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日本乾涉問題上,蔣介石卻是說一套做一套。”
“5月2日,日軍第六師團5000餘人開進濟南,與北伐軍爆發正麵衝突。”
“當天晚上,蔣介石得知消息,擔心引發中日戰爭,決定對日軍的挑釁不加抵抗。”
“其在5月2日的日記中寫道,不屈何以能伸,不予何以能取。”
蔣介石:雖然我也很想乾小日本,但為了避免爆發更大的衝突,一時忍讓也是沒辦法的事。
他的北伐軍馬上就要統一全國了,小日本這時候跑出來橫加阻攔,他自然對小日本極其痛恨。
可他也明白,不管他再怎麼對小日本不爽,小日本的實力擺在這裡。
一旦選擇對小日本開戰,他是沒把握打贏小日本的,而且甚至會有全軍覆滅的風險。
北伐軍一片大好形勢,要是因為和小日本的衝突,使得他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到時候他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不管小日本如何挑釁,為了統一全國的大業,他不得不忍辱負重。
“5月3日,見北伐軍示弱,日軍不顧國際公約,衝入國民政府駐山東交涉署。”
“將公署主任蔡公時的耳朵、鼻子割去。”
“然後又割掉舌頭,挖去眼睛,拖至院落與公署內的其他十餘名外交人員一同用機槍掃射而亡。”
“如此凶殘之舉,駐濟南的英美領事看不下去,出麵調停。”
“但日軍不僅拒絕接受調停,反而還威脅國民政府在12個小時內下令解除濟南城內的中國軍隊武裝。”
“蔣介石思索再三,選擇繼續忍。”
“命令北伐軍主力撤出濟南,僅在城中留下一個團。”
“趁濟南空虛,日軍在城中燒殺劫掠。”
“用親曆者的話說,日軍遇中國人,不論兵民,即開槍射擊,一時屍體滿街。”
“這次慘案,導致至少約5000人慘死。”
“蔣介石一忍再忍,但並沒有換來想要的結果。”
“5月16日,日本內閣通過《關於維持滿洲地區治安措施的方案》。”
“確定了日方的底線是阻止北伐軍出關,順便向張作霖榨取某些垂涎已久的權益。”
“麵對日本政府的施壓,蔣介石再一次選擇隱忍,他命令自己的黃埔係各軍撤至徐州以南。”
“蔣介石的這個決定影響非常大,這標誌著他放棄了對北方的控製。”
李世民:這小日本毫無人性,膽敢屠殺我中國人,這蔣介石更是懦弱,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
小日本對外交人員實施的酷刑,還有對濟南城的燒殺劫掠,聽得他怒火中燒。
不管怎麼說,北洋時代的老百姓和他同宗同源,都屬於炎黃子孫。
現在小日本對炎黃子孫大肆屠殺,他作為中華民族的大唐皇帝,如何能不暴怒。
除了小日本,要說最可恨的,還得是蔣介石,完全是把炎黃子孫送給小日本屠殺。
蔣介石作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者,有責任有義務保護治下的老百姓。
可如今蔣介石懼怕和小日本起衝突,選擇一次又一次的妥協。
如此軟弱無能,看得他好生氣憤。
“蔣介石放棄控製北方,那北京讓誰打呢?”
“一開始,蔣介石希望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沿京漢線北上攻打北京。”
“為此蔣介石還把富庶的山東讓給了馮玉祥,但這個決定明顯欠考慮。”
“1926年3月,馮玉祥的國民軍曾經在塘沽與日本海軍有過一次炮戰。”
“如果馮部北上,必然會引起日本的強烈反應。”
“馮玉祥不合適,閻錫山又無力單挑奉係,如此一來就隻剩下了桂係的第四集團軍。”
“5月19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在石家莊開會。”
“決定以第一、第二兩個集團軍擔任津浦線防務,第三集團軍擔任京綏線防務,第四集團軍擔任京漢線防務,製定了三路出兵的計劃。”
“就在北伐軍調整部署的同時,張作霖那頭與日本鬨掰了。”
“5月17日,也就是日本內閣決定出兵乾涉北伐的第二天。”
“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找到張作霖,要求他在《滿蒙新五路協約》上簽字。”
“這個條約,非常惡毒。”
“一旦讓日本得逞,東北的事情就由不得張作霖做主了。”
“因此,張作霖便沒有正式署名,隻是在協議上簽了一個閱字。”
北洋時代的老百姓原本還對蔣介石抱有好感,可如今隨著蔣介石對小日本屈服而蕩然無存。
之前蔣介石強勢複出,大家還期待著蔣介石趕緊北伐打敗張作霖,以便快一些結束軍閥混戰的亂局。
也正是看在蔣介石有能力統一全國的麵上,大家才對蔣介石充滿好感。
可如今蔣介石對小日本妥協,出賣同胞的行為,讓他們對蔣介石的好感蕩然無存。
他們原本就對小日本憎惡,現在蔣介石屈服於小日本,自然而然就對蔣介石充滿厭惡。
況且小日本對中國有莫大的威脅,蔣介石不想著聯合張作霖一起打擊小日本,反而要繼續內戰攻打張作霖,這讓他們對蔣介石內鬥的行為更加反感。
“芳澤謙吉見張作霖又是那套軟磨硬泡裝糊塗推脫的老招數,惱羞成怒,便略帶威脅的說請好自為之。”
“戰事不利,張作霖本來就煩。”
“現在又被威脅,張作霖便與芳澤謙吉大吵一通。”
“與日本鬨掰,張作霖決定聯合英美製衡日本。”
“然而,張作霖不知道的是,他這邊還沒開始部署,日本軍方就已經準備動手了。”
“5月20日,日軍第13、第14師團向沈陽移動。”
“另有2000日軍前往錦州、榆關一帶布防,打算武力吞並東北。”
“5月23日,日軍的大規模調動吸引了英美的注意。”
“英美隨機向日本施壓,東北是中國的,中國是大夥的,你彆想獨吞利益。”
“麵對英美的反對,日本政府起初還想以維和為幌子糊弄過去。”
“但列強都是千年的狐狸,一個比一個精。”
“日本政府見糊弄不過去,迫於壓力隻得修改指令,仍保留張作霖的地位和力量。”
“見政府在關鍵時候慫了,日本關東軍內的右翼分子非常不滿。”
“於是這些右翼軍官便決定先把張作霖做掉,造成既定事實,再跟上頭打招呼。”
張作霖:我雖然與小日本合作,但也隻是想利用小日本而已,絕對不可能出賣國家的利益。
小日本和他合作,也隻是想要控製他。
從而控製整個東北地區,進而覬覦整個中華大地,這些他都是明白的。
但他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管是從個人情感出發,還是從奉係的利益來看,他是不可能當漢奸的。
小日本想要做掉他,從而徹底控製整個東北,他也有所耳聞。
現在既然已經明確了這一點,那他就可以提前做好安排,避免悲劇發生。
“5月30日,在日本和北伐軍的雙重壓力下。”
“張作霖決定退出北京,返回東北。”
“臨行之前,張作霖已經得知日本要對他不利,因此他故意變更了兩次出發時間。”
“但這時候的奉係內部早就被日本滲透,毫無秘密可言。”
“6月4日,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在沈陽皇姑屯被關東軍安置的炸彈炸毀。”
“張作霖重傷,於當天不治而亡。”
“張作霖遇刺當天,張學良便得知皇姑屯事件,他當即下令奉軍主力加緊退出北京。”
“同時化妝成夥夫,秘密潛回沈陽。”
“張家父子權力交接的空窗期,關東軍蠢蠢欲動,決定武力攻占沈陽,但被內閣否決。”
“6月16日,關東軍18000人在沈陽南郊舉行大規模的野外演習。”
“打算利用演習製造紛爭,隻待奉軍開火,就武裝占領沈陽。”
“不過由於張學良並未回應,這場陰謀未能得逞。”
“6月18日,張學良正式對外公布張作霖死訊,並宣布繼任奉天督辦。”
“7月1日,張學良通電全國,表達了易幟意願。”
“張學良決心投效國民政府,蔣介石對此自然是持肯定態度。”
“蔣介石此時已經決定偏安東南了,無心再插手北方事務。”
“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三省及熱河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至此,北洋時代徹底結束。”
北洋時代的落幕令無數北洋時期的老百姓心情複雜,他們沒想到北洋時代居然是以這種方式落幕的。
他們原本想的是蔣介石的北伐軍消滅了張作霖,從而統一全國結束了北洋時代。
卻不曾想到是小日本暗害了張作霖,致使張學良投靠國民政府,使得北洋時代退出曆史舞台。
和小日本抗爭的張作霖卻死了,對小日本妥協的蔣介石卻統一了全國,還有對中華大地露出獠牙的小日本在一旁虎視眈眈。
對於這種結局,他們心中說不出的難受。
他們非常清楚,即便北洋時代結束了,步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也不意味著他們所渴望的和平會到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