電召在日本觀摩軍事的郭鬆齡立即回國。”

“郭鬆齡接到電報,認為張作霖隻是把他當做工具,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有好處的時候,總是想著楊宇霆那幫士官派。”

“出了事就總讓自己擦屁股,實在沒勁,把他當什麼了。”

“於是郭鬆齡回國後,便以生病為由住進了天津的法國醫院。”

“見郭鬆齡故意裝病,張作霖也不便打破砂鍋問到底,隻好另謀人選。”

郭鬆齡:張作霖為了個人權力,出賣國家的利益,怪不得我背叛張作霖。

他作為奉軍的代表跑去日本觀摩軍事,這才明白事情的原委。

他還以為張作霖派他前往日本,僅僅隻是為了觀操,可結果並不是。

他當初在日本觀摩期間,日本參謀本部的一位重要官員來拜訪他,詢問他到日本是否還有代表張作霖與日本簽訂密約的任務。

直到那時,他才知道原來張作霖想要以落實‘二十一條’為條件,商定由日本給奉軍提供軍火,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

此等賣國行為,激起了他強烈的義憤,自己是不能接受的。

國家破敗到如今這個地步,張作霖還為了個人利益出賣國家,選擇和日本苟且。

張作霖的這種做法,他是如論如何都不能苟同。

他是國家的軍人,不是某一個私人的走狗。

從那時起,他心中就有一個想法,張作霖要是利用賣國的這批軍火攻打國民軍,他就攻打張作霖。

“張作霖環顧一圈,薑登選、楊宇霆、韓麟春這些人,要麼是光杆司令,要麼是老弱殘兵。”

“無奈之下,張作霖也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張宗昌身上,委任其為直魯蘇皖防禦總司令。”

“收到任命,張宗昌倒是很積極,他將麾下12萬大軍分彆部署在邳縣、蕩山、宿州,試圖依托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抵抗孫傳芳。”

“但孫傳芳畢竟是正經科班出身,打仗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孫傳芳發現了張宗昌的正麵防線雖然穩固,但側翼不防空虛。”

“於是孫軍便從側翼繞到了防線背後,打了張宗昌一個措手不及。”

“後路被抄,這不是鬨著玩的。”

“情急之下,張宗昌下令撤退,指揮人馬轉進如風,逃往山東。”

“論跑路,張宗昌一直是專業的。”

“獲悉張宗昌潰敗,張作霖心急如焚,但奈何實在抽不出兵力增援。”

“浙奉戰爭的時候,奉軍嫡係在提防馮玉祥。”

“浙奉戰爭之前,馮玉祥就派人與孫傳芳私下裡達成了合作協議。”

“隻待孫傳芳在南方動手,國民軍就殺入華北。”

“戰爭進行期間,馮玉祥指揮國民軍悄悄摸到京畿,威脅張作霖的側翼。”

“為了解決肘腦之患,張作霖以保定、廊坊為籌碼,表示這些地方都可以讓出來,隻要國民軍彆趁人之危即可。”

“不過馮玉祥胃口很大,壓根看不上張作霖的籌碼,他想要的是整個華北。”

“馮玉祥篤定了要趁火打劫,張作霖忍無可忍,就要對馮玉祥動手。”

李世民:從戰術層麵來說,隻要孫傳芳和馮玉祥兩麵夾擊,就可以徹底打敗張作霖。

他從主播提供的信息來看,奉軍將領的軍事才能一般,沒有特彆突出的。

一個孫傳芳就接連打得奉軍大將丟盔卸甲,逃之夭夭,可見奉軍那些將軍的實力有多弱了。

孫傳芳和馮玉祥約定好,一旦孫傳芳在南京動手,馮玉祥也要立馬包圍張作霖。

孫傳芳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壓製張作霖的奉軍嫡係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問題。

而張作霖擔心馮玉祥趁火打劫,想要把保定和廊坊當做籌碼送給馮玉祥。

僅此一條,就可以看出張作霖是懼怕和馮玉祥對戰的。

在孫傳芳和馮玉祥如此優勢下,隻要雙方夾擊張作霖,肯定可以把張作霖消滅。

但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卻是張作霖在絕境中反敗為勝,這就讓他有些不能理解了。

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使得孫傳芳和馮玉祥在大好優勢下戰敗了。

“而就在這時,孫傳芳打下徐州後,宣布休兵,打算消化占領區,無意進一步北上。”

“張作霖抓住機會,命令張學良、張宗昌、李景林夾擊國民軍。”

“形勢變化的如此之快,讓馮玉祥措手不及。”

“自己本來是來趁火打劫的,結果卻成了靶子。”

“30萬不到的國民軍哪裡打得過40多萬奉軍?”

“但關鍵時刻,愣頭青郭鬆齡和老油條李景林把馮玉祥給救了。”

“1925年11月12日,郭鬆齡與馮玉祥、李景林暗中達成密約。”

“奉軍進攻國民軍時,郭鬆齡部立即倒戈相向回攻奉軍,李景林提供糧草。”

“擊敗奉係後,郭部即退到關外,專意開發東北,不再過問關內之事,直隸、熱河劃歸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張作霖,主要是軍閥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門戶。”

“郭鬆齡背刺張作霖原因就複雜了,理念不合加上備受排擠是郭鬆齡決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過郭鬆齡產生反叛念頭時,張學良其實已經發現了不對勁。”

“張學良向郭鬆齡傳達張作霖進攻國民軍的命令,但郭鬆齡含糊其辭,就是不想開打。”

“按理說郭鬆齡如此反常,張學良應該第一時間就控製他。”

“可張少帥當時的腦回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經覺察到異常的情況下,居然坐著火車回到了東北。”

“張學良這一走,駐留天津的七萬奉軍便歸由郭鬆齡指揮。”

“這七萬人是奉軍精銳中的精銳,不誇張的說,郭鬆齡指揮這七萬勁旅足可以對付關外的十幾萬留守奉軍。”

張學良:郭鬆齡雖然反了我張家,但我知道郭鬆齡心裡想的是什麼,不過限於兩義難全,雙方才站到了敵對立場。

在郭鬆齡反叛之前,他其實就已經發現了苗頭。

郭鬆齡在他麵前或多或少的表露過要讓父親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他之前聽完之後,並沒有多大的震動,隻是拒絕說不行,認為郭鬆齡不過是又一次對父親的抱怨。

他對自己和郭鬆齡之間的情誼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鬆齡會乾出背叛張家的事來。

郭鬆齡發布通告,要求他父親下台,讓他張學良上台主政。

並且郭鬆齡還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極力勸說他一起謀劃大業,並感激他對的知遇之恩。

不過他言辭拒絕了,對待朋友,他尚且不能背信棄義,如今對父親又怎麼敢擔上不孝的罪名。

雖然他理解郭鬆齡的理想和主張,但實在是無法同行。

他是認同郭鬆齡發展東北,休養生息,不要一味內戰的主張,隻是他實在是兩難。

最終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還是決定站在父親張作霖這一邊。

“11月22日,郭鬆齡通電反奉,號稱東北國民軍。”

“以七萬精銳殺向山海關,以馮玉祥、郭鬆齡、李景林三部的實力聯起手來圍毆張作霖,勝算很大。”

“然而,當郭鬆齡打出長城,開始跟張作霖刺刀見紅時,意外發生了。”

“原來國民軍第二軍、第三軍不顧馮玉祥與李景林的密約,擅自攻打保定。”

“馮玉祥雖然是國民軍總司令,但他對胡景翼的第二軍、孫嶽的第三軍沒什麼控製力。”

“胡景翼、孫嶽鐵了心的要吃下直隸,馮玉祥為了團結內部,也隻好默許他們攻擊李景林。”

“如此一來,李景林隻好把心一橫,又跳了回去支持張作霖。”

“後來在張作霖的授意下,李景林退至山東,與張宗昌合流,組成直魯聯軍。”

“張宗昌任聯軍總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

“沒有了李景林的後勤支援,已經打過山海關的郭鬆齡,一下子就變成了斷了線的風箏。”

“而看到馮玉祥、郭鬆齡、李景林三家起了內訌,原本已經打算卷鋪蓋跑路的張作霖頓時又燃起了希望。”

“這個時候,日本關東軍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親自下場。”

“一麵出兵封鎖南滿鐵路,一麵派出軍事顧問指導奉軍作戰。”

“由於日軍乾涉,打亂了郭鬆齡的戰前計劃。”

“張作霖獲得喘息之機,奉軍得以在巨流河東岸從容布設防線。”

嬴政:一群烏合之眾罷了,都上了戰場還能起內訌,也難怪反奉失敗了。

戰場上起內訌在他看來,實在是無法理解有如此愚蠢之人。

明明形勢一片大好,眼看著就可以消滅對手了。

卻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對勁,居然還能起內訌,簡直是離譜。

即便是要瓜分利益,要麼在戰前約定好,要麼打了勝仗再瓜分,哪有在戰爭中途搶地盤的。

他不禁有些感慨,眼看著就可以消滅張作霖了,卻不想起了內訌。

張作霖和郭鬆齡雙方,他自然是站在郭鬆齡這一邊的。

一個和日本勾結出賣國家利益,一個是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愛國青年,站在哪一邊自然不言而喻。

“1925年12月23日,陷入進退無據的郭鬆齡決定孤注一擲,下達攻擊命令,巨流河之戰打響。”

“這場戰鬥的過程很簡單,就是奉軍和郭軍一通打。”

“戰鬥期間,張學良發動了強大的策反攻勢。”

“張學良親自給郭部軍官打電話,講明形勢,表示既往不咎。”

“致使郭軍全線震動,士氣低落。”

“23日夜,郭鬆齡召開軍事會議,商議策略,希望大家團結一致。”

“但將領們的態度很不統一,很多人主張停戰議和,隻有少部分人支持郭鬆齡主戰。”

“在這種情況下,郭鬆齡最好的選擇是撤退。”

“即便撤退可能會引起潰敗,那也比全軍覆滅要強。”

“但郭鬆齡不甘心,所以決定在24日再對奉軍發動最後一擊。”

“可是就在備戰的當晚,日軍從側翼偷襲了郭軍。”

“再加上當天晚上張學良用飛機撒下‘老張家人不打老張家’的傳單,進一步影響了郭軍的士氣。”

“以至於戰鬥還沒有打響,士兵便開始紛紛投城。”

“24日中午,見大勢已去,郭鬆齡率衛隊突圍。”

“但沒有跑多遠,郭鬆齡就與夫人韓淑秀一起被奉軍騎兵俘虜。”

“隨著郭鬆齡的被俘,這場曆時32天的反奉戰爭就此結束。”

“經此一役,奉軍元氣大傷,由盛轉衰,局勢由此轉變。”

張學良:我對不起郭鬆齡,當年沒有把他救下來。

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依舊對當年沒有救下郭鬆齡一事耿耿於懷。

當年郭鬆齡夫婦兩人被俘後,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就讓人去聯絡。

希望將郭鬆齡轉送到他身邊,然後想辦法將人送去國外,好歹還能留住性命。

但可惜的是,他還沒來得及行動,郭鬆齡的死訊就傳了過來。

甚至父親還讓人把郭鬆齡夫婦兩人處決後的照片大量打印,散發到各部門以示警戒。

他當時看到後頓時遍體生涼,心灰意冷,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郭鬆齡雖然站到了敵對立場,但他內心深處對郭鬆齡的敬佩和讚頌從未變過。,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