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曆史上,曾有這樣一位可憐的皇後。
這位皇後,在妙齡少女的時候,嫁給了唐朝的太子殿下。
後來太子殿下成為了皇帝以後,她卻僅僅隻做了不到兩個月的皇後,就被婆婆趕出了京城,在外飄泊十四年。
十四年後,好不容易再次回到京城,自己的孩子卻又被婆婆下令給活活逼死了。
多年的苦難,讓這個原本善良的皇後,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她開始竭儘全力,謀求更多的權力。
最後為了權力,甚至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然而就在她距離女皇之位,隻差一步之遙的時候。
卻被丈夫的侄子帶兵誅殺,全族被滅,就連她的女兒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這位可憐的皇後,就是唐中宗的皇後韋氏。
韋後的一生,在嫁給李顯之後,基本上都是悲劇。
韋後用一生來證明,皇家生活或許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
“韋氏,唐中宗李顯的皇後,出生於京兆韋氏駙馬房。”
“在公元680年,姿色美豔的韋氏被選入宮中,並且被立為太子妃。”
“公元684年,太子李顯登基,太子妃韋氏被立為皇後。”
“李顯即位後,此時的國家大權仍掌握在武則天手中。”
“李顯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剛剛即位,就為了討韋後的歡心,大肆冊封韋後的娘家人。”
“韋後的父親韋玄貞被封為豫州刺史,甚至連韋後乳母的兒子都官至五品。”
“但是韋後仍然感到不滿意,中宗又想把嶽父提拔為宰相。”
“中書令裴炎堅決反對中宗這種重用外戚的行為,多次上書提醒。”
“因此惹怒了中宗,中宗甚至放狠話,就算把天下送給嶽父也開心。”
“這句話很快就傳到武則天的耳朵裡,武則天憑著這個借口廢除了李顯。”
“李顯剛登上皇位不到兩個月,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放逐房州,嶽父韋玄貞被流放欽州。”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韋氏在李顯心目中的地位。”
“李顯寵愛韋氏,不隻是因為她的美貌,還有她的善解人意和對李顯的安慰和鼓勵。”
“公元684年4月,武則天派重兵押送李顯和韋氏到偏遠的房州。”
“武則天始終防備三兒子李顯,怕他們久居一地發展勢力,奪回皇位。”
“經過幾年的折騰,逐漸磨滅了他們的鬥誌,才讓他們回到房州久居。”
“直到公元690年,武則天自己稱帝,改唐為周,還經常派使臣去房州打探他們的動靜。”
“李顯因為得罪母親武則天,害怕自己和大哥、二哥一樣被武則天處死。”
“使臣每次到來都非常恐懼,很多次都想撞牆自殺。”
“而韋氏卻臨危不懼不亂,一邊給丈夫支持和鼓勵,一邊與禦使臣周旋。”
“武則天稱帝後,民間依舊有很多人反對,他們以匡扶中宗的理由紛紛抗議武則天。”
“武則天派自己的心腹,也就是她的寵侄武三思去房州打探李顯的動靜。”
“李顯寢食難安,聽說武三思這個重要人物到來,怕母親派心腹來誅殺自己。”
“韋氏依舊處亂不驚,她安慰完丈夫,便私下找武三思去了。”
“武三思看到韋氏含情脈脈,比幾年前又多了幾分成熟的風韻。”
“韋氏深知武三思的心思,便誘惑他。”
“當武三思擁她入懷時,當即承諾必在武則天麵前竭力保全。”
“回京後的武三思也確實做到了,在武則天麵前極力稱讚李顯夫婦非常本分和忠心耿耿。”
“公元698年,武則天在狄仁傑的幾次勸說後,權衡一下終究兒子比侄子親,決定把李顯召回。”
“武則天下詔李顯一家回洛陽,詔書並沒說明召回原因。”
“李顯又被嚇到了,戰戰兢兢地回到洛陽,韋後依然發自肺腑地安慰著他。”
“當武則天宣布恢複李顯的太子身份時,李顯高興地蹦起來了,他們終於結束了十多年的苦難生活。”
梁紅玉:相比於武則天,韋皇後稱帝的條件更好。
武則天雖然死了,武則天所建立的大周帝國也完了,但是武則天的傳奇還沒有落幕。
武則天之後,韋後試圖延續武則天的傳奇,讓女人繼續停留在權力的最高位。
說起來,韋後奪天下的各方麵條件,都比武則天更好。
首先,後宮之中韋後沒有任何競爭對手。
武則天當年為了當上唐高宗李治的皇後,曆經千辛萬苦。
先是鬥敗了蕭淑妃,接著又鬥敗了王皇後,才終於當了皇後。
而且就算當了皇後,也並不是當得那麼穩當,中途一度還差點被高宗給廢了。
可是韋後不一樣,韋後一直就和李顯是患難夫妻,兩人經曆了非常艱苦的人生。
李顯被韋後牢牢地控製了起來,身邊根本沒有其他女人。
其次,韋後不需要和唐朝的皇室相鬥。
當初武則天想要掌控權力,整個李唐宗室都不同意,都在造反。
武則天所麵臨的阻力是前所未有的,她需要把這些阻力一個一個消減掉。
為此,武則天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而韋後沒有遇到來自於唐朝皇室內部太大的阻力。
並不是韋後沒有遇到阻力,而是說和武則天所遇到的阻力相比,已經非常小了。
韋後不需要像武則天那樣,來一場如此可怕的殘酷的廝殺,就能夠輕易獲取權力。
第三,韋後的男人比武則天的男人要昏庸得多。
武則天的男人是唐高宗,唐高宗在曆史上還是建了不少豐功偉績的。
唐高宗李治存在的問題是身體虛弱,所以很多朝中大事情都要交給武則天去做。
李治的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他也看出了武則天的野心,一度試圖把武則天廢掉。
韋後的男人李顯情況就不一樣了,他是真的昏庸,做事毫無主見。
剛剛當皇帝,就想把韋後的父親提拔起來當宰相。
朝中大事,都是韋後在拿主意。
總之,李顯就是一個昏君。
第四,韋後與太子爭鬥的艱巨性沒有武則天強。
武則天自己就生了四個兒子,至於李治和其他後妃生的兒子那就更多了。
武則天想要掌控最高權力,需要把她的這四個兒子,一個一個鬥倒。
如果是鬥彆人的兒子,可能會更容易一些。
但是和自己兒子鬥,顯然其困難程度更高。
武則天先是讓她前兩個兒子死掉了,死得莫名其妙,死得讓全天下都充滿懷疑。
接著,她又把她後兩個兒子廢了。
總之,武則天的艱難程度是非常大的。
韋後則不同,韋後沒有親生的兒子,隻有一個女兒安樂公主。
安樂公主並不是她的競爭對象,反而是她的政治聯盟。
韋後甚至試圖把安樂公主立為皇太女,因為一旦安樂公主立為皇太女後,韋後掌控權力的可能性會更大。
第五,韋後麵臨的來自於大臣的壓力沒有武則天的大。
武則天想要當皇帝,她麵臨的來自於朝中大臣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大。
朝中大臣很多是跟著唐太宗打江山走過來的,都是絕頂聰明,又非常有實力的人。
同時,他們對李唐的江山也很忠誠。
武則天想要篡奪李唐江山,他們自然不會答應。
韋後所麵臨的朝廷大臣的壓力,其實隻是來自於張柬之等五王。
事實上,張柬之等五王,看起來是五個王。
其實他們並不強大,作為領頭的張柬之已經八十歲了,其他人能力也不行。
另外,這五王擁戴李顯,推翻武則天上位,明顯有投機的成分。
畢竟武則天已經把李顯確定為太子了,就算他們不這樣做,隻要武則天一死,李顯就是順理成章的皇帝。
他們選擇在那個時候投機,無非就是想要立功,從而獲取權力。
所以,大家對五王並不服氣,他們在朝中沒地位。
總之,韋後各方麵條件,確實都比武則天好。
不過,武則天最終順理成章當了皇帝,而韋後則被人輕鬆殺掉。
“公元705年正月,李顯在宰相張柬之等人的大力支持下。”
“終於推翻了母親武則天,再次登上皇位,韋氏再次成為皇後。”
“中宗非常感恩韋氏這些年對自己的支持和鼓勵,如果沒有韋氏的一次次寬慰,估計中宗也活不到複位的日子。”
“當李顯再次做皇帝之後,違反大唐不得給異姓封王的規定。”
“給嶽父韋玄貞封王,給韋後的娘家人都安排在朝廷的重要官職,還實現承諾給韋後無限權力。”
“這時的韋後經常乾預朝政,逐漸接近權力的最高峰。”
“中宗和韋後對百姓因旱災餓死不聞不問,整天吃喝玩樂。”
“不光如此,韋後光明正大地給中宗戴綠帽子。”
“武則天去世後,武三思沒有了大靠山,便與韋後勾搭在一起。”
“宮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畫麵,武三思和韋後在宮中一邊下棋、一邊打情罵俏,中宗卻樂嗬嗬地在旁邊附和著。”
“有時中宗李顯不在,韋後便與武三思相擁走到寢宮去。”
“中宗對治理朝政毫無主見,有什麼事經常找武三思商量。”
“韋後還讓中宗把武三思任命為宰相,隨後武三思的勢力越來越大。”
“朝中以張諫之為首的很多大臣都看不下去,紛紛上書中宗要求除掉武三思以絕後患。”
“可昏庸的中宗卻聽從韋後和武三思的讒言,將張柬之等五位忠心輔佐的忠臣殺害或流放。”
“其他大臣看到功績卓越的大臣都落這麼慘的下場,也就沒人敢出來反對。”
“從此,韋後在武三思和上官婉兒的幫助下,勢力日益強大。”
“韋後除了武三思,還在後宮養了三個美男子。”
“一個是廚子楊均,韋後見他長得英俊,便讓他在宮中伺候自己。”
“一個是禦醫馬秦客,進宮給韋氏看病。”
“因為長得眉清目秀,被韋後一眼看中,之後韋後有病沒病都傳他進宮。”
“還有一個馬販子出身的葉靜,這個人在一年的元宵節表演馬戲,被韋後看中。”
“韋後已經擁有成為武則天的所有條件,可她隻有自立為王的野心,卻沒有武則天的治國之才和對時局判斷的能力。”
“太子李重俊並非韋後親生,對她的作風又頗為不滿。”
“韋後看著太子李重俊長大,心裡盤算著如何除掉李重俊這個障礙。”
“安樂公主是韋後和中宗的女兒,二人對她都很寵愛,安樂公主也想成為武則天那樣的女人。”
“韋後和安樂公主不斷打壓李重俊,安樂公主曾向中宗建議廢掉太子。”
“當時太子李重俊知道,韋後和安樂公主都有自立為王的想法,他的處境十分危險,他隻能鋌而走險。”
“在公元707年,李重俊和左羽林將軍等人起兵,殺死了武三思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