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跨越古今的港珠澳大橋(2 / 2)

“為了同時滿足30萬噸級巨輪通行、香港國際機場航線限高、控製珠江阻水率等需求,沉管隧道必須深埋在20多米的海底淤泥下。”

“以往的案例中,傳統沉管隧道均為淺埋。”

“這種深達20米的施工作業沒有任何標準可參考,也因此困擾了設計團隊半年之久。”

“經過繼日的細化方案、組織模型試驗,設計團隊提出了創新概念,從結構上解決了沉管深埋的問題。”

“從2013年5月首節沉管開始浮運安裝,到2017年5月最終接頭安裝,沉管隧道的建設花了整整4年的時間。”

“由於海底基床泥沙軟硬不一,沉管安裝上去會因沉降不一產生斷裂,大橋的建設團隊又研發出擠密砂樁複合地基設計方法。”

“該方法使得整個海底基槽的總體沉降控製在10厘米以內,差異沉降控製在1厘米以內,創造了外海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建設奇跡。”

“正因如此之高的建設難度,港珠澳大橋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創下了多項世界之最。”

“全長55公裡,是世界第一長的跨海大橋。”

“海底沉管隧道全長6.75公裡,是世界第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

“海底隧道最深48米,是世界第一深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總體設計理念包括戰略性、創新性、功能性、安全性、環保性、文化性和景觀性幾個方麵。”

“其主橋為三座大跨度鋼結構斜拉橋,每座主橋均有獨特的藝術構思。”

朱棣:北京的盧溝橋雖然沒有港珠澳大橋來得雄偉,但發揮的作用絲毫不比港珠澳大橋差多少。

盧溝橋是北京最著名的石造聯拱橋,也是華北地區跨度最大的石橋。

在實用性上,盧溝渡口自古就是天下南北交通大道的要道,盧溝橋的建造使這道天塹瞬間變通途。

在觀賞性上,自盧溝橋誕生的那天起。

這座石橋就在疏星曉月的映襯下,成就了享譽京城的燕京八景之一。

北京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上,卻有一條大河阻斷了這條大道,這就是盧溝河。

然而,盧溝河穿越太行山支脈和燕山山脈之間的峽穀奔騰而來。

因上遊水流湍急,泥沙量大,進入北京平原後很容易造成河道淤積,致使河水泛濫。

盧溝河作為北京的母親河,不僅有慈愛的一麵,也有野性的一麵。

每逢洪水季節,盧溝河的肆意都帶來無窮水患。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盧溝橋的建造,就是為了讓天塹變通途。

自先秦以來,盧溝河渡口就成了北京地區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

但那時的人員、物資運輸量不大,可以靠船隻擺渡過河,也可以靠浮橋或木橋過河。

然而當金朝定都北京後,其統治地域已南及淮河流域。

這個渡口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北京的重要門戶,就不能不考慮在盧溝河上架設一座寬敞而堅固的橋了。

於是,這件事被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

茲事體大,此事自然是由皇帝欽定的,也就是史上著名的金世宗。

金世宗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是金朝曆史上一位卓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事事以民生為本。

在金世宗的治理下,金朝很快步入了鼎盛期。

而盧溝橋在此時興建,堪稱金朝的盛世之舉。

可惜事未成而人先去,金世宗降旨建造石橋,不久後便去世了。

即位的金章宗謹遵遺旨,三年後就把盧溝橋建成。

金章宗是金世宗之孫,生逢盛世的他極為推崇儒學和漢文明。

金章宗是金朝諸帝中漢化程度最深的君主,也是書畫藝術水平最高的君主。

在金章宗看來,盧溝橋光是具有實用性是不行的,它還必須是個藝術品。

於是便有了橋拱連綿、望柱雕欄、荷葉墩座的白石大橋。

而其中的點睛之筆,則是那些望柱上雕刻的神采各異的石獅子。

自從東漢時期西域人進貢獅子後,獅子很快成了中華文化中的吉祥神獸,成了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並被奉為炎黃子孫的守護神。

而這個蘊意,便是在盧溝橋上雕刻獅子的起因。

金章宗為了把盧溝橋打造成精美的藝術品,讓人在盧溝橋的281根望柱上雕刻了500個石獅子。

而且這些石獅子雌雄各異、大小各異、姿態各異、神情各異,絕無重樣。

“青州航道橋造型吸收中國結的文化元素,將最初的直角、直線造型曲線化,使橋塔纖巧靈動、精致優雅。”

“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與海豚保護區的海洋文化相結合。”

“九洲航道橋造型取自風帆,寓意揚帆起航,與江海直達船航道塔身形成良好效果。”

“使得橋塔整體造型優美、親和力強,具有強烈的地標韻味。”

“東西人工島汲取蠔貝元素,寓意珠海橫琴島盛產蠔貝。”

“香港口岸的整體設計富於創新,美觀又符合能源效益。”

“旅檢大樓采用波浪形的頂篷設計,大樓的支柱呈樹狀,下方為圓錐形,上方為枝杈狀展開。”

“最靠近珠海市的收費站設計成弧形形狀,前麵是一個鋼柱,後麵有幾根鋼索拉住,就像一個巨大的錨。”

“大橋水上和水下部分的高差近100米,既有橫向曲線又有縱向高低。”

“整體如一條絲帶一樣纖細輕盈,把多個節點串起來,有著珠聯璧合的意味。”

“除此之外,港珠澳大橋開創性地提出120年使用年限,打破了國內大橋的百年慣例。”

“同時,其還可以抵禦8級地震、16級台風、30萬噸撞擊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

“2024年4月,港珠澳大橋出入境車流量突破1000萬輛次。”

“伶仃洋上作畫,大海深處穿針。”

“港珠澳大橋凝聚了所有大橋建設者的汗水和智慧,也將見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日新月異。”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標誌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了橋梁強國。”

“港珠澳大橋凝聚了無數勞動者的鮮血,他們不畏艱險、勇攀高峰。”

“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工程奇跡。”

朱元璋:天下有四大名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廣濟橋。

說起廣濟橋,他想到了很多民間神話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仙佛造橋。

話說韓愈被貶到潮州做刺史後,時常登東山門遊玩,但深感過江之苦。

於是,韓愈便請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

韓湘子等八仙包建東橋,開元寺廣濟和尚包建西橋。

韓湘子造東麵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

韓湘子去鳳凰山取石,將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

但是當最後一群豬剛趕到鳳南時,被一個孕婦識破,大聲驚叫石頭怎麼會走路。

一句話泄破了天機,石頭再也無法趕動,因此韓湘子負責的那東麵最後幾墩也就沒有修起來。

廣濟和尚造西南一段橋,於是請來十八羅漢幫忙。

廣濟和尚則去桑浦山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烏羊一路趕來。

但當最後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想奪取這些羊。

惡霸地主與廣濟和尚辯稱這是自己的羊,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把羊趕到惡霸地主的田裡去了。

當羊趕到惡霸地主的田裡時,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

因此,最後一批黑豬和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

八仙中何仙姑隻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頓時化成十八條梭船。

廣濟和尚則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隻大船拴住,成為浮橋。

世人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有了廣濟橋的由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