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所謂的是非、善惡、美醜都是一樣的。”
“你又何必為成功而發狂,為失敗而抓狂。”
“又何必糾纏於是非成敗,而爭短論長。”
“齊生死是什麼?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與生也是以對方為依存的。”
“從道的角度來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生與死之間就像一條沒有阻隔的大道,他們並沒有起點或者終點。”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生於世間並不會更加歡喜,離開世間也不會覺得是禍患。”
“而在《莊子》中記載說,莊子的妻子去世後,莊子不僅不悲傷,反而鼓盆而歌。”
“而莊子這麼做並不是無情,這來源於他對齊生死的認知。”
“莊子認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人生於自然,死於自然,這是一個歸於大道的過程。”
“曆史上彭祖據說活了八百歲,算是長壽之人。”
“但是與活了幾千年的大樹相比,卻是短壽。”
“相比於朝生暮死的蟲子而言,而夭折的孩子卻算是長壽了。”
“長壽短壽是相對的,生存與死亡也是相對的。”
“活著的時候安時順命,死了的時候淡然待之。”
“人生若能不悅生不惡死,將生死置之度外,自然也就沒有了生與死的煩惱。”
“這樣才是方外之人,才能達到逍遙之境。”
“齊物我是什麼?正確處理好物質世界與我的關係,關係到人如何安身立命。”
“讓莊子感到悲涼的是,人總是被物奴役,而不能駕馭物,這是人生不自由的根源。”
“而真正自由的人生,就是要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與物同化於大道自然之中。”
“莊子曾經做過一個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哲學味道的夢,他夢到自己變成一隻蝴蝶,而夢中的蝴蝶卻夢到自己變成了莊子。”
“莊子醒來之後,不知道自己是蝴蝶還是莊周了。”
“從現實來看,莊子與蝴蝶當然不是一個人。”
“但誰又能說人生的過程,不是一個美麗的夢境呢
?不過是人不願意醒來而已。”
“在這個美麗的夢境中,莊子與蝴蝶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這也隱喻著真正理想的境界是人與物融為一體,人不再受物質世界的限製而實現了無所待,這樣的人生才是自由快樂的。”
劉徹:莊子《齊物論》的高深智慧,是解決世人紛爭的方法。
如果要在聖賢中找一個智慧通天的人,他相信很多人一定會選擇莊子。
當然,用智慧通天這個詞,未免顯得不沉穩。
但他認為,這是對莊子最好的定義。
在莊子哲學思想中,涉及到辯證思想等較多觀點。
無論世人從那一個觀點進入,都能夠一窺莊子哲學的宏大與深邃。
可以說,在眾多哲學家中,能像莊子這樣洞察人性、萬物以及世界本相。
且能夠將其準確描述出來,並找到終極性解決方案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齊物論》是《莊子》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遙遊》。
據說,莊子在寫完逍遙遊後,心境非常敞開,享受到了精神逍遙帶來的愉悅感。
莊子也希望更多的人達到自己的這個境界,共享這種高級享受。
但莊子發現世人精神被束縛在各種是非、概念之中,要達到這種境界。
首先要解決掉這些學派紛爭造成的困惑,於是寫了《齊物論》。
在《齊物論》,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事物之間在根本上並沒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所謂齊物,就是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
沒有什麼差彆,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
在《齊物論》的開篇,莊子通過一個能夠吾喪我的高人南國子綦與學生的對話。
道明了一個道理,事物不同,所發出的見解不同。
莊子首先通過南國子綦的口,提出了人籟、地籟、天籟的世界本相。
並指明了一般人隻知道人籟而已,修為稍微高一點的人,可能還知道地籟,但天籟卻很少有人知道。
然後,南國子綦用樹林裡各種形狀各異的樹洞,在風吹過之後,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說明。
風是一樣的風,但那些樹洞因為各自不同的造型。
所發出的聲音就各不相同,有的像流水聲,有點像射箭聲,有點像喊叫聲。
在這裡,莊子已經給了世人啟示。
事物不同,所感受的一定不同。
但如果把這種自我感受認為是唯一真理,那就大錯特錯了。
但子綦的學生還陷在概念之中,人籟是用竹子發出的,地籟好比那些樹洞發出之音,那麼天籟是什麼呢?
其實總的來看,莊子不是要揭示概念的來源,而是要告訴世人認知局限的問題。
提出天籟隻是為了說明世人的認知是有局限的,世人眼界所能看到的很有限。
所以,南國子綦並沒有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拋出了一個思考,將學生提到直麵認知問題上來。
風吹那些不同形狀的樹洞,使它們發出自己的聲音。
能讓它們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那麼鼓動這些聲音的是誰呢?
莊子拋出的這個思考,就是《齊物論》的根基。
毫無疑問,這個根基就是形而上學。
雖然莊子通篇都是在用唯物主義、辯證論等方法來闡述,但莊子哲學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形而上學之上的。
然後,沒有等子綦的學生的回答,莊子筆鋒一轉,一針見血的道明了人的問題。
無論是大智的人,還是小智的人,都愛各持己見。
並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生出各種虛假、編造的手段,而這些都被人稱之為精明。
但這些為了讓自己比彆人更精明的努力,其心靈就像被繩索捆綁了,一天天走向滅亡。
也就是說,其實每一個個體的人都是和那些樹洞差不多。
每一個人都是因為自己的感受與領悟,便形成了各種千差萬彆的爭議。
從根本上來講,這些爭議一點意義也沒有。
就像那些樹洞發出各種聲音一樣,他們都認為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對的,其他的都是錯誤的,但其實他們感受的都是同一陣風。
莊子進一步強調,如果沒有風,它們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
但奇怪的是,人的各種情緒,變化莫測,時而歡喜,時而憤怒,時而悲哀,時而快樂。
有時多慮,有時感歎,有時後悔,有時恐懼,有時放縱,有時張狂,有時作態,就像音樂從空虛中發出來。
仔細想一想,世人也是如此,總是莫名其妙地生氣、哀怨、悲傷、憤怒,卻無可遏製。
從這個層麵來理解,世人就無法不進入形而上學理解了。
當世人用形而上學來理解,就知道世人真的很渺小,連自己的情緒都把控不了。
這是《齊物論》的第一個層次,莊子在此讓世人知道了認知局限,世人所發生的爭議,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在不同而已。
“逍遙遊的境界是什麼?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內涵所在。”
“讀懂逍遙遊,那麼莊子全篇皆通。”
“可以說,逍遙遊既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終極追求。”
“有人說莊子是避世之學,但是莊子用逍遙二字詮釋了人生的真理。”
“悟透逍遙,那就是回歸了自我。”
“進可出將入相,退可歸隱山林。”
“逍遙,是莊子所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莊子認為,隻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
“人就不會有煩惱,才能真正快樂,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也就是虛己以遊世。”
“莊子借至人、神人和聖人的境界,其實指出了束縛人的三條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