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全本免費閱讀
對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曆史。
肯定是三國這一時期,這當然是拜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
否則,這一曆史上最混亂的時期。
如果沒有羅貫中,將同五代十國一樣不會為人所知。
可以說,正是羅貫中的如椽巨筆,將這一時代深深地映刻在了中國人的心中。
羅貫中堪稱中國古典長篇章回體小說的鼻祖,對中國小說的發展有劃時代的意義。
“羅貫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也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稱得上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小說描繪曆史上著名的三國時期,塑造許多英雄人物形象,紛繁複雜的劇情吸引世人的目光。”
“然而,羅貫中的一生卻並不如自己的小說那樣輝煌,他曾經選錯陣營一敗塗地。”
“之後飽受困頓和苦難,也正是在此情況下才寫出來《三國演義》。”
“可以說,《三國演義》有多輝煌,他就有多淒涼。”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
“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讀書人,如關漢卿等人都先後搬遷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7歲開始,羅貫中在私塾學習四書五經。”
“14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杭州一帶做生意。”
“雖然出身商人家庭,但是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
“在父親的同意下到慈溪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修得一身好文彩準備貨與帝王家。”
“1356年,羅貫中辭彆趙寶豐,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
“陳友諒勢力最大,坐鎮長江上遊。”
“朱元璋實力也不弱,卻夾在中間。”
“張士誠處於沿海地區,經濟狀況最好。”
“選來選去羅貫中最終投靠張士誠,認為他能在未來取得一番成就。”
“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朱元璋部下的進攻,由此可見確有一些本領。”
“然而,張士誠並不是一個明主,弟弟兵敗後曾被元朝俘虜。”
“再加上當時元朝雖然沒落,但依然是天下第一勢力。”
“收到朝廷的納降文書,張士誠選擇投降。”
“降元後,張士誠貪圖享樂。”
“一直到至正二十三年,看到元朝沒落,張士誠才又再次稱王。”
“這個時候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因為稱王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
“可惜的是,他的建議並沒有被張士誠采納。”
“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信心,辭彆幕僚職務返回老家。”
“路上遇到同鄉,意外得知父親已經逝世、繼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而是浪跡天涯。”
朱棣:羅貫中之所以能創作出《三國演義》這本傳世經典,在於他的人生中有兩個夢想。
一是英雄夢,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羅貫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是王朝更迭,戰爭不止的亂世。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羅貫中本想在這一亂世中謀取一英雄之名。
隻是天不遂人願,羅貫中投錯了明主,隻能著書立說圓自己的英雄夢。
羅貫中的坎坷心路曆程,在《三國演義》中有所展現。
東漢末年,王室衰頹,綱紀不振,小人當道,諸侯爭霸不斷。
羅貫中選取這一典型亂世為背景,正是與自己所處時代相呼應。
羅貫中身處亂世,對元朝的殘暴和醜惡極其厭惡,對動亂時代的苦難百姓非常同情,對仁君十分向往。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不遺餘力刻畫曹操排除異己、嫉賢妒能的形象,借此抨擊和諷刺元朝的殘暴統治。
大力渲染劉備同情百姓,不顧行軍速度攜十萬民眾渡江。
張飛從荊州出兵西川途中明令不得搶奪民財等仁慈愛民形象,深度表達羅貫中對百姓因戰亂而困苦不堪的同情。
徐庶毛遂自薦受到劉備的厚待禮遇,劉備三顧茅廬等情節的描述表達了對仁君明主的極度向往。
鞭笞督郵,劉備怒而辭職,百姓哀求的描寫表達了羅貫中對清明政治的憧憬。
二是軍事家,運籌帷幄於帳中,決勝於千裡之外。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的特點總結起來就是取亂世背景,以政治題材資料為素材,最善於寫戰爭。
最善於寫戰爭,《三國演義》體現尤為明顯。
上百場戰爭都寫得各具特色,無一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