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北洋時代的落幕(1 / 2)

對於北洋時代的老百姓而言,激動人心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來。

原因很簡單,軍閥混戰的局麵即將結束,從而迎來嶄新的時代。

如今北伐軍整合在一起,對付奉係軍閥不要太容易。

北伐軍和奉係的大戰,在大家看來毫無懸念,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南京國民政府。

一旦蔣介石消滅了張作霖,也就預示著北洋時代徹底終結,迎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大家心心念念盼望的,不正是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嗎?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整個中華大地就開始陷入動蕩,一直持續數十年到如今的北洋時代。

而且到了北洋時代,軍閥混戰,更是給他們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他們無時無刻不期盼著快一點結束動蕩的年代,現在好不容易有了盼頭,大家自然欣喜若狂,為之歡呼雀躍。

“1921年,美國在華盛頓會議上拆散了英日同盟,但同時也承認了日本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大正時期,經濟高速發展。”

“江戶時代的矮小木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西式建築。”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遊曆日本期間,在見到日本驚人的進步後不禁感歎。”

“十年不見,日本建設迅猛,謂不知吾國何日乃能臻於此耳。”

“然而,大正時代經濟繁榮的背後,日本社會也存在隱憂。”

“比如城鄉發展不平衡、分配製度不完善、貧富懸殊較大,政府無法掌控軍隊等。”

“少部分大資本家和貴族壟斷了資源,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的平民精英沒有出路,同時軍隊還不受政客控製。”

“漸漸的,日本社會便出現了一股不安分勢力。”

“內部出現統治危機的同時,日本政府在中國利益因大革命影響也遭到沉重打擊。”

“用時任日本陸相宇垣一成的話說,帝國在長江流域培植多年的利益和企業已全部萎縮,日僑長年努力而獲得的權利和資產也被迫放棄。”

“對內無法解決社會矛盾,對外又無法保障殖民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若歸禮次郎內閣倒台,前陸軍大將田中義一出麵組閣。”

“田中上台後,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並根據會議內容起草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北洋時代的老百姓原本還因為即將結束動蕩的北洋時代而歡欣鼓舞,可在聽到日本方麵的消息後一個個愁眉苦臉。

大家之前隻顧著慶祝軍閥混戰的局麵即將結束,反倒是忘記了還有列強盤踞在中華大地,尤其是虎視眈眈的小日本。

現在經過主播的提醒,大家這才想起小日本對中國的威脅。

以前整個中華大地處於軍閥混戰的局麵,列強倒是安分下來,他們這才遺忘了列強的存在感。

可如今,主播明確告訴了他們小日本麵臨的情況。

雖說小日本國內外都遇到了麻煩,他們聞之不甚歡喜,甚至忍不住歡呼雀躍。

可他們也明白,小日本為了擺脫麻煩,必然會加大從中國汲取利益。

如此一來,小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就無法避免了。

大家原本還想著北洋時代結束後,可以迎來和平安定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如今看來,這完全就是奢望。

國內的軍閥消滅了,小日本的威脅要來了。

“田中在奏折中稱,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這個《田中奏折》,雖然日本官方一直未予承認,史學界也眾說紛紜。”

“但從日本後來的擴張過程來看,顯然與東方會議的決策是對應的。”

“也就是說,討論《田中奏折》的真實性,討論奏折是否是田中義一的作品,還是另一個甲級戰犯鈴木貞一的作品,根本不重要。”

“因為《田中奏折》中所表達的政策在現實中是真實存在的。”

“日本決定征服中國,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日本軍方想的非常簡單粗暴,直接殺過去就好了。”

“但這顯然不現實,英美不可能做視日本獨霸中國,於是日本的政客便決心繼續扶持代理人。”

“北洋時代,日本在中國扶持了兩股勢力。”

“一是皖係軍閥,二是奉係軍閥。”

“此時此刻,皖係已經瓦解,奉係的張作霖在原則問題上一直裝糊塗推脫不太配合。”

“見張作霖不聽話,日本政客隨即又開始尋找新代理人。”

“很快,日本人就盯上了下野的吳佩孚,卻被吳佩孚斷然拒絕。”

“拉攏吳佩孚不成,日本隻好把工作重點再次放到張作霖身上。”

“當時的張作霖日子不好過,南方的國民政府鐵了心要打倒他,同時奉係內部又暗流湧動。”

“不過即便如此,張作霖在原則問題上也不打算讓步。”

“由此,張作霖與日本漸漸產生裂痕。”

吳佩孚:我乃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絕不可能做漢奸為小日本賣命。

他雖然處境不好,急需大量錢財東山再起,但也不想背上漢奸的罵名。

一旦他答應小日本的拉攏,雖說可以獲得豐厚的利益,但必然會遭到世人的唾棄。

他還猶記得當初小日本派了一名大佐前來登門造訪,帶著整整五萬大洋擺在他麵前。

並且小日本還許諾隻要他同意當代理人,後麵還會無償提供步槍十萬支,機槍兩千架,以及火炮五百門。

他那時候窮困潦倒,毫不猶豫的收下了小日本的禮物。

儘管如此,他也隻是和小日本派來的大佐把酒言歡,隻字不提代理人的事情。

他雖然眼饞小日本的條件,但也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漢奸的罵名他可承擔不起。

“1928年1月,下野四個月的蔣介石宣布複出。”

“隨後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桂係達成共識,北伐大業尚未完成,吾輩還需繼續努力。”

“於是國民黨各派勢力也暫時停止了內鬥,決定二次北伐,先打倒奉係再說。”

“北伐需要花很多很多錢,為了搞錢,蔣介石下野前曾用上了綁架、扣上通匪帽子等下三濫手段迫使江浙財閥捐款,但效果並不是很好。”

“這次複出,蔣介石吸取教訓,讓財政部長宋子文牽頭,讓江浙財閥的幾家大銀行買下國民政府發行的公債,然後再由銀行出麵在證券市場拋售。”

“作為回報,蔣介石將大批財閥領袖吸納入國民政府擔任公職。”

“如棉紗大王榮宗敬出任中央銀行理事、虞洽卿出任中央銀行監事、大鹽商徐靜仁出任財政部鹽政處處長。”

“通過種種措施,蔣介石在二次北伐前夕,將自己與江浙財閥的利益牢牢綁定。”

“1928年4月7日,解決了軍費問題的蔣介石誓師北伐。”

“隨即,北伐大軍沿津浦、京漢、正太三條鐵路北上,首先向盤踞於山東的張宗昌和孫傳芳發起總攻。”

“這場戰鬥,沒什麼好說的,北伐軍的第一、二集團軍總計兵力60萬。”

“而張宗昌所部純屬雜牌拚湊,雖然人數也不少。”

“但編製紊亂,戰鬥力低的莫名其妙。”

“至於孫傳芳,龍潭之戰後。”

“他又拚湊了五個師,不過這些新拉來的壯丁士氣低落。”

“麵對這倆弱雞,北伐軍輕鬆取勝。”

蔣介石:這次北伐,我勢在必得,沒有人可以阻止我統一全國。

為了北伐大業,他費勁千辛萬苦,這才把江浙財閥的利益牢牢綁定在他的戰車上。

有了江浙財閥利益集團的幫助,他就可以徹底解決北伐大軍軍費的問題。

解決了最大的難題,他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北伐,再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以北伐軍的兵力,消滅北方的奉係軍閥也隻是時間的問題。

在他六十萬北伐大軍麵前,不管是張宗昌,還是孫傳芳,都隻有被碾壓的份。

解決了這兩個小嘍嘍,對付張作霖也就容易了。

“4月10日,北伐軍攻占台兒莊。”

“4月14日,又占領臨城。”

“孫傳芳率部反撲,結果他的老巢濟寧反倒被北伐軍襲取。”

“張宗昌派兵增援,被北伐軍擊退。”

“孫傳芳見大勢已去,無心戀戰,率殘兵向濟南方向撤退。”

“失敗情緒是會傳染的,孫傳芳這一退,張宗昌也無心戀戰。”

“5月1日,張宗昌、孫傳芳兩人放棄濟南向德州撤退,北伐軍遂攻占濟南。”

“濟南往北過了黃河,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

“眼看奉軍節節敗退,北伐軍就要一統全國。”

“日本人坐不住了,決定親自下場乾涉。”

“4月19日,田中義一通過駐上海總領事館警告國民政府。”

“如果在濟南附近戰爭,日本便會出兵。”

“麵對日本的威脅,白崇禧態度堅決,主張強硬還擊。”

“而蔣介石則在回電中稱,日本出嶽不足妨礙北伐之進展,決無因外兵中止革命之理也。”

“表麵上,蔣介石很強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