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斥責了齊景公在宴會上不合禮製的行為,讓齊景公十分羞愧,最終齊景公將侵占魯國的一些土地歸還給了魯國。”
“一年後孔子升任司空,後又任大司寇。”
“此後,孔子進一步推行自己的改革計劃。”
“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削弱威脅魯定公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準備將三家世卿的私人領地拆掉。”
“孔子的做法遭到了三家勢力的反對,最終孔子的計劃失敗。”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的官職代理國相管理國家。”
“為整肅政治,孔子懲罰了自己的政敵大夫少正卯。”
“同時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使魯國路不拾遺。”
“齊國人感覺孔子如此治理魯國將使魯國稱霸,於是想要阻止孔子繼續當政。”
“齊國將會歌舞的美女,以及花馬贈與魯國。”
“魯國權臣季桓子接受了齊國的美女,終日玩樂。”
“後魯國祭祀,結束後並沒有給孔子送祭祀的祭肉。”
“孔子對魯國君臣十分失望,便帶領學生離開魯國。”
李世民:孔子治理魯國其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最能體現孔子治國的本領。
齊國經過齊桓公和管仲的治理,後又經數世,傳到齊景公時,齊國愈發強盛,稱霸諸侯。
這個時候,魯國非常弱小,在晉、楚、齊三個強國之間周旋。
要是依附於楚國,晉國就要發怒。
要是依附於晉國,楚國又要來討伐。
要是不防備齊國,齊軍就要入侵。
魯國沒有什麼地位,生存艱難。
後來,魯定公任用孔子,把強大的齊國給震懾住了,這足以看出孔子治國的能力之強。
魯定公任用孔子,隻一年,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這個時候,齊國人就有點擔心了,認為魯國重用孔子會對齊國產生威脅。
齊景公為了消除威脅,決定和魯定公在夾穀相會結盟。
會盟非常講究是什麼官位就坐什麼位置,兩國的君王臣子要先相互作揖,然後再登壇。
等到兩國君臣都坐下來了,齊國大夫
向齊景公出謀劃策。
孔子講究禮法,但是膽小,可以讓萊人作樂,乘機抓住魯定公,這樣,魯國就在齊國的掌控之中。
齊景公就命令萊地樂人打著旌旗,揮舞著羽毛,打著鼓上台表演。
孔子反應很快,看到萊人,快速又不失禮節地一階一階走上去台去。
等到了最後一階,孔子就不再上去了。
因為那是魯定公和齊景公的位置,不能逾越禮儀製度。
孔子認為兩國國君相會,夷狄的舞樂不應該出現在這裡,應該儘快撤走。
齊景公覺得計謀被看穿,心有愧疚,揮手示意讓樂人離去,下令讓表演歌舞雜戲的藝人上台表演。
這時孔子又像上次一樣,登上階梯,認為這些樂人迷惑諸侯,應該斬首。
於是,就派人把這些樂人全部腰斬。
齊景公萬分震驚,回到齊國後,不知道該怎麼辦。
魯國以君子之道招待他,而臣子以小人之道教他,讓他得罪魯定公。
有臣子就出了個主意,與其像小人一樣用花言巧語來道歉,不如像君子一樣用實際行動道歉。
於是,齊景公聽完就歸還了侵占的魯國城池。
後來,孔子治理國政三個月,物價穩定,商人不敢抬價。
禮儀有序,男女分道而走。
路不拾遺,盜賊無有。
四方賓客到了魯國,就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樣。
齊景公聽說後就更加恐懼了,擔心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強大了攻打齊國。
當時就有臣子進言齊景公,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必然成為霸主,還不如現在就割地依附魯國。
當然,這件事情並沒有實現,有一個大夫出了主意。
不如先阻止孔子治理魯國,如果不行,再割地。
齊國人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就用了招美人計。
選取齊國數十個好看的女子,讓她們穿著華麗的衣服,駕著馬車,去迷惑魯國君臣。
果然,魯國權臣接受了這些美女,並且和國君一起觀看,不理朝政。
就這樣,孔子辭官離開了魯國。
齊國沒有獻地,魯國也沒有稱霸。
他隻能感慨孔子生不逢時,沒有遇到自己的明主,導致孔子一生都沒能實現理想抱負。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在衛國,孔子寄住在弟子子路妻子的兄長家。”
“衛靈公十分尊敬孔子,以孔子在魯國的俸祿水平優待孔子。”
“有人向衛靈公進讒言陷害孔子,衛靈公便派人手持兵器在孔子居所附近出入。”
“孔子感覺到威脅,害怕獲罪於衛靈公,便帶弟子出走去往陳國。”
“孔子在去陳國的路上,在匡城遇險。”
“因孔子長相酷似陽虎,與陽虎有仇的匡城人便圍困孔子,孔子被困五日方才脫險。”
“孔子經過蒲城後一個月,又返回衛國,住在蘧伯玉家中。”
“衛靈公夫人南子派人告訴孔子,四方君子想要和衛靈公結為兄弟的,就必須先去見南子。”
“魯定公十五年,孔子去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
“衛靈公出行,衛靈公和南子乘一輛車,孔子坐在後麵的車裡。”
“孔子歎息沒有見過有喜歡德行,和喜歡美色一樣的君主。”
“於是孔子厭惡衛靈公,再次出走衛國。”
“孔子離開衛國後經過曹國,又去往自己的故鄉宋國。”
“孔子和弟子們在一棵大樹下學習禮法,宋國的司馬想要殺死孔子,將那棵樹拔起。”
“孔子不得已,又離開了宋國。”
“孔子來到陳國居住,但陳國被楚國、晉國、吳國競相攻擊。”
“國家動蕩,孔子因而在魯哀公元年離開陳國。”
“孔子路過蒲邑,蒲邑人將孔子擋住,孔子弟子公良孺帶著私人戰車幫孔子解圍。”
“蒲人與孔子定下盟約,不讓孔子去衛國。”
“孔子離開蒲邑後,立馬去了衛國。”
“子貢覺得不妥詢問孔子,盟約可以辜負嗎?”
“孔子認為被要挾約定的盟約,上天是不會認的。”
“衛靈公親自到郊外迎接孔子,並問孔子能否征伐蒲邑,孔子認為可以。”
“衛靈公年老怠政,孔子歎息如果有人能任用他,隻需一年就可以施行善政,三年就能很有成效。”
“趙簡子家臣反叛,並請孔子來自己的縣邑任職。”
“孔子準備前往,但最終未能成行,孔子又打算去晉國大夫趙簡子那裡。”
“之後聽說趙簡子殺死自己的家臣竇鳴犢和舜華,不願再去趙簡子那裡。”
“遂作琴曲哀悼兩位大夫,返回衛國。”
“魯哀公二年,衛靈公向孔子詢問行軍打仗的知識。”
“孔子說自己隻知道禮樂之事,不懂行軍打仗。”
“衛靈公因而疏遠孔子,孔子遂再次離開衛國前往陳國。”
“魯哀公三年,魯國權臣季桓子病逝。”
“其子季康子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