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楚懷王實在是足夠天真,他居然認為張儀的消失是因為斷盟這件事做得不夠徹底。”
“是張儀沒有看到楚國的誠意,所以才離開的。”
“於是,為了表明決心。”
“楚懷王竟然還派人前往齊國大罵齊王,其惟一的目的就是和齊國斷得徹徹底底。”
“這一次,楚懷王如願以償,齊楚兩國自此徹底決裂。”
“這下子,楚懷王終於放心了。”
“因為他覺得自己向秦國展示了足夠的誠意,張儀在得知消息後也佯裝出現了。”
“楚懷王還為此洋洋自得,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終於做成了一件大事。”
“然而,當楚懷王向秦國索要六百裡土地時。”
“張儀卻矢口否認,宣稱自己承諾的隻是六裡土地,從來沒有說過是六百裡土地。”
“從原本的六百裡土地一下子變成了六裡,和原先所說的整整相差了一百倍,不管是誰都會怒火中燒。”
“楚懷王果然被氣得七竅生煙,這恰好就中了秦國的計謀。”
“張儀的這一係列連環計就是要斷掉楚國的後援,進而以此來激怒楚國,讓楚國主動發起戰爭。”
“而楚國又失去了後援,此時再與秦國作戰就如同以卵擊石了。”
“然而楚懷王的思維就是這般單純,有氣就一定要撒出來。”
“所以當楚懷王知曉自己被騙後,根本就沒有去思考秦國的最終目的究竟是什麼,旋即就做出了一個愚蠢至極的決定。”
“在沒有任何盟友相助的情況下,楚國僅憑自己單槍匹馬的發動兵力去攻打比自己強大許多倍的秦國,結果很快就在丹陽之戰中慘敗而歸。”
“而在戰敗之後的楚懷王依然不甘心,越想越氣。”
“於是又在次年和秦國在藍田開戰,結果依然是戰敗。”
“此時的楚懷王不但沒有得到六百裡土地,反而還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和國土。”
“在經曆了藍天之戰的慘敗之後,楚懷王總算意識到自身的問題,覺得光靠一個人是不行的,還是得尋找盟友。”
“於是,楚懷王又開始懷戀曾經的盟友齊國。”
“在公元前311年,楚懷王下令重新啟用29歲的屈原,讓他出使齊國去締結新的盟約。”
朱棣:一個人與一個節日、一種民俗關係如此之緊密,整個曆史上唯此一人。
曆數古今中華先賢,列在前幾位的,當有屈原。
在他看來,屈原是中華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紀念價值的愛國精神締造者。
第一個真正具有忠肝義膽,敢於以身殉國的愛國主義戰士。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溯尋中華文化的源頭,都不能不仰視屈原的身影。
一是國家至上,屈原至死也沒有放棄對國家的責任和對使命的擔當。
中華大一統的思想並非始於秦始皇,春秋戰國諸侯之間的征戰其實都是統一戰爭,是諸多帝國夢的灰飛煙滅與推
倒重來。
屈原的政治見識使他看到了戰爭的性質,知道戰爭的贏輸決定著國家的存亡。
而不僅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屈原的憂慮遠比一般人要深沉得多。
國之將亡,已無暇計較個人恩怨了。
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屈原不惜犧牲個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
一切幻滅之後,屈原的最後一躍,也是以身許國。
這種為國儘忠的信念,構成屈原精神的主體,漸漸凝成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是忠君憂民,屈原身居廟堂而心憂天下,身居荒野卻心係廟堂。
一千多年來,屈原這種憂國憂君憂民的情懷一直深深地影響著無數讀書人。
“然而,就在屈原出使齊國的時候。”
“張儀不知從何處得到消息,立刻又趕到了楚國,這一次是以聯姻的方式獲取楚國的信任。”
“或許是張儀畫的大餅太完美了,楚懷王竟然不計前嫌,同意與秦國結成聯姻關係,這直接致使屈原促成聯盟的行動失敗了。”
“屈原歸國後極其氣憤,在他心中,秦國就是虎狼之國,貪婪無度,隻有聯合齊國才是最優戰略。”
“於是,屈原上朝怒斥楚懷王不應該與秦國聯姻。”
“然而結果是楚懷王不但不聽,還再次將屈原罷黜。”
“甚至把他流放到漢北地區,屈原又一次被打入冷宮。”
“而楚懷王與秦國聯姻的舉動也直接引發了齊國的強烈不滿,齊國於是聯合魏國和韓國一同攻打楚國。”
“楚國見形勢不妙,隻能轉而向秦國求援。”
“秦國可是向來被視為虎狼之國,又怎麼可能無緣無故做好事呢。”
“於是秦國提出要求,讓楚國太子到秦國去做人質才答應救援楚國。”
“楚懷王無可奈何,隻得將太子獻出,秦國隨後也出兵擊退了齊、魏、韓三國聯軍。”
“然而,在秦國的楚國太子並不安分守己。”
“僅僅過了一年,身在秦國的這位楚國太子就因為私鬥而殺死了一名秦國大夫,並且在事後私自逃回了楚國。”
“秦楚兩國的關係就此急劇惡化,秦國於是再次聯合齊國、魏國和韓國一起攻打楚國。”
“正在被流放的屈原本就對國家充滿憂慮,憂心忡忡。”
“結果在聽聞國家的這般境遇後,更是心痛不已。”
“他憤恨楚懷王不能采納良善的諫言,卻聽信讒言。”
“因而在憂愁且深沉思索的心境之下創作了《離騷》,以此抒發對楚國命運以及百姓生活的深切關懷,同時也表達了對腐朽政治的憤怒和不滿之情。”
“四國聯軍攻打楚國之後,無可奈何的楚懷王隻得再次向秦國表示軟弱,期望聯軍能停止對楚國的進攻。”
“秦王便又借此機會設計,讓楚懷王獨自前往秦國商議雙方停戰之事。”
“在公元前299年,41歲的屈原此時已經結束流放被重新召回。”
“他聽聞楚懷王要前往秦國,懷疑這又是秦國的陰謀,於是極力勸阻楚懷王不要前往秦國。”
“然而,楚懷王固執己見,一意孤行。”
“結果剛進入秦國關卡就被控製,秦國還要挾他再次割讓土地。”
“楚國這邊得知楚懷王被秦國劫持,國家不能一日無君。”
“於是馬上立太子為新的國君,也就是楚頃襄王。”
“楚頃襄王上位後,堅決不肯割地來救父親楚懷王。”
“一向強橫的秦國於是出兵攻打楚國,楚國最終失去了五萬大軍以及十六座城池,楚懷王也在三年之後死在了秦國。”
李世民:如果當初楚懷王聽從屈原的忠言,楚懷王就不會被扣押,楚國的曆史恐怕就會改寫了。
當時楚國權臣極力支持秦楚結盟,而具有遠見卓識的屈原極力反對與秦國結盟,以免成為六國的眾矢之的。
可惜小人讒言,忠臣被排擠。
屈原的諫言得不到采納,之後因小人讒言他被楚懷王流放。
屈原被第一次流放,曆時五年之久。
果不其然,屈原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齊、魏、韓三國組成戰略同盟,攻打楚國。
楚國倉皇狼狽,請求盟國秦國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