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了提升影響力以便抗衡唐生智,親自帶著大部隊去打孫傳芳。
這一結果讓各朝古人不禁幸災樂禍,覺得孫傳芳有此遭遇是罪有應得。
畢竟如今艱難的局麵都是孫傳芳自己一手造成的,可謂是報應不爽。
當時吳佩孚遭遇北伐軍的攻擊,陷入危急關頭,不得不向孫傳芳求援,可最終的結果卻被孫傳芳無情拒絕了。
各朝古人心中非常清楚孫傳芳那時打的什麼主意,無非就是想坐山觀虎鬥,等著吳佩孚和北伐軍兩敗俱傷之後出來收拾殘局。
對於孫傳芳愚蠢的想法,大家隻感覺可笑至極。
不管是吳佩孚的實力,還是孫傳芳的實力,都不是蔣介石北伐軍的對手。
在如此劣勢的情況下,想要抗衡北伐軍,唯有雙方勢力通力合作才行。
可愚蠢的孫傳芳卻看不清這一點,反而對於吳佩孚的落難見死不救,癡心妄想的想做鷸蚌相爭得利的漁翁。
明明吳佩孚和孫傳芳就是垂亡齒寒的關係,無奈的是孫傳芳被蒙蔽了雙眼,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現在北伐軍消滅了吳佩孚,下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孫傳芳大軍。
沒有了吳佩孚的配合牽製,麵對北伐軍的攻擊,孫傳芳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
對於各朝古人而言,大家還是非常樂意看到孫傳芳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
“北伐軍殺出廣東後橫掃兩湖,打得吳佩孚是精銳喪儘。”
“唐生智靠著第四軍和第七軍打頭陣,趁勢崛起,儼然一副要取代蔣介石的架勢。”
“為了壓製唐生智,蔣介石率第一軍東征,決定拿孫傳芳刷經驗。”
“蔣介石連武昌的兩萬殘兵都打不過,之所以認為孫傳芳就是經驗包。”
“是因為友軍已經在江西打開了局麵,第一軍這時候過去正好可以撿便宜。”
“1926年8月,吳佩孚要求昔日小弟孫傳芳出兵側擊北伐軍。”
“但孫傳芳認為吳佩孚日落西山早晚必倒,不如借北伐軍之手消滅了最好。”
“自己到時候再殺過去,把兩敗俱傷的北伐軍和吳軍一鍋端。”
“然而,正當孫傳芳小算盤打得啪啪響的時候,他也被自己的小弟背刺了。”
“8月底,孫部師長賴世璜被國民政府策反。”
“9月,在賴世璜的接應下,北伐軍輕取贛南重鎮贛州。”
“幾天後,北伐軍的第二軍和第六軍趁勢北上,陸續進戰平鄉、高安等地,殺到南昌附近。”
“9月19日,南昌城內的工人、學生及部分警備隊響應,協助程潛的第六軍襲占南昌。”
“孫傳芳獲悉情況大為吃驚,連忙從江蘇、安徽、浙江調集十萬大軍,準備進行反攻。”
“反攻之前,由於武昌還未攻克,因此孫傳芳製定了聲東擊西戰略。”
“也就是將主力放在九江,意圖反撲鄂東,解武昌之圍。”
“其餘部隊派往南昌,牽製江西的北伐軍。”
吳佩孚:愚蠢至極,還想一鍋端,就你也敢說大話,真是自不量力。
他陷入北伐軍的圍困後,本想著讓孫傳芳出兵側擊北伐軍,以解他的燃眉之急。
畢竟一方麵他是孫傳芳的老大哥,讓小弟孫傳芳出兵相助合情合理。
另一方麵他和孫傳芳有共同的敵人,兩人聯手抗擊北伐軍再正常不過。
如此淺顯易懂的道理,可孫傳芳偏偏不懂,還妄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一想到孫傳芳愚蠢的想法,他就氣不打一處來。
要是那個時候孫傳芳出兵配合他,直接南北夾擊北伐軍,形勢說不定大為不同,也不會到如今落敗這般悲慘境地。
正是出於對孫傳芳見死不救的怨恨,在得知孫傳芳被自己小弟背刺後,他的臉上難得露出一絲笑容。
雖然他也有同樣被小弟背刺的遭遇,但依舊對孫傳芳的遭遇感到解氣。
“北伐軍這邊,第六軍拿下南昌後,如果友軍及時跟進,根本不懼孫傳芳反撲。”
“但由於第三軍軍長朱培德與程潛有矛盾,他在聽說南昌已下後,命令所部原地休整一天。”
“如此一來,北伐軍也就未能及時鞏固陣地。”
“9月22日,程潛趕到孤城難守,下令撤離南昌。”
“結果在撤退途中遭到孫傳芳大軍襲擊,程潛無法收攏潰兵,隻好剃須化妝,靠著當地老表領路才逃出包圍圈。”
“事後白崇禧譏笑程潛是曹孟德潼關遇馬超,丟了大臉。”
“第六軍遭到重創,短時間內無法恢複戰力。”
“於是蔣介石便把第七軍由湖北調往江西,第七軍的戰鬥力明顯要比第六軍高出一大截。”
“9月30日,第七軍軍長李宗仁率部,在武寧若溪與孫傳芳大軍謝紅勳部相遇。”
“雙方鏖戰近一日,謝軍全線崩潰,死傷萬餘人。”
“10月3日,第七軍乘勝進攻德安。”
“德安是孫傳芳大軍的補給要站,有重兵駐守,且構築有堅固工事。”
“但第七軍武德充沛,僅用半天時間就拿下了德安。”
“接下來,第七軍又連續取得王家鋪、九仙嶺之戰的勝利,打開了進攻南昌的通道。”
“蔣介石一看李宗仁可以,半個月不到就消滅了江西的半數孫軍。”
“便親率第一軍的第二師前往南昌,準備收割果實。”
程潛:朱培德實在是可惡,為了個人恩怨,全然不顧北伐軍的利益。
一想到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的見死不救,他就恨得牙癢癢。
他的第六軍好不容易把南昌拿下,形勢一片大好,眼看著戰績唾手可得,加官進爵不在話下。
拿下南昌還沒有完,還需要其他友軍及時配合。
唯有如此,才能鞏固陣地,不怕敵軍的反撲。
這種時候,為了北伐軍的整體利益,朱培德身為友軍,有義務幫助他穩固陣地。
一旦有了朱培德的配合,南昌將萬無一失,再也不會出什麼岔子。
而他的第六軍也將立下大功,為北伐軍的順利推進做出大的貢獻,可這一切全被朱培德毀了。
由於他們兩人私人的恩怨,朱培德硬是不予配合,以至於他不能守住孤城南昌,不得不撤退。
更可氣的是,他在率軍撤退的過程中,遭到孫傳芳大軍襲擊。
形勢危急之下,朱培德愣是見死不救,在一旁看著他被孫傳芳大軍打得丟盔卸甲,害得他的第六軍損失慘重。
因為朱培德的見死不救,他的戰績不僅沒了,就連他的第六軍也遭到重創,每每想起就對朱培德恨得咬牙切齒。
“10月12日,蔣介石來到南昌郊外,白崇禧當時也在。”
“白崇禧認為南昌城垣堅固,強攻肯定吃虧,主張暫時圍而不打。”
“但蔣介石求勝心切,非要強攻。”
“13日淩晨,蔣介石指揮第二師攻城。”
“結果在攻城期間,孫軍組織敢死隊襲擊攻城部隊。”
“當時夜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第二師官兵搞不清敵人是從哪裡摸出來的,頓時大亂。”
“見自己又吃了敗仗,蔣介石六神無主,一時失態。”
“竟然抓住白崇禧的手問道,怎麼辦?趕緊想辦法呀!”
“白崇禧倒是不慌,他事先已在贛江上遊搭了兩座浮橋,於是便令全軍由浮橋渡江退往西岸。”
“戰後,孫傳芳讓媒體大肆宣傳,說蔣介石在南昌附近受傷甚重,聞係子彈中其腹部,因而致亡。”
“平心而論,這次戰鬥蔣介石的損失並不大,關鍵是丟人。”
“此次收複南昌,蔣介石籌劃許久,為了確保勝利。”
“蔣介石讓第七軍打頭陣,估摸著萬無一失了才親自出馬。”
“結果打輸了不說,還被敵方傳謠說他在南昌城下被擊斃了。”
“聽說蔣介石一敗再敗,唐生智那頭又開始得瑟,公開叫板。”
“蔣總司令應該是太累了,不如休息吧!接下來讓我指揮,彆說是江西,拿下南京也不在話下。”
“連番被唐生智羞辱,蔣介石鬱悶至極。”
“鬱悶過後,該乾啥還得乾啥,南昌一定要拿下來,不然廢柴的帽子就得戴一輩子。”
李世民:這個蔣介石的實力是不是太弱了,朕很好奇他怎麼就成了國民革命軍的統帥。
之前看到外國勢力扶持蔣介石,他還以為蔣介石的個人能力絕非一般。
但現在看來,倒是他高估了此人。
之前在和唐生智的競爭中就已經落入了下風,權威受到挑戰,地位有所動搖。
現在有人打頭陣的情況下,還能打了敗仗。
不得不說,他對蔣介石的領導能力持懷疑態度。
北洋時代過後就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而蔣介石是國民革命軍的主帥。
他一開始認為蔣介石會帶領革命軍建立南京國民政權,但現在看蔣介石的表現,他覺得建立南京國民政府的另有其人。
從現在的表現來看,蔣介石的能力不足以開創一個新時期。
如果後麵蔣介石依舊沒有亮眼表現的話,那就隻能說明終結北洋時代的另有其人。
況且他有一種預感,哪怕後麵蔣介石表現出色,也免不了內部一番爭權奪利。
畢竟蔣介石前麵打仗的表現實在是不怎麼樣,北伐軍的其他將領肯定不會心服口服。
“於是蔣介石便從武昌調來第四軍一師,決定靠著這支鐵軍衝鋒陷陣,為自己選刷恥辱。”
“第四軍援贛期間,李宗仁指揮第七軍繼續在江西大殺四方,屢次擊敗孫傳芳主力,打得安徽軍務督辦陳調元不禁感歎廣西軍是鋼軍。”
“第七軍的鋼軍之名,由此而來。”
“11月1日,蘇聯軍事顧問加倫也來到江西。”
“在加倫和白崇禧的幫助下,蔣介石製定了以截斷南潯路殲滅孫軍主力為主,不急於奪取南昌的計劃。”
“11月3日,戰鬥打響,北伐軍氣勢如虹,前仆後繼。”
“11月7日,外圍戰鬥結束,南昌淪為一座孤城,城內僅剩三千殘兵敗將。”
“11月8日,蔣介石下令攻城,城內殘敵投降。”
“同一天,白崇禧率領由第二、第三、第七軍組成的追擊部隊,迫使孫傳芳軍三個旅投降。”
“至此,江西戰役勝利結束。”
“整場戰役,北伐軍死傷近兩萬,團長約半數犧牲,損失嚴重。”
“但戰果十分豐厚,總計繳獲了五萬餘支槍,二十多門炮,五十餘挺機關槍,俘虜團長以下七萬人,殲滅了孫傳芳的大部分精銳。”
“打了這麼漂亮的仗,蔣介石隨之也洗刷了自己的汙名。”
“但問題在於,第一軍的貢獻不大。”
“不僅不如第四軍和第七軍,就連第二軍、第六軍也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