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雖然公孫龍提出理論的目的是正名實而化天下。
但是公孫龍的主張中卻很少有政治主張與見解,更多的是邏輯的推理證明方法。
這就使得公孫龍的思想看上去有些難以理解,因此在實行和運用上自然也就有一定難度了。
一般人如果不能理解公孫龍的思想內涵,很容易將他的邏輯思維理解成詭辯,而詭辯自然是無益於事的。
與此同時,公孫龍子的邏輯思辨與統治者需要做的愚民是完全相反的。
如果人們廣泛接受公孫龍的思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有自己的思想主張和見解,那麼統治者用來愚民的政策也就很難實行推廣下去。
隻有天下都是愚民的時候,統治者才容易做到令行禁止,從而使得天下大治。
“一天,公孫龍牽一匹白馬想要進城,但是守衛告訴他這座城池規定馬不能夠進入城內。”
“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
“公孫龍說白是指馬的顏色,馬是指馬的形體。”
“白是用來稱呼馬的顏色的,不能稱呼馬的形體。”
“因此白與馬兩個概念合在一起,所包含的意思就不是抽象的馬的概念。”
“公孫龍說如果你到馬廄裡去取馬,黑馬與黃馬都是你取的對象。”
“如果你隻取白馬,那麼黃馬與黑馬就不是你取的對象。”
“取馬的時候,黃馬和黑馬都來了,他們可以看成一樣。”
“姑且說作有馬,而不可以說作白馬,可見白馬不是馬的道理就很明白了。”
“在公孫龍看來,白馬的概念是非常具體的,馬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
“然而常識的判斷卻是非常矛盾的,白馬是馬。”
“這等於說,具體的白馬是抽象的馬。”
“如果把他的這個哲學命題詮釋一番,則應讀作具體的馬不是抽象的馬,具體的事物不是抽象的事物。”
“由此可以看出,白馬非馬這個哲學命題的提出,標誌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已經注意到了具體與抽象、個彆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的關係問題。”
“公孫龍首次提出這樣的問題,為哲學增添了新的範疇。”
“其提出的哲學觀點遠遠超過他所處時代人們的認知水平,這是他的觀點不被諸子百家所理解的原因。”
韓非子:諸子各家普遍認為公孫龍為詭辯,又似乎無法在辯論中勝出。
公孫龍的這段話,每一句分開看都是對的,讓人無法反駁。
但是由這些正確的話推導出的結論,卻違背了世人的一般認知。
在不能承認卻也無力辯駁之後,世人就給公孫龍安上了一個詭辯的頭銜。
公孫龍的辯駁能力之強,就連孔子的後人都無法反駁。
有一次孔子的六世孫孔穿路過趙國,專程到平原君處找公孫龍辯論。
孔穿一上來就說公孫龍道義高尚,早就想要成為其弟子,隻是不能同意白馬非馬的學說。
隻要公孫龍放棄這個說法,他就請求做對方的弟子。
公孫龍反駁自己之所以出名,隻是由於白馬非馬的學說罷了。
現在要他放棄它,就沒有什麼可教的了。
接著公孫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態度,想拜彆人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彆人。
現在要他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他,而後才拜他為師,這是錯誤的。
隨後公孫龍又引經據典,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孔子所讚同的。
當年楚王曾經張開弓裝上箭,在雲夢的場圃打獵,結果把弓弄丟了。
隨從們請求去找。楚王卻說不用了。
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撿到了,又何必尋找呢。
孔子聽到後卻說,楚王的仁義還沒有做到家。
應該說人丟了弓,人撿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說楚國呢。
公孫龍認為照這樣說,孔子是把楚人和人區彆開來的。
世人肯定孔子把楚人和人區彆開來的說法,卻否定他把白馬與馬區彆開來的說法,這是錯誤的。
最後公孫龍又總結,孔穿遵奉儒家的學術,卻反對孔子所讚同的觀點。
想要跟他學習,又叫他放棄所要教的東西。
這樣即使有一百個他這樣的人,也根本無法做孔穿的老師。
孔穿聽完之後,被辯駁得啞口無言。
“公孫龍在他的著作《公孫龍子·堅白論》中舉了一塊堅硬的白色石頭例子,用來詮釋堅白石理論。”
“他認為白色與堅硬這兩種屬性不能同時存在於石頭中,而且兩者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係。”
“眼睛
隻能看到石頭的白色,但是看不出石頭的堅硬。”
“此時,就相當於石頭的堅硬屬性藏了起來。”
“也就是說此時隻有白石頭,而不是白而堅硬的石頭。”
“用手摸能感受到石頭的堅硬,但卻感覺不到石頭的白色。”
“此時,就相當於石頭的顏色屬性藏了起來。”
“也就是說此時隻有堅硬的石頭,而不是白而堅硬的石頭。”
“白色與堅硬這兩種屬性是不能相容的,一方出現另一方就離開了。”
“也就是說,石頭不是因為白而堅硬,反之也不是因為堅硬才白。”
“同樣,人的高矮與才能也沒有必然的聯係。”
“最後,公孫龍得出了堅與白是獨立存在於石頭之外。”
“意思就是物體的屬性是獨立於物體存在,且彼此之間也沒有必然聯係的,這就是離堅白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