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跨越古今的港珠澳大橋(1 / 2)

第303章 跨越古今的港珠澳大橋

蘇晨見各朝古人被宏偉的三峽大壩所震撼,不禁倍感自豪。

三峽大壩這樣的世紀工程堪稱世界一大壯舉,連後世人都為之震撼,就更不用說各朝各代的古人了。

中國號稱世界第一基建大國,建造的世紀工程不僅僅隻有三峽大壩,還有其他令世人震撼的工程。

還沒等各朝古人內心的情緒波動平複下來,蘇晨就把港珠澳大橋的視頻播放給大家觀看。

看著綿延不絕的大橋橫跨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各朝古人的內心大受震撼。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

“一座長達55公裡的鋼鐵大橋飛跨茫茫大海,曆史性地將香港、珠海、澳門連在一起。”

“這座港珠澳大橋,堪稱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的世紀工程。”

“大橋使用的42萬噸鋼鐵,足夠建造60座埃菲爾鐵塔。”

“使用的108萬立方米混凝土,每一粒都可以溯源。”

“從高空俯瞰宛如一條蜿蜒的海上巨龍,無比壯觀震撼。”

“2萬多名建築工人奮戰將近3000多個日夜,才讓這個世界超級工程展現在世人麵前。”

“作為一項重大的工程技術成就,港珠澳大橋創下了多項世界紀錄。”

李春將趙州橋的基址選在粗砂之地,是因為以粗砂為根基可提升橋梁的承重力度,以確保橋梁的穩定性。

“回望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之路,從2004年成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

以曆史悠久、造型優美、結構堅固而著稱於世的趙州橋,稱得上是天下的瑰寶。

趙州橋之所以出名,在於其異常堅固,曆經暴雨洪水都屹立不倒。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部用石頭砌成。

“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澳門與內地之間的陸地運輸通道不斷完善。”

“它就是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施工建設打造的世界上最長、建築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

李世民:港珠澳大橋是後世的天下第一橋,趙州橋則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天下第一橋。

“港珠澳大橋采用了島、橋、隧三位一體的建築形式,橋身全長55公裡,寬度33米,造價1269億,平均每公裡23億。”

“1983年,香港富商率先提出興建連接香港與珠海的跨海大橋,也就是港珠澳大橋的前身——伶仃洋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不僅標誌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駛入快車道。”

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

讓他不禁感慨,趙州橋經曆了風霜與磨難,經曆了無數戰亂與磨難。

趙州橋在中國造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代橋梁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

趙州橋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橋,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趙州橋的選址。

趙州橋建造中選用了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石料,采用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降低,實現了低橋麵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

“港珠澳大橋的建築難度堪稱世界橋梁史上的巔峰之作,幾乎所有橋梁的工程難題都在它上麵體現了出來。”

“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西岸的交通聯係因伶仃洋的阻隔,還是受到了不小的限製。”

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

“采用的建造方式,是像積木一樣一塊一塊搭上去。”

“橋身為雙向六車道的高速公路,設計速度為每小時100公裡。”

“這些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展現了中國科技的進步,讓中國基建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見識過高鐵和三峽大壩,他早已被後世的基建工程所震撼。

下麵沒有橋墩,隻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麵上。

同為天下第一橋,趙州橋和港珠澳大橋有著天差地彆。

“但如果從最初醞釀建設開始計算,時間的跨度已足有35年。”

“為了建造這座大橋,我國先後攻克了十幾項世界性的技術難題。”

“到2009年開工建設,再到2018年完全建成通車,前後曆時14年。”

號稱天下第一橋的趙州橋,是由隋朝的匠師李春率領能工巧匠建造而成的。

不過轉念一想,後世連三峽大壩都可以建造,能夠修建跨海的港珠澳大橋也就不足為奇了。

原以為他再見識到什麼超級工程都不會震驚了,可沒想到還是被港珠澳大橋的雄偉壯觀深深的震撼。

“包括填海三千多畝和建立人工島的海底沉管隧道,就連國外的橋梁專家看了都覺得不可思議。”

趙州橋的橋台直接建在天然砂石上,並在此基礎上用五層石條砌成橋台。

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

“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條鋼鐵巨龍橫臥在珠江口的碧波之上,將港珠澳三地緊緊相連。”

但在留下千秋業績與歲月之後,趙州橋仍然雄居在這裡。

“它大大促進了港珠澳三地經濟發展和縮短了交通時間,打造了港珠澳一小時的經濟圈。”

人的智慧和建造橋梁的技術能夠如此的精湛,在於李春凝聚了先人勤勞技藝的結晶,這才能建造這天下第一橋。

“但由於種種原因,計劃被擱置。”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香港認為有必要儘快建設連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以發揮港澳優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3年,中央政府正式批準港、珠、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全麵開展各項前期工作。”

“曆經5年的規劃、設計、論證,港珠澳大橋最後確定了路線。”

“香港大嶼山經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後分成Y字形。”

“一端連接珠海,一端連接澳門。”

“全長55公裡,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578公裡,海底隧道長約6.75公裡。”

“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

“這是在一國兩製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蘇軾:要說跨海大橋,我大宋的洛陽橋是中華第一座跨海大橋,有著海內第一橋的美譽。

儘管洛陽橋沒有港珠澳大橋那麼震撼人心,但至少拿下了第一座跨海大橋這個名頭。

在如今北宋時期,泉州的洛陽江兩岸的百姓隻能通過江口的渡船來往於兩岸。

江海交彙地,江闊水深,潮狂浪急,十分凶險。

可沒辦法,洛陽江是老百姓往來東南沿海的必經之地,

每逢春夏,水漲潮高,渡江翻船之事常有,葬身江中者不計其數。

後來,泉州太守主持洛陽橋建橋工程。

前後曆經六年之久,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

建成後的洛陽橋,不僅是連接福州和泉州的官道,還是當地最主要的交通要道。

北宋年間泉州的海外貿易正盛,洛陽橋的建成更加促進了貿易往來。

其他一座座跨海大橋也陸續建起來,滿載瓷器的帆船艦隊從洛陽橋這裡出發,跨越大洋大洲的異邦客船也到此歇腳。

在橋梁界素有一種說法,北趙州,南洛陽。

洛陽橋的珍貴之處除了造福百姓外,還有它的造橋技藝。

可以說洛陽橋是所有名橋中科技含量最高的橋,是這個時代造橋技術的集大成者。

能在一公裡多的水域上架起跨海梁式石構橋,不得不令人稱讚。

洛陽橋的建造,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讓當地變得繁榮,充分發揮了洛陽橋的功能。

“港珠澳大橋分彆由三座通航橋、一條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島及連接橋隧和港珠澳三地陸路聯絡線組成。”

“這種集橋、島、隧為一體的結構體係,為港珠澳大橋所獨有。”

“而在東西兩座人工島間,長達6.75公裡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節沉管和一個最終接頭對接組成,這也是大橋修建過程中最具難度的一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