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法家大師韓非子(2 / 2)

他之所以要殺死韓非,是有原因的。

一是韓非不是秦國人,而是韓國貴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二是韓非獨身出使而來,沒有人質,他如何控製為自己所用呢?

三是韓非太聰明了,他的這些計謀很多都是跟著韓非學的,能被韓非一眼看透。

四是根據韓非的學說,君主誰都不能相信,誰都要防備,可他最不放心的就是韓非。

“而韓非的思想核心,簡單的概括其實也就兩點。”

“第一,法治改革思想。”

“第二,封建君主專製思想。”

“首先,什麼是法治改革?法治和改革需要分開理解。”

“這裡法治可以理解為依法製國,而不能理解為依法治國。”

“在韓非看來,隻有實行法治才能國治而兵強。”

“首先,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與儒家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相比。”

“而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更把它發展成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這是對中國法治思想的重大貢獻。”

“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其次,韓非所說的法。”

“看似是一種製定完備的成文法,人人平等,不可任意變動。”

“它又是布之於百姓的公布法,主張以法為教。”

“除了製定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讓廣大人民群眾遵守法律、運用法律。”

“由此可見,它是作為臣民的行為準則,是一種積極的防範措施,這些都是法治進步的表現。”

“但是,韓非所提倡法治和現代社會的法治是截然不同的。”

“現代社會的法治是以民主和人民為基礎的,而韓非的法治是以人性好惡利害為基礎。”

“韓非擴大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沒有什麼道德可言。”

“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去誘導人們去做事情。”

“並且以刑去刑,通過嚴刑峻法,控製老百姓。”

“在法家看來,富國和富民、強國和強民是對立的。”

“商鞅曾說,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意思就是人民疲弱,國家就會強大。”

“所以治理國家,首先就在使老百姓變得疲憊。”

“由此可見,韓非法治的宗旨是為了尊君抑民。”

劉徹: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他的法治思想對大漢的法律製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有幾個重要的觀點,他大漢的律法也一直沿用這些觀點。

一是法為治本,韓非子認為法律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

他主張以法律為基礎,通過製定明確而嚴厲的法律,來維持社會秩序和統治穩定。

在韓非子看來,法律的權威應該高於君主和官員,使得國家能夠規範管理百姓的行為。

二是刑罰必嚴,韓非子主張刑罰必須嚴厲,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

韓非子認為,對罪犯必須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以威懾其他人,使老百姓不敢違法。

三是勸善戒惡,除了嚴懲犯罪,韓非子也主張勸善戒惡。

他認為通過獎勵善行和行為端正的人,來鼓勵善良的行為,同時通過嚴厲的刑罰來製止邪惡和不法行為。

四是重視社會管理,韓非子強調社會管理的重要性。

他主張設立各級官員,細致管理各個領域,以確保社會的穩定和治理。

五是用法治民,韓非子強調君主必須依法治國,而不是憑借個人的意誌和權力。

他主張君主應當遵循法律,行使權力,以免濫用權力導致社會動蕩。

總的來說,韓非子的法治思想強調以法律為基礎,以刑罰和獎勵為手段,通過嚴密的社會管理來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統治。

“在韓非的思想裡,沒有一點點民主的影子。”

“要說人權、人格,隻有君主才有,其他人隻有為君主效勞賣命的義務。”

“所以也有

了後世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俗語。”

“從韓非的目的來看,所謂的法治隻是一種君主統治臣民的工具。”

“所以這種法治歸根到底其實還是人治,這就是韓非之法的真正實質。”

“維護君主專製統治才是他的真正目的,但是這在當時是符合曆史要求的。”

“當然,如果從後世政治製度發展的總趨勢來看,民主政治才是進步的。”

“這種君主獨裁的帝國政治,顯然是落後乃至反動的。”

“不過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顯然不應該以今律古以此來苛責韓非。”

“而這裡的改革,其實就是與時俱進,不斷改革。”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

“韓非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

“韓非持曆史進化的觀點,提出隻要實行有利於封建一統的政策,就是順乎曆史潮流。”

“韓非的這種具有發展進化的曆史觀是具有現實意義,一定程度與現在所提倡的不斷改革、深化改革有相同之處。”

“法治和改革,這兩點就構成韓非法治改革的思想。”

“其次,什麼是封建君主專製?”

“韓非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

“其在史書中更明確的指出,這種統一的君主集權要做到以統一代替分裂,以集權代替割據。”

“加強以君主為核心的中央集權,打擊任何威脅君主統治的勢力。”

“其次還要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禁止思學。”

“本意就是禁止威脅君主統治的任何思想,施行思想專製。”

“而這,也是後來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的重要原因。”

“例行賞發,獎勵耕戰,謀求國家富強。”

“本意就是用私利調動人民積極性,快速的實現國家富強。”

“以上三點,正是後來秦始皇在創建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努力加以實行的。”

李世民:秦始皇統一中華以後,曆朝曆代鞏固統一國家的各種政治措施,基本上都采用了韓非的主張。

韓非總結了商鞅等各派法家的學說,吸收了儒道兩家有關法治的思想,最後完成了法家的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