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反奉戰爭雖然最終失敗,但張作霖的損失不可謂不大,直接導致奉係由盛轉衰。
這一點讓張作霖極為難受,莫名其妙的元氣大傷,還差點就此倒台。
原本他和馮玉祥爭奪天下,結果內部突然出現叛徒,讓他大好形勢徹底瓦解。
雖然最後化險為夷,反敗為勝,但他精心打造的精銳所剩無幾,這才是讓他最心疼的地方。
除了內部的叛徒,他最痛恨的就是馮玉祥了。
要不是馮玉祥這個死對頭接二連三的和他作對,他今天何至於落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而且自始至終都是馮玉祥策劃的這場反叛陰謀,他才遭受如此大的損失。
不管是為了統一大業,還是為了報仇雪恨,他都不會放過馮玉祥。
隻是有些可惜,要是在全盛時期,他單槍匹馬就可以剿滅馮玉祥。
現在元氣大傷,實力大降,想要對付馮玉祥,怕是要尋找可靠的盟友才行。
“郭鬆齡反奉,導致奉係元氣大傷。”
“在這個過程中,張作霖與馮玉祥也自然結下了深仇大恨。”
“1926年初,結束了內戰的奉軍再度入關。”
“不久後,張作霖令人繳了李景林和張宗昌的械。”
“張宗昌表示自己對老張家絕無二心,張作霖遂又恢複了他的指揮權。”
“李景林也表示自己絕無二心,但張作霖不信,李景林就此退出軍界。”
“搞定直魯聯軍後,張作霖發現自己被馮玉祥莫名其妙擺了一道。”
“損失巨大,精心打造的七萬精銳所剩無幾,三十萬雜牌也折損十多萬。”
“見僅靠自身實力報不了仇,張作霖開始四處拉攏盟友,聯合吳佩孚和閻錫山,約定三家共同出兵對付馮玉祥。”
“張作霖被馮玉祥擺了一道,他急著找國民軍報仇可以理解,但閻錫山為什麼要湊熱鬨呢?”
“再就是,吳佩孚不是淪為光杆司令了嗎?怎麼這會兒手頭上又有兵了呢?”
“閻錫山湊熱鬨的原因很簡單,國民軍占據著河南,直隸、綏遠,陝西,將山西團團包圍,隨時都可能吃掉閻錫山。”
“為了自保,閻錫山不得不出兵協助張作霖。”
嬴政:哪怕成為了光杆司令,想要東山再起並不困難,畢竟人脈資源都在這裡。
他記得很清楚,在直奉戰爭中,吳佩孚由於馮玉祥的臨陣倒戈而功敗垂成。
而現在張作霖又因為馮玉祥的原因慘勝,導致實力大損。
所以說起來,吳佩孚和張作霖有共同的敵人馮玉祥,也難怪張作霖會尋找吳佩孚聯盟了。
儘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和吳佩孚是敵人,但此時此刻為了消滅共同的敵人馮玉祥,兩人進行合作也不是不可能。
至於原本大敗的吳佩孚為什麼手上又有了兵馬,他絲毫不感到意外。
再怎麼說吳佩孚之前也是直係的老大,人脈範圍之廣可想而知。
哪怕戰敗了,他的人脈部下依舊在,總能找到願意為之效忠的人。
不出意外的話,張作霖想要報仇雪恨的願望怕是要落空。
畢竟北洋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奉係時期,這也就注定了張作霖最後的命運不會好。
不過話又說回來,曆史軌跡已經改變,他覺得張作霖未必不能改變原先的命運。
“至於吳佩孚是怎麼東山再起的,過程稍微有點曲折。”
“1924年底,吳佩孚從天津逃至江蘇。”
“自打二次革命後,長江中下遊便由直係軍閥控製。”
“所以吳佩孚到了江蘇後,便聯係各省督軍,準備糾集軍隊報複馮玉祥。”
“但吳佩孚這個人的性格實在不討人喜歡,對各省督軍經常是一副上級訓斥下級的做派。”
“以前他兵強馬壯,大家不得不臣服於他。”
“現在他敗光了資本,大家索性也就翻臉不認人了。”
“比如齊燮元就公開唱反調,並私下裡派人與馮玉祥和張作霖搞小動作。”
“見南方各省的直係督軍都不搭理自己,吳佩孚隻好去到河南發展。”
“河南是吳佩孚的老巢,經營許久,根基還算穩固。”
“若是給吳佩孚一年半載,興許又能整出十萬大軍。”
“可是馮玉祥也知道河南是吳佩孚的根據地,他肯定不能坐視不理吳佩孚養好了傷後找自己報仇。”
“於是乎,吳佩孚回到河南沒多久,屁股還沒坐熱,馮玉祥就追殺了過來。”
“麵對氣勢洶洶的國民軍,吳佩孚剛剛編練的三萬新兵抵擋不住,很快就被打的全軍覆滅。”
“吳佩孚隻得再次出逃,這一次他坐火車逃往湖北。”
“當時的湖北督軍叫蕭耀南,這個人是吳佩孚的絕對心腹。”
“吳佩孚本來對蕭耀南很是看重,覺得彆人能辜負他的提拔之恩,蕭耀南絕對不會。”
“然而還是那個老問題,吳佩孚性格太差,在外仇敵太多。”
“這時候就連蕭耀南也害怕受到牽連,派兵封鎖了平漢鐵路,不讓吳佩孚進湖北。”
“結果半年前還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呼風喚雨的吳佩孚,此時竟然淪落成了一個無處可歸、四處漂泊的流浪漢。”
各朝古人對吳佩孚的遭遇唏噓不已,世態炎涼可見一斑。
不過大家對吳佩孚的這種境遇倒也沒有多少意外,畢竟這種例子再正常不過。
吳佩孚身居高位時,周圍的人自然巴結奉承,一個個老老實實的。
可一旦吳佩孚虎落平陽,那就隻有被犬欺的下場。
但大家也非常明白,從高處跌落也並非一定會被人欺,這和個人品性息息相關。
要是吳佩孚身居高位時體恤下屬,令眾多下屬心悅誠服。
此刻吳佩孚落魄了,肯定不會落得不受大家待見的下場,定然會有受其恩惠的下屬的擁戴。
隻是有些可惜,吳佩孚此人品性不行,對待下屬苛責嚴厲,令之前的下屬心生怨言,才導致如今落得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吳佩孚的遭遇也讓各朝很多上位者警醒,不可一味地苛責下屬,以免將來某一天遭受反噬。
“吳佩孚在鄂豫邊境待了一段時間後,鄂軍第一師師長寇英傑看不下去了。”
“寇英傑早年受過吳佩孚的恩惠,他的師長職務就是吳佩孚授予的。”
“所以看到吳佩孚狼狽不堪的樣子後,寇英傑就私自打開了省界關口,還為吳佩孚安排了住處。”
“後來,早年同樣受過吳佩孚恩惠的湖南督軍趙恒惕和四川軍閥楊森找蕭耀南說情。”
“說要是沒有吳大帥,你小子能有今天的地位嗎?”
“蕭耀南被說的甚是慚愧,便派人把吳佩孚迎到了武漢。”
“但來歸來,蕭耀南事先和吳佩孚立了君子之約,湖北的事吳佩孚不能插手。”
“就這樣,吳佩孚在武漢做了九個月的寓公。”
“1925年9月,奉係強勢插足長江流域,眼看自己的地盤要落入奉係手中。”
“此前投靠段祺瑞的孫傳芳這才幡然醒悟,決定聯合東南五省的直係督軍反擊奉係。”
“但是,由於大家都是督軍,各不服誰,需要找個有地位有聲望的人出來牽頭。”
“於是孫傳芳等人便給蕭耀南拍去電報,希望請吳佩孚出山主持大局,建立五省反奉同盟。”
“蕭耀南收到電報後,擔心吳佩孚作妖,本來一口回絕了。”
“但吳佩孚閒不住,表示自己要出山,天王老子也攔不住。”
“蕭耀南沒辦法,隻好通電響應孫傳芳。”
“1925年10月21日,討賊聯軍總司令部在武漢建立,吳佩孚任總司令。”
蕭耀南:早知道就不應該引狼入室的,直接拒之門外的。
現在一想到當初的心軟,他就後悔莫及,恨不得抽自己幾個耳光。
吳佩孚雖然之前提拔過他,但他擔心收留吳佩孚會引來仇敵,害得他被牽連。
所以吳佩孚前來找他的時候,他就直接回絕了,堅決不讓吳佩孚躲進湖北避難。
可偏偏那麼多人前來勸說,尤其是寇英傑等人,動輒就站在道德製高點指責他,迫使他一時心軟收留了吳佩孚。
為了擔心吳佩孚在湖北搞事情,他還特意和吳佩孚約法三章,不讓對方插手湖北的事情。
原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了,可萬萬沒想到他最終還是著了道。
他接到孫傳芳的電報,想要吳佩孚出山住持大局,擔任反奉聯盟的總司令。
他擔心吳佩孚趁機搞事,本想直接拒絕的。
但實在是拗不過吳佩孚的軟磨硬泡,無奈之下隻得同意了。
可就是這次心軟,害得他被寇英傑架空權力,轉投吳佩孚的懷抱。
現在回想起當初引狼入室的愚蠢決定,他就不禁暗自懊惱,深深的後悔。
“司令部成立後,浙奉戰爭正式開打。”
“孫傳芳完勝,張作霖大敗之餘,還遭到郭鬆齡和馮玉祥背刺折損一半家當。”
“戰後張作霖惱怒不已,便聯係吳佩孚。”
“咱們都與馮玉祥有仇,不如摒棄前嫌,報仇雪恥。”
“收到張作霖電報,吳佩孚心裡壓抑了一年的怒火徹底爆發。”
“隨即便策劃了一個討馮方案,希望直係眾將領能隨他一起討賊。”
“但方案公布後,吳佩孚又尷尬了,因為沒人響應。”
“由於孫傳芳和馮玉祥沒矛盾,而且孫傳芳剛得罪了張作霖,不想再得罪馮玉祥。”
“因而,東南五省督軍便在孫傳芳的勸說下,拒絕與馮玉祥開戰。”
“見孫傳芳反對出兵,蕭耀南也隨即附和,力主吳佩孚不要四麵結仇。”
“從事後的發展來看,孫傳芳和蕭耀南的主張是正確的,可此時的吳佩孚已經被憤怒衝昏頭腦聽不下去。”
“而蕭耀南手下的幾個師長,如寇英傑因為支持吳佩孚,反倒架空了蕭耀南。”
“於是吳佩孚就接管了蕭耀南的兵權,又在湖北東山再起。”
“1926年初,吳佩孚揮師北上,接連拿下河南、直隸南部。”
“吳佩孚為了籠絡人心,任命寇英傑為河南督軍,齊謝元為直隸督軍。”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吳佩孚的性格不怎麼樣,但他在恩賞這方麵也是真不含糊,從來不虧待小弟。”
“就在吳佩孚從南麵殺過來,張作霖和閻錫山也厲兵秣馬的同時,日本決定插手中國內政。”
劉徹:有什麼樣的主帥就有什麼樣的將領,不管是吳佩孚還是蕭耀南,都不怎麼聰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