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時佛、道得到了很大發展,衝擊了儒家學說的地位。
為了使新學說仍以儒家學說為主要思想,融合漢唐的經學,再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佛學。
以相互雜糅、取長補短,去粗取精等方式,解決恢複儒學正統地位這一重大問題。
因此在這一學術正統背景之下,程朱理學產生了。
當然了,不管是曆史背景,還是學術背景,最為重要的還是社會背景。
由於唐朝和五代時期,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
各個民族之間不論少數民族還是多數民族,地位空前平等。
甚至五代時期,外來的少數民族還做起了皇帝。
少數民族的崛起,嚴重影響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統,民族矛盾尖銳。
這個時候,就需要推出一種學說,醜化少數民族,建立新的意識形態來防範這些少數民族,進一步美化中原王朝的正統地位。
於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士大夫們致力於尋找出儒學的新出路。
以尊王攘夷的程朱理學便產生了,並在宋朝時期受到君主的大力推崇。
“程朱理學的基本觀點有,理是唯一準則,通過格物致知去認識理,存天理、滅人欲。”
“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是事物的本質和根源。”
“他們認為,理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是萬物之源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準則。”
“理的內涵非常廣泛,包括天道、人道、物理、道德、價值等各個方麵。”
“理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機理,人世間隻有一個理。”
“這個理簡單地說就是道理,凡事都有個道理,有個原理,有個機理。”
“這個理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信不信。”
“理表現在具體要求上,就是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等等。”
“你仁就是理,不仁就是沒理。”
“你義就是理,不義就是沒理。”
“格物是一種探究事物本質的方法,它強調通過對外在事物的觀察和探究,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
“致知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它強調通過內心的思考和領悟,達到深入認識真理的目的。”
“物極必反是程朱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指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這個原理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對社會現象、人類心理、自然現象等方麵的解釋。”
“因此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論,是一種探究事物本質和獲取知識的方法論。”
“同時,程朱理學也強調實踐和應用,主張通過格物致知、修身齊家等方式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存天理、滅人欲,認識了天理,就要按照天理去辦事。”
“天理是人們的行動指南,人人都要按照天理辦事,按照封建倫理綱常處世,以古聖先賢的言行為標準處世。”
“程朱理學的天理是狹隘的天理,比如吃粗茶淡飯是天理,吃大魚大肉就是人欲。”
“忠君是天理,否則是大逆不道。”
“他們要將人的欲望消滅,如果人人都沒有欲望,都無欲無求。”
“那麼社會就秩序井然,天下就長治久安。”
“程朱理學還有個特點,特彆強調氣節,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一說。”
“人要想成才,就要按照這個路徑走。”
“認識天理,按照天理為人處世,不能貪圖享受,不能有奇思亂想,規規矩矩。”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我原本的意思並不是這樣的,被後來的帝王歪曲利用了。
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最開始是針對帝王和士大夫階層的,並非針對貧民百姓。
可不知怎麼的,這一思想竟被歪曲成這樣,變成了束縛百姓思想的統治工具。
他之所以提出這一思想,也是為了解決當前國家遇到的困境。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替頻繁。
連續的戰亂使中原地帶河道失修,水患連年。
大宋君主又實行了不利於農民的土地政策,朝廷手中控製的田地日益減少。
英宗以後,納稅的土地,僅占全國耕地麵積的十分之三左右。
而逃稅的都是大地主,大部分的賦稅負擔主要落在貧苦的百姓身上。
加之朝廷官僚機構臃腫,官俸開支巨大,奸黨橫行,為禍天下,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口增長太快,土地過分集中。
賦稅徭役負擔不公平,導致了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動蕩,農民起義不斷。
嚴量的貧富對立和社會負擔不公,激烈的土地兼並和高利盤剝,造成了動蕩不安的局麵。
而這,無疑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思考對策,認為有必要減輕百姓的負擔以使天下太平。
這就需要君主克製私欲,弘揚天理,於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
雖然存天理去人欲的觀念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