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來到魏國之後,在求見魏惠王的時候,恰巧碰見有人給魏王送來烤羊,心中大喜。
就以這隻烤羊為例,向魏王講解自己的韜略,以及如何率兵征伐其他國家,維護魏國的霸權地位,
魏王大喜,就任命龐涓做了將軍。
發達之後的龐涓,邀請自己的師弟孫臏前來一起享福。
沒想到這一次,龐涓的謊言欺騙了孫臏,也間接造成了自己後半生的悲劇。
孫臏來到魏國之後,本以為會和自己的師兄一起大展拳腳。
沒想到龐涓因為自己內心的嫉妒,就將自己師弟給挖走了髕骨,使得孫臏成了一個殘疾。
孫臏靠著裝瘋,最後逃到了齊國。
在天下爭霸的時期,敵國之賢是己國之危。
然而齊國雖然是東方大國,軍事實力並不是魏國的對手,即使有孫臏這樣的兵家也不敢輕舉妄動。
不過這個天下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魏國在霸主的位置坐久了,最看不得有人不聽話。
在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時,龐涓領兵進攻趙國。
齊國收到趙國的求救信後,就命孫臏和田忌領兵救援。
孫臏用圍魏救趙的方法,讓龐涓不得不回兵救援魏國的都城大梁。
結果在回軍追擊的途中,在桂陵山道受到了齊軍的強烈打擊,損兵折將。
休養幾年後
,魏國逐漸恢複了自己的元氣。
於是就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霸權維護戰,這一次受傷的是韓國。
有爭霸之心的齊國君臣在收到求救信後,再一次派孫臏和田忌出征。
這一次他們還是沿用了圍魏救趙的計謀,龐涓頂不住魏王的催促,緊急回兵救援。
這一次謹慎的龐涓,中了孫臏的減灶計策,在馬陵山道中了齊軍的埋伏。
在一棵擋路的樹乾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看著身邊倒下的魏國士兵,內心羞愧不已,於是就拔劍自殺了。
真的應驗了鬼穀子遇羊而榮、遇馬而瘁的讖語,另一方麵也驗證了鬼穀子說騙人的人終將為他人所騙的一個預判。
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可以說是各種軍事家和政治家交相輝映的舞台。
有人馬到成功,有人身敗名裂。
龐涓的成功源於他的傲氣和才華,龐涓的失敗源於他的嫉妒和欺騙。
鬼穀子的話則是告訴世人,想要成功,行的是光明正大的本事。
憑借著欺騙和小聰明,也許能獲得一時的成功,但是長久看來還是會失敗的。
“話說孫臏被救後,他成為了田忌的門客。”
“在一次齊威王舉辦的跑馬比賽中,孫臏僅僅隻是調換了上等馬和下等馬的出場順序,便讓田忌輕鬆贏得了齊威王的千金賭注。”
“此後,孫臏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而孫臏的複仇之路也由此開始。”
“公元前354年,趙國因為進攻魏國,迎來魏國的討伐。”
“龐涓親率八萬大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不敵,於是向齊國求助。”
“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消耗於外,國內防務空虛,從而也誕生了圍魏救趙的戰術。”
“眼看著大本營起火,龐涓不得不停止進攻的步伐回防救援,邯鄲之圍也迎刃而解。”
“這也是二人正式交手的第一戰,孫臏因此名聲大噪,龐涓淪為俘虜。”
“直到三年後,魏趙兩國結盟,龐涓才被齊國放回魏國。”
“然而,真正展現了孫臏用兵巔峰的,還屬馬陵一戰。”
“公元前342年,五次慘敗的韓國向齊國求援,如同當年桂陵之戰一樣的場景。”
“於是孫臏決定再一次使用圍魏救趙,並加入減灶計誘敵深入。”
“上當的魏軍一路追擊,最終進入了孫臏的包圍圈,被甕中捉鱉。”
“經此一戰,魏國迅速衰敗,逐漸失去了稱雄七國的實力,孫臏也成功讓齊國一躍成為當時的霸主。”
“此戰後,田忌遭陷害被流放,孫臏也辭官歸隱,並著作了《孫臏兵法》。”
“與《孫子兵法》不同,《孫臏兵法》更注重於實戰戰術和技巧,而非僅僅軍事理論。”
“強調了間諜戰和情報收集的重要性,涵蓋了組織編製到兵器裝備的方方麵麵,突出了因地製宜、因敵製宜的戰術靈活性。”
“這本著作對後世軍事作戰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延續了兩千多年,孫臏因此成功躋身於兵家四聖的行列。”
諸葛亮: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孫臏最終還是成功複仇了。
麵對龐涓的不顧同門之情,還用如此狠毒的手段,孫臏又怎會放過他。
逃到了齊國,孫臏也默默地開始了他的複仇計劃。
很巧的是,當時各國實力中,最強的是魏國。
而齊國就常常遭受魏國的進攻,且敗多勝少。
因此,魏國可以說是齊國的頭號敵人。
而於此同時,魏國在壓製秦國的同時,不斷攻打韓國和趙國來試圖統一三晉,恢複晉國當年的強大。
因此,削弱魏國,阻止其統一三晉,成為了齊國現如今最要緊的事。
而孫臏的到來,對齊國來說是一大助力。
孫臏在齊國將軍田忌的推薦下與齊王見麵,一番交談後,齊威王非常讚賞孫臏的才華,並且打算重用他。
獲得了齊王的信任和倚重,這對於孫臏的複仇之路可謂是開了個好頭。
在魏齊兩國交戰中,孫臏算定龐涓此人驕傲自大。
且齊國又多次敗給過魏國,所以斷定龐涓肯定會輕視齊軍。
於是,孫臏想到了減灶之計來迷惑敵人,田忌也認同了孫臏的計謀。
龐涓率領的魏軍在齊軍之後進入魏國,便一直悄悄跟齊軍身後。
發現齊軍第一天的爐灶還有十萬,第二日就減為五萬,第三日就隻剩三萬了。
知道此事後,龐涓猜到齊軍肯定是怕了,進入魏國後士兵竟然四散逃跑了。
龐涓覺得這是個機會,於是決定率領少數精銳快速追擊,直奔馬陵。
卻不曾想,馬陵地區地形險要,道路狹窄,孫臏早已派人在此布下埋伏。
孫臏見報仇的機會就要到了,心中激動不已,派人在一顆大樹上刻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
天色漸暗,龐涓帶領著部隊也到了此地,看到樹上似刻有字樣。
剛舉著火把走過去,看清楚那句話的同時。
埋伏的齊兵紛紛舉起弓箭,萬箭齊發。
龐涓驚
恐回頭,身邊的人皆被射殺。
龐涓知道中計了,已知無力回天,不甘地大喊了一聲遂成豎子之名後,拔劍自刎了。
馬陵一戰,孫臏最終大仇得報。
麵對往日同窗,卻用計謀害自己的龐涓,孫臏不恨那是不可能的。
於是,孫臏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知道龐涓非常自負也心胸狹窄。
當他知道自己被孫臏用計耍了一道,還慘敗後,這樣的恥辱會比直接殺掉他更讓他痛苦。
孫臏也猜得很準,龐涓中計後,自信心完全被摧毀,最終選擇了自殺。
“縱橫家張儀,戰國時期魏國人。”
“如果戰國時期有風雲人物排行榜,那張儀一定位居前列。”
“他僅憑三寸不爛之舌,把列國玩弄於鼓掌之間。”
“他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兩千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說成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
“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
“但是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張儀的年齡要比蘇秦大許多。”
“張儀在秦國擔任宰相之時,蘇秦還未嶄露頭角。”
“實際上,張儀真正的對手是公孫衍。”
“此時的天下,分裂與兼並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相繼上演。”
“張儀先是回老家魏國尋找機會,卻到處碰壁。”
“之後他來到楚國,結果又被汙蔑偷了玉璧,白白遭受鞭笞之刑。”
“公元前333年,張儀傳聞秦國重用客卿。”
“於是趕往秦國探求時機,沒想到這一去開啟了他的人生。”
“據史書記載,張儀這次入秦獲得了東周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