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蔣介石準備發動進攻時,突然得知後路被抄,前有堅城後有攔截之兵。”
“怎麼辦?還能怎麼辦?隻能跑了,不然就得被包餃子。”
“但問題是,孫傳芳會讓蔣總司令安然撤退嗎?自然是不會。”
“當天夜裡,孫傳芳會和張宗昌傾全力反攻,打穿了北伐軍防線。”
“為了掩護蔣介石撤退,第一軍第二十一師死戰不退。”
“最後,一個團全軍覆沒,另外兩個團戰損過半。”
“第二十一師是新建的模範師,被蔣介石寄子厚望。”
“結果組建還不到半年,就因為蔣介石的瞎指揮被坑沒了。”
白崇禧:都說了穩紮穩打,非要一意孤行,這下子知道厲害了吧!
蔣介石本就處於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一個搞不好就有可能全軍覆沒。
不管是汪精衛的武漢國民革命軍,還是孫傳芳的大軍,都不是輕易可以消滅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助地利優勢,采取穩紮穩打的策略。
可無論他怎麼勸說,蔣介石非是不聽,一定要速戰速決。
結果顯而易見,孫傳芳也不是庸才,抓住時機給予蔣介石重創。
原本一片大好形勢,就讓蔣介石糟蹋成這個樣子,北伐軍損失慘重。
他算是看清楚了,蔣介石的能力完全不足以領導他們取得最終的勝利。
他現在非常懷疑南京國民政府最終的勝利者另有其人,並非是蔣介石這個南京國民政府的組建者。
雖然北洋時代之後就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雖然蔣介石組建了南京國民政府。
但蔣介石現在的糟糕表現是他看在眼裡的,他實在是無法把蔣介石和最後的勝利者聯係起來。
“當時若不是馮玉祥讓鹿鐘麟率一個師牽製佯攻徐州,拖住了孫傳芳,蔣介石的損失會更大。”
“戰後,蔣介石令王天培、賀耀祖在蒙城、宿州構築防線。”
“張宗昌、孫傳芳集結兩個軍又四個師的兵力,趁勢窮追猛打,再次擊穿防線。”
“仗打成這個鬼樣子,無可救藥,蔣介石隻能下達總退卻令。”
“就這樣,北伐軍潰逃六百餘裡,直接從徐州退過了長江。”
“敗得這麼慘,必須要找人承擔責任,蔣介石自然不可能擔責。”
“結果王天培就成了背鍋俠,慘遭處決。”
“然而大家又不瞎,從北伐開始,蔣介石都沒有打過幾場勝仗。”
“橫掃兩湖,第四軍居功至偉。”
“血戰江西,第七軍貢獻最大。”
“號稱黨軍的第一軍,在蔣介石的指揮下根本就是銀樣辣槍頭。”
“看上去還不錯,實際是中看不中用。”
“現在是創業階段,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
“你蔣介石要是打仗不行,就讓賢吧。”
“在這種情況下,南京政府的十幾位軍長紛紛向武漢方麵投懷送抱。”
“唐生智手上有了籌碼,隨即又開始叫囂要東征討蔣介石。”
“蔣介石剛吃了敗仗,沒底氣,便讓桂係去對付唐生智。”
“結果李宗仁、白崇禧陰陽怪氣,公開頂撞。”
“表示你闖的禍,為什麼讓我們來收拾?”
“蔣介石聞言心有不悅,咬牙切齒。”
“什麼意思?如果這樣我就走開,讓你們來坐這個位置好了。”
“沒想到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完全不給麵子,白崇禧當即回懟。”
“為團結本黨,顧全大局,總司令此時離開一下也好。”
李宗仁:並非我們桂係要反水,而是蔣介石能力不行,也怪不了我們。
他自然明白大敵當前,不應該內訌,公然對抗蔣介石的權威。
但老實說,就蔣介石的表現,很難讓他心悅誠服。
自從北伐戰爭開始,其他幾軍都有亮眼的表現,可蔣介石接連吃了敗仗。
原本南京國民政府麵臨的外部壓力就大,要是總司令沒有能力,無疑會讓南京國民政府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所以為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發展壯大,有必要讓能力更強的人上台帶領大家走下去。
況且他早就對南京國民政府話事人這個位置垂涎已久,老早就想體驗一下身居高位是什麼感受。
要是蔣介石有能力,打仗厲害,他自然不會生出亂七八糟的小心思。
可既然蔣介石沒有那個能力,那就不要怪他反水了。
“桂係反水,蔣介石這時候手上的籌碼僅剩第一軍。”
“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的態度至關重要,用蔣介石後來的話說。”
“如果何應欽說句話,我何至於下台。”
“然而何應欽在關鍵時刻裝傻充愣,一言不發。”
“蔣介石眾叛親離,終於感受到什麼叫透心涼,心飛揚。”
“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在萬念俱灰之下通電下野,拂袖而去。”
“蔣介石黯然下野,李宗仁、白崇禧搖身一變,成為南京國民政府話事人。”
“李宗仁、白崇禧二人上台後猛然發現,身居高位確實爽,看誰都是俯視。”
“但正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幾十萬大軍每天的軍餉開支就不是小數目,你桂係能搞來錢嗎?”
“武漢那邊雖然也清黨了,但南京、武漢兩個國民政府此時還是敵對狀態,你桂係能搞定汪精衛嗎?”
“如果南京、武漢無法合流討伐張作霖,統一全中國就無從談起。”
“麵對蔣介石留下的攔攤子,李宗仁、白崇禧隻好分開行動。”
“白崇禧前往上海,找金主江浙財團談合作。”
“李宗仁負責武漢那邊,與汪精衛達成諒解。”
“南京方麵的權力更迭,孫傳芳看得很清楚,此時不反攻,更待何時。”
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的話事人哪裡是這麼好當的,肩上的責任不是什麼人都能抗下的。
南京國民政府麵臨的壓力有多大,根本就沒有人知道,更不會有人理解他身上的擔子有多重。
他不過是打了幾場敗仗,就引來其他將領的口誅筆伐,迫不及待的要把他趕下台。
他們的目光都太短淺,隻看到他打了敗仗,全然看不到隻有他才能穩住南京國民政府。
不過既然大家都不同意他繼續占著位置,他也隻能無可奈何的選擇下台。
但即便如此,他相信自己還會回來的。
因為在外部敵人的圍剿下,也隻有他才有能力保住南京國民政府。
“8月24日,趁桂係幾個負責人都不在。”
“孫傳芳於江北岸建立五個渡江點,在三天時間裡將七萬大軍投到南岸。”
“為了激勵士氣,孫傳芳親臨第一線。”
“並讓人把船隻全部開回江北,大有破釜沉舟之勢。”
“隨後,孫傳芳下令把南京附近的通信線路全部切斷,導致南京與外界的溝通中斷。”
“而此時的南京城內隻有桂係的兩個軍,形勢岌岌可危。”
“如果讓孫傳芳反攻得手,南京政府垮台,中國的未來還真不好說,有可能又會回到軍閥割據混戰的時代。”
“萬幸的是,從上海無功而返的白崇禧這時候回來了。”
“白崇禧這個人雖然搞政治是外行,但打仗是真的可以。”
“得知情況後,白崇禧立即聯絡蔣介石。”
“這個時候要想保住南京,隻能依靠蔣介石的黃埔係。”
“作為一個梟雄,蔣介石還是分得清輕重的。”
“蔣介石選擇支持白崇禧,讓黃埔係各軍在儘量保存實力的情況下服從白崇禧指揮。”
“接下來,白崇禧指揮何應欽、陳誠、顧祝同、胡宗南等部。”
“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擊潰孫傳芳,取得殲敵四萬、俘虜兩萬的龍潭大捷。”
“經此一役,縱橫北洋十六年的直係軍閥,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很多人對蔣介石的表現眼前一亮,這才開始鄭重的看待蔣介石這個人。
大家之前從主播口中聽到的蔣介石表現很差,動不動就打敗仗。
那個時候,蔣介石雖然組建了南京國民政府,但大家普遍認為蔣介石走不到最後,勝利的果實大概率被南京國民政府其他的將領吞食。
但在南京國民政府遇到危難的關鍵時刻,摒棄前嫌的蔣介石為了大義及時出手,這一點讓大家刮目相看。
也正是蔣介石的這一表現,使得大家對蔣介石的印象大為改觀,不在隻是單純的認為蔣介石隻會打敗仗。
此時此刻,很多人心中有一種感覺,認為蔣介石會走到最後,成為終結北洋時代最大的贏家。,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