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直到中午,司馬相如也沒有露麵,這下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最後,王吉親自登門去請。
司馬相如一再推脫,迫於盛情難卻,隻好勉強前來。
司馬相如一到,在座的賓客個個驚歎。
這位傳說中的人物果然不同凡響,一表人才,器宇不凡。
對於此次赴宴,司馬相如故意假裝不願去赴宴。
他故作神秘,千呼萬喚始出來,本身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酒至半酣,王吉把一張琴恭恭敬敬送到司馬相如麵前。
司馬相如擱不住王吉的盛情邀約,乘著酒興彈了一支《鳳求凰》。
這支曲子與其說是彈給在座的賓客聽,不如說是意有所指。
其他人聽沒聽懂沒人知道,但這支曲子卻撩撥了一個人的心弦,這個人就是卓文君。
卓文君姿色嬌美,家境優渥,精通音律,寡婦基本是公開的信息。
司馬相如曲中的愛慕之意,給她無處安放的春心尋到一個落腳點。
家裡這麼大陣仗,卓文君早就有所耳聞。
她躲在門後偷看,看到司馬相如儀表堂堂,內心萬分仰慕,還生怕自己配不上他。
酒宴結束後,司馬相如花重金買通卓文君的侍女,表達了對卓文君的愛慕之情。
卓文君此時正陷在對愛情的美好憧憬裡,聽說自己仰慕的人也傾心自己,內心狂喜。
她奮不顧身,連夜從家中逃出,跑到司馬相如下榻的旅舍。
司馬相如一見卓文君到來,也十分高興,連夜帶她離開臨邛,回到成都自己老家。
卓文君為了愛情義無反顧,而司馬相如卻是打著愛情的幌子,謀求不可告人的目的。
比起愛情,司馬相如更看中的是卓文君背後的萬貫家產。
回到成都後,卓文君發現司馬相如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戀愛的激情過後,被愛情衝昏的頭腦也漸漸清醒了。
生活的艱辛和窘迫撲麵而來,倆人不得不靠變賣裘皮衣服勉強度日。
卓文君自幼長於豪門,窮苦的日子實在過不慣。
司馬相如變賣了車馬,和卓文君一起來到了臨邛。
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私奔大大激怒了卓王孫,他一分錢也不願給卓文君,想狠狠懲戒一下這個任性的女兒。
卓文君也個性十足,她和司馬相如開了個小酒館。
卓文君親自賣酒,司馬相如穿著大圍裙和夥計們一起乾雜活。
這件事很快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卓王孫難堪得連大門都不敢出。
後來,實在丟不起這個人,再加上親友的勸說。
卓王孫分給卓文君一百名童仆,一百萬錢。
拿到錢後,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立即關閉了小酒館,回到成都買田買地。
司馬相如以愛情的名義,在婚姻裡占儘了便宜。
以卓文君的聰慧,看到司馬相如的家境後,未嘗不能猜出一二。
隻是有時候,陷入愛情的女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
“漢武帝即位以後,有一天讀到《子虛賦》,認為寫得很好,大加讚賞。”
“漢武帝得知寫這篇賦的人還在,於是便找人將司馬相如召來了長安詢問。”
“司馬相如見到漢武帝以後深知這是自己的一個機會,於是便寫了一篇辭藻華麗文采斐然的文章《上林賦》。”
“漢武帝看了十分高興,隨即便任命司馬相如為郎官。”
“司馬相如擔任郎官數年,正趕上漢武帝奪取和開通夜郎及西南地區。”
“中郎將唐蒙行事狠辣,巴蜀百姓大為震驚和恐慌。”
“漢武帝聽說這種情況以後便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安撫巴蜀的百姓。”
“司馬相如到了以後張貼出《喻巴蜀檄》,對百姓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成功地安撫了廣大百姓。”
“司馬相如出使完畢,回到京中向漢武帝稟報。”
“漢武帝又問他關於漢朝屬國的事情,司馬相如的回答十分合漢武帝的心意。”
“於是便任命司馬相如做中郎將,令他持節出使。”
“司馬相如到達蜀郡以後,蜀郡的太守及其他屬官都親自到郊界迎接他。”
“他來到了西南邊陲,正值當地的少數民族部落對前任統治者心懷不滿,隨時準備爆發衝突。”
“司馬相如為此起草了一份公告,明確表明前任政策並不代表皇帝的意願,皇帝一直關心他們的民生。”
“這一公告逐漸傳遍各部落,引發了人民的怨憤。”
“接下來,他進行了一係列說服工作,既采用恩惠也施加壓力。”
“通過艱苦努力,成功地讓各部落願意歸順於大漢。”
“隨後,司馬相如組織當地人民修建道路和橋梁,一直修到了邊境。”
“最終司馬相如成功地平定了西南夷,漢武帝對此特彆高興。”
“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蜀郡的長者多半都說開通西南夷沒有用,朝中的大臣也有人認為是這樣。”
“於是司馬相如便假借蜀郡父老的語氣寫了一篇《難蜀中父老》的文章,來詰難對方。”
“闡明開通西南夷的重大意義,以此來諷諫皇上。”
“並且借此來宣揚自己出使的本意,讓百姓了解天子的用意。”
“漢武帝被司馬相如文章的議論風發,說理透徹所折服。”
“司馬相如在平定了西南夷以後,漢武帝對他格外重用。”
“因此便引起其他人的妒忌,有人上書說司馬相如在出使的時候接受了彆人的賄賂。”
“司馬相如也因此丟了官,在家閒居了一年多,才又被朝廷召回當了郎官。”
蘇軾:漢武帝時文人,文莫若司馬遷,賦莫若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最為知名的漢賦,便是《子虛賦》和《上林賦》。
《子虛賦》是寫楚國的子虛先生出使齊國,子虛向烏有先生講述隨齊王打獵。
齊王問及楚國,子虛極力鋪排楚國之廣大豐饒,以至雲夢不過是其後花園之小小一角。
烏有不服,便以齊國之大海名山,傲視子虛。
主要意義是通過這種誇張聲勢的描寫,表現了漢一代王朝的強大聲勢和雄偉氣魄。
既歌頌了統一大帝國的形象,又對漢武帝有所諷諫,開創了漢代大賦的一個基本主題。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是在從都城去往諸侯國之後的情境下寫的,有點類似於子虛先生使臣的身份。
暗諷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