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儒家異類荀子(2 / 2)

荀子認為人對物質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禮儀規範相衝突的,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荀子的性惡論得到其他學派的認可,但被儒家抨擊,儒生認為荀子是離經叛道的。

來自儒生的抨擊,讓荀子感到十分迷惑,思想上的痛苦讓他決心去秦國走走,希望能得到頓悟。

荀子所處的時代,秦國已經是天下第一強國,跟齊國並稱西東二帝。

跟齊國不同,秦國不興私學。

但精英人士紛紛入秦效力,且取得不錯的功業。

秦國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凡事講實用,不喜空談理論。

法家是儒家最強大的勁敵,在法家的光輝下,儒家學者根本無法執一國之牛耳。

於是隻能在人性、治國理論上深研,漸漸脫離了實際,變得虛幻起來。

荀子入秦,就是想從對立麵的法家尋求靈感,以便在思想上得到升華。

事實證明,荀子的這一決定非常正確。

荀子正是因為入秦看到了秦國的一切,這才對法家理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成為儒法兼通的一代宗師。

“公元278年,齊襄王六年。”

“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收複失地,齊國終於恢複了些元氣。”

“齊襄王於是趕緊召集失散的學士們,準備重開稷下學宮,荀子也從楚國返回了齊國。”

“荀子前腳剛一走,楚國就遭了大殃了。”

“秦將白起水淹城池,淹死了幾十萬老百姓後。”

“又攻破了都城,燒毀了楚國的祖廟,並占領了楚國的半壁江山。”

“大詩人屈原也覺得楚國完蛋了,直接投江自殺。”

“由於齊國也經

曆了國破家亡的災難,所以荀子非常想在齊國施展才華,改變其國運。”

“但荀子跟齊襄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後,對方根本沒有興趣。”

“事實證明,齊襄王確實是庸才,一輩子沒有什麼大作為。”

“但他還是很尊敬荀子的,拜荀子為清大夫,並讓其主持稷下學宮的重建和恢複工作。”

“這段時間是荀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也是他的思想理論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

“之所以這麼說,從荀子到秦國後的態度和他在楚國治理地方的表現就能看出來。”

“在齊國待了十幾年後,齊惠王去世,齊王建繼位,齊國的政局又開始亂了。”

“財政沒有錢,撥不出銀子,稷下學宮的學士們隻能離開齊國自謀生路。”

“荀子也是在那個時候接到了範雎的推薦,來到了秦國。”

“荀子入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為按照當時儒生的理解。”

“秦國是野蠻、邪惡、殘暴、不講仁義、出爾反爾的蠻夷之邦,孔夫子就不入秦,儒生就更不會入秦了。”

“然而身為儒學泰鬥的荀子不但入了秦,對秦國的評價還挺高,這也成為了後世儒生批判他的槽點之一。”

“荀子到秦國兜兜轉轉一圈後,他覺得這地方的老百姓淳樸勤勞,生產積極性很高。”

“官吏嚴肅認真,勤勉辦事。”

“秦國上上下下公私分明,各儘其職是一個高效廉潔的國家。”

“總而言之,秦國幾乎就是個完美的國家。”

“秦國的強大不是靠運氣,而是活該有這麼強大。”

“荀子的這番評價可謂是捅了儒生們的肺管子,要知道當時的儒生們寧可跳到海裡喂魚,也不願意生活在秦國的統治下。”

“如果說荀子指著秦王的鼻子大罵,儒生們還會敬他是條漢子。”

“可沒想到荀子竟會如此的誇獎秦國,實在讓人受不了。”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荀子並不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立場決定認知的人。”

“而是務實求真,能夠明辨是非的大智慧者。”

“荀子一方麵認可秦國的優點,另一方麵向秦昭襄王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

“但秦昭襄王依舊不感興趣,直接一句話就打發了。”

荀子:在秦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我放下了心中的偏見與傲慢。

回想當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

秦國武安君白起陣斬趙軍二十餘萬,之後又坑殺趙國降卒二十餘萬,趙國精銳大軍四十五萬灰飛煙滅。

白起在短暫休整後,率三十萬秦軍向邯鄲進兵,意在一戰滅趙。

趙王緊急召見群臣,商議存亡之策,打是一定打不過秦軍的,隻有求和一條路可行。

最終趙王派特使入秦商議議和之事,而他也是這個時候作為趙國使團成員到秦國的。

他以前從來沒有去過秦國,隻聽彆人說起過秦國。

什麼秦國法律殘暴無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秦人窮困潦倒,秦政苛如猛虎。

他就想去看看,這樣一個殘暴貧窮的秦國是如何擊敗文明繁華的趙國的。

他坐著馬車入秦,一路上輕車緩行,細心觀察秦國的風土人情,吏治民生。

他跟秦國的百姓、小吏、官員、朝臣都有密切接觸,且有愉快的交流體驗。

趙國使臣團在秦國路過,沒有軍隊淨道,沒有百姓圍觀。

秦國軍民各行其事,對他們視而不見。

他主動跟他們交流,發現秦國軍民都知法守法,樸素老實,奸詐之徒基本上沒有。

秦國的百姓簡樸淳厚,其音樂積極向上,無靡靡之音。

人們的穿著整潔大方,無奇裝異服。

百姓們敬畏法律,服從官吏的管理,秦國的老百姓簡直就是傳說中的上古良民。

他也進過官府,看到秦國的官吏都是嚴肅認真的樣子。

無不謙恭節儉、忠誠守信,真像是古代聖君統治下的官吏。

也就是說秦國官吏敬業守法,沒有貪官汙吏,沒有昏庸官吏。

他進入秦都鹹陽,觀察那裡的士大夫。

走出自己的家門,就走進公家的衙門,走出公家的衙門,就回到自己的家裡,沒有私下的事務。

秦國朝臣不互相勾結,不拉黨結派,廉潔奉公,真像是古代聖君統治下的士大夫。

觀察秦國的朝廷,當秦王主持朝政告一段落時,處理各種政事從無遺漏,安閒得好像沒有什麼需要治理似的,真像是古代聖君治理的朝廷。

在秦國見到的一切,讓他意識到以前在六國聽聞的暴秦之說,純屬汙蔑之詞,不足為信。

自己到了秦國,從下至上觀察了秦國民風、士氣、官吏作風、君臣操守。

他認為秦國的治國理民政策是最好的,山東六國的吏治民風跟秦國相比差之遠矣。

怪不得秦國四代國君皆明君,四代國君均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

“這個時候,齊國政局也穩定下來了。”

“齊王建又開始重整稷下學宮,召集失散的學士。”

“並給荀子寫信,邀請他回來。”

“於是,荀子第三次入齊主持稷下學宮的工作。”

“荀子把在列國考察,特彆是在秦國考察的優勢和長處都講給了齊王建聽,希望齊王建吸取借鑒,爭取早日一統天下。”

“齊王建對於荀子的主張也是很認可的,但架不住奸佞小人的挑撥離間。”

“荀子口中在秦國務必要鏟除的奸詐小人指的就是他們,他們怎麼能夠不恨荀子呢?”

“於是荀子在小人的誣陷下,又隻得離開了齊國,去了老朋友黃歇所在的楚國。”

“當時秦趙之間正在長平對峙,楚國趁機兼並了魯國。”

“並把魯國的蘭陵設為縣治,春申君黃歇就讓荀子去當縣令。”

“不到兩年的時間,荀子就把蘭陵治理的井井有條,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並且荀子還把齊國的稷下講學之風帶到了蘭陵,韓非子、李斯等人就是這個時候慕名而來拜師學藝的。”

“由於地方政績搞得太好了,自然就有人羨慕嫉妒恨了。”

“有人就在黃歇跟前讒言,商湯七十裡而得天下,文王百裡得天下,現在給了荀子百裡之地,楚國危矣。”

“春申君聽信了讒言,就把荀子給辭退了。”

“沒辦法,荀子隻好帶著弟子們離開了楚國,回到了闊彆三十多年的老家趙國。”

“趙王熱情的接待了荀子,視其為上客。”

“那個時候,趙國正經曆了長平之戰後的另一場大劫難,即邯鄲之圍。”

“當時的趙國很慘,老百姓以屍體充饑,用骨頭和油脂來燒火取暖,哪怕趙王自己也是食不果腹麵有饑色。”

“就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