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法聖李悝(1 / 2)

中國曆史上,實行過很多次的變法。

從秦國的商鞅到後來的王安石,都通過變法實現了民富國強。

但是,很多變法者都沒有好下場。

原因很簡單,變法觸及到了很多既得利益者。

變法後的下場,通常要不就是變法者不得善終,要不就是變法的條文被最終廢除。

但是,李悝kuī變法卻是個例外。

不僅變法成功了,李悝本人也得到了善終。

李悝變法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戰國變法的始祖。

作為戰國初期最早的變法,其後的商鞅變法,都是在其基礎框架上進行的。

李悝所主持的魏國變法,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變法。

魏國通過變法,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先強大起來的諸侯國。

李悝收集各國法規編撰而成的法經,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的成文法典。

“變法圖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主旋律。”

“在那個群雄爭霸的時代,哪個國家變法搞得好。”

“哪個國家就可以快速富國強兵,躋身霸主行列。”

“管仲,就是這樣幫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由三家分晉衍生而來的魏國,一開始隻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個小國。”

“但是新任君主魏文侯卻通過重用一個人實施變法,讓魏國迅速變身強國,稱霸百年。”

“而被魏文侯重用的這位變法先鋒,就是被後世尊奉為法家鼻祖的變法家李悝。”

“同結局淒慘的秦國變法代表人物商鞅不同,李悝不僅變法成功了,還得到了善終,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希奇的事情。”

“李悝,公元前454年出生於魏氏都城安邑。”

“當時魏國還沒有成立,所以李悝此刻還是一名晉國人。”

“李悝的少年時期過得怎麼樣,史書上鮮少記載。”

“隻知道李悝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學得了一身儒家學問,但思想觀念上注入的實際上是法家的魂。”

“李悝的才能,是在他擔任上地守的時候顯露出來的。”

“上地屬於河西地區,毗鄰秦國的邊境,百姓頻繁遭受秦軍襲擾之苦。”

“對於李悝來說,他一無兵二無錢,想要把剽悍的秦軍打退簡直比登天還難。”

“可是維持地方安穩,又是地方長官不可推卸的責任。”

“經過深思熟慮後,李悝想出了這樣的應對方法。”

“把民變成兵,李悝從下達一道奇葩的政令開始執行。”

“政令中規定,民間所有的訴訟。”

“隻要有案情不清,無法裁決的情況,統統要以比賽箭術來定勝負。”

“老百姓一聽蒙了,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百姓們再怎麼吐槽也得麵對現實。”

李斯:李悝是當之無愧的變法始祖,助魏國稱霸百年,結局比商鞅好得多。

李悝在變法過程中搞這麼大動靜,得罪了很多貴族階級。

但是卻能夠避開其他變法先鋒商鞅等人的厄運,最後善始善終。

綜合分析後,他認為原因不外乎幾點。

第一,李悝變法的支持者是以仁德著稱的魏文侯。

魏文侯從始至終都堅定不移地信任李悝,不斷堅定李悝變法的決心。

同時魏文侯還是少有的長壽之人,足足活了76歲,在位時間長達50多年。

這麼長的時間跨度,李悝背後站著的魏文侯始終不倒。

這不僅助力李悝順利完成了變法使命,還讓他順利熬過了最容易被仇家清算的危險期。

第二,魏文侯不僅治國有方,也很擅長培養子女。

魏文侯死後,繼承王位的是同樣英明的魏武侯。

幫助魏文侯很好地延續了霸業,實現了魏國政權的平穩過渡。

魏武侯和魏文侯認知相似,對為魏國強盛立下汗馬功勞,且已到了花甲之年的李悝,心中是感激還來不及,當然不會清算了。

第三,魏國作為三家分晉的產物,屬於新成立的國家。

最大的特點就是貴族群體的積累十分有限,還沒有形成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

所以李悝的變法,對這些人的傷害不算太高。

同時這些貴族也懼怕法經中的懲治措施,不敢冒風險去挑戰法律。

第四,李悝的變法是建立在惠民的基礎之上的,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比如遇到自然災害時減免賦稅和地租等措施,給百姓創造了安心生產的條件,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擁護。

第五,李悝做人做事沒有那麼激進。

從始至終,李悝都非常依賴於魏文侯的支持,更注重以人的力量去推進變法。

而不是像商鞅那樣,充分運用製度去深化改革,將改革措施落實為具體的可操作執行的法律條令。

所以李悝拉仇恨的程度,和商鞅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總而言之,李悝這個人,不僅智商高,做事講究實效。

而且不好高騖遠,也不盛氣淩人,運氣也非常地不錯。

這讓李悝在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的同時,還保得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落地。

“為了不被箭術好的人欺負,大家紛紛做起了射箭狂人,天天在家裡苦練技藝。”

“不為欺壓彆人,隻為出現問題時,自己能不做那個倒黴蛋兒。”

“過了一段時間,百姓們個個成為了神箭手。”

“依靠射箭水平來定勝負的律令,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但是當秦兵再來襲擾的時候,老百姓卻可以大展身手。”

“用箭逼得秦人們不得不狼狽不堪地撤走,邊境的頻繁被襲現象因此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到這個時候,老百姓才明白了李悝的良苦用心。”

“原來這個長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判案變練兵的事情雖然不大,卻充分展現了李悝的聰明才智。”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李悝像這樣因時因地采取合理措施解決具體問題的事例還有很多。”

“也因此,他得到了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的看重。”

“公元前403年,春秋超級大國晉國被晉國四卿之三的韓氏、趙氏、魏氏三家瓜分。”

“從此變成了三個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從此刻起,在曆史上頗有賢名的魏文侯登上了政治舞台。”

“魏文侯不僅誌向高遠、銳意進取,還具有突破傳統的無敵勇氣。”

“當上魏國國君後,魏文侯從魏國的內部發力。”

“大量的啟用賢能之才,而不是單憑國君個人的力量來治理國家。”

“被魏文侯招募的人才團隊裡,有孔子的弟子子夏,後被魏文侯拜為國師。”

“有助力魏國成為軍事強國的吳起,被提拔為將。”

“有管理能力非凡的李悝等人,被任命為相。”

“不得不承認,人才的各儘其職,是魏國一步步發展成為戰國第一強國的關鍵要素。”

商鞅:李悝能成為法家的鼻祖,主要原因在於說服了說服魏文侯,得到了鼎力支持。

戰國初期,變法就像一個風口。

哪個諸侯能率先站在風口之上,誰就能在亂局當中脫穎而出。

變法說白了,就是對國家的法令和製度做重大的變革,最終使國家富強。

魏國之所以第一個變法,隻因為魏文侯的人才政策獲得了一大批的人才,從而占據了變法的先發優勢。

這批人才裡名氣最大的當屬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

魏文侯拜子夏為師學習儒家學說,子夏在魏文侯後麵的變法裡並沒有發揮多少作用。

但子夏的另一位門生卻成為變法的核心人物,也就是變法的開山鼻祖李悝。

李悝雖然師從儒家,但是卻玩起法家那一套。

李悝在魏國毗鄰秦國的西北邊境上的擔任過地方官,後來因為多次和秦軍作戰,得到了魏文侯的賞識。

二來是由於子夏的關係,魏文侯了解到李悝法家的思想。

據說李悝搞改革始於一段對話,魏文侯詢問李悝怎麼才能治理好國家。

李悝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就應該讓付出勞動的人有所收獲。

讓立下功勞的人得到封賞,任用有才能的人。

該獎賞的就必須要兌現,該處罰的就必須處罰。

魏文侯可以說是戰國初期的一代賢主,不僅賞罰分明,而且任用能人。

可是依然還在納悶,為什麼魏國的百姓對自己還是怨聲載道。

李悝回答的乾脆利落,因為國內還有放縱享受富貴的人。

貴族們什麼事情都不乾,隻倚靠著祖輩的功勳。

不僅身居高位,而且還肆意揮霍國家錢財。

所以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就應該取消貴族們的高額俸祿,用省下來的錢招募人才。

李悝一句話刺破了魏國的毒瘤,魏文侯醍醐灌頂。

兩人一拍即合,李悝變法被提上日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