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花毒韋皇後(2 / 2)

“可惜李重俊的部下臨時倒戈,反過來將他殺死,李重俊造反失敗。”

“從此,韋後更加肆無忌憚,她堂兄韋溫及心腹掌握宮外大權。”

蘇軾:韋後和武則天比較起來,武則天算得上是一個鬥士,而韋後隻能算一個推手。

武則天在走向皇位的過程中,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無論是與後宮作戰,還是與她的兒子作戰,還是與李唐皇室作戰,還是與朝中大臣作戰。

武則天始終站在浪潮的頂端,依靠自己強勁的力量,和對手們不停廝殺,從而把敵人斬落馬下。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武則天獲得了極大的權力。

同時,武則天也具有了極大的吸引力,很多人站到了武則天的陣營中來。

比如狄仁傑,絕對是古今出色的宰相,正直還有大局觀。

狄仁傑雖然反對武則天奪取李唐江山,但是在武則天當皇帝的過程中,狄仁傑一直對武則天是很維護,甚至可以說很崇拜的。

所以狄仁傑願意站在武則天的身後,成為武則天團隊的一個堅強的力量。

總之,武則天在不斷戰鬥的過程中,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強大團隊。

最終在團隊的幫助下,武則天得以建立江山。

而韋後不是一個鬥士,她隻是一個推手。

比如李顯當了皇帝以後,韋後由於自己並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

於是繼續利用上官婉兒為李顯處理政務,從而確保自己一直壓著李顯。

但是這樣一來,李顯確實被壓製了。

可是增加權力的,不是她韋後,而是上官婉兒。

再比如韋後想壓製朝中大臣,尤其是張柬之等五王。

於是就把武三思引進朝廷中來,用武三思壓製張柬之等五王。

最終武三思成功地把五王壓製住了,並且還把五王給殺掉了,使得朝中大臣勢力沒能做大。

但是這樣一來,增加權力的,卻是武三思,並非她韋後。

又比如,韋後利用太子李重俊的不滿,讓李重俊殺掉武三思,剪除了武三思的勢力。

然而這樣一來,權力變大的,又是李重俊,而非她韋後。

又利用李顯殺掉了李重俊,但是這樣一來,權力增大的,又成了李顯,不是韋後。

韋後這一番操作,其實隻是把權力從一個人的身上,轉移到了另外一個人的身上。

她本身的權力並沒有增加,在朝中的威望並沒有變大,更沒有建立擁戴自己的班底。

不但沒有變大,不但沒有團隊,而且還使得朝中大臣及李唐宗室們都對韋皇後充滿厭惡。

同時,韋後自身又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

因此她更加站不住腳,對朝中事務的乾涉,更加不合理,更加不讓人接受。

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抓住機會,利用自己作為李唐宗室的身份,非常容易就發動了政變殺掉韋後。

說到底,韋後隻不過是一個推手,也沒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班底。

因此想要效仿武則天稱帝,是不可能辦得到的。

縱觀韋後的一生,她從一個善解人意、給丈夫無限寬慰的女子。

發展成一個嗜殺成性、野心勃勃的權力爭奪者,最後隻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她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她隻看到武則天的風光,沒有看到武則天的治國之才。

她想擁有武則天的至高權利,但沒有武則天的才能和雄心壯誌,也沒有武則天的愛民之心。

武則天心係大唐,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

而韋後不管百姓死活,隻享受著權力帶來自己的好處和無限榮耀。

從來沒有想過欲戴其冠,必受其重的道理。

這樣的人注定不被擁護,也注定她在這條路上的失敗。

“大臣燕欽融看到他們這樣為非作歹,冒著生命危險秘密上奏中宗,提醒中宗。”

“韋後貪戀多名男子、乾預朝政,安樂公主買賣官位、圖謀不軌。”

“中宗知道後大怒,下令燕欽融徹查此事。”

“韋後知道後,派人將燕欽融帶回並將其摔死在唐中宗麵前。”

“中宗終於意識到,韋後早已不是那個善解人意的妻子,而是想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韋後看唐中宗知道了這些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與安樂公主共同密謀殺人滅口。”

“中宗萬萬沒想到患難與共的妻子,竟然用一張他最愛吃的餅要了他的命。”

“這一天,中宗批閱奏折,太監送來中宗最愛吃的餅。”

“太監還告訴中宗,這是韋後親手做的,中宗非常高興就多吃了幾塊。”

“不久後,中宗腹痛難忍,從龍椅上滑倒在地,滿地打滾。”

“嚇得太監趕緊稟報韋後,韋後為洗脫嫌疑,故意晚到一會。”

“等韋後到時,中宗已口吐白沫身亡。”

“李顯一死,韋後掌握了所有的主動權。”

“韋後將所有親信安排在重要崗位,又調來五萬府兵和禁軍保衛皇宮。”

“準備好後才為中宗發喪,宣布自己臨朝親政。”

“韋後企圖像武則天一樣自己當皇帝,安排李顯的四兒子李重茂繼位,李重茂也非韋後所生。”

“韋後想先臨朝親政,等待時機成熟後,再害死李重茂,從而實現她的皇帝夢。”

“但是韋後不知道,她的皇帝夢要想實現,其實還有一個大障礙。”

“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是武則天的兒女,他們也有很大的權勢。”

“這時被韋後任命的宰相一邊鼓勵韋後稱帝,一邊和安樂公主密謀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兵部侍郎本來就是韋後的人,與宰相的交情不錯。”

“當得知宰相想害死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時,頓時嚇壞了。”

“謀殺相王、太平公主和皇帝,如果行動失敗,豈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

“最後兵部侍郎決定把這件事告訴李隆基,同時又勸李隆基儘快行動恢複大唐社稷。”

“李隆基是李旦的兒子,雖然小時候沒在宮中長大。”

“但李隆基有勇有謀,在長安城結交了很多英雄豪傑,還獲得萬騎軍的信任。”

“唐太宗在位時,選了一批英勇善戰的人跟隨自己巡遊打獵,這一批人被稱為百騎。”

“武則天在位時,把這批人發展為千騎。”

“到了唐中宗時期,發展成萬騎,是很厲害的一支部隊。”

“太平公主得知中宗李顯被毒害後,韋後掌權,便和侄子李隆基聯手。”

“由太平公主做幕後策劃,聯絡朝廷百官。”

“李隆基負責招募軍隊,準備進一步行動。”

“李隆基打著父親李旦的名義,帶領著兵部侍郎等人行動。”

“李隆基穿著便衣埋伏於禁宮中,左右羽林軍將士在玄武門駐紮。”

“待到二更李隆基一聲令下,眾人殺進宮內。”

“韋後死於亂兵之手,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也都被斬首示眾,這就是有名的韋後之亂。”

朱棣:唐中宗被韋後所毒殺,這不過是唐玄宗故意抹黑罷了。

神龍政變後,李顯再次登基,韋後時隔二十年再次母儀天下。

李顯登基後對韋皇後可謂是愛護之極,允許韋皇後像母親武則天那樣臨朝攝政,允許韋皇後培植勢力,甚至允許韋皇後包養男寵。

李顯縱容韋後的一係列行為,明顯是為了報答妻子當年在房州的種種溫情。

不僅是對韋皇後,對韋皇後唯一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極儘寵愛。

可就是這樣一位好丈夫、好父親,竟然傳聞被妻子和女兒毒死了。

雖然《舊唐書》言之鑿鑿,但是唐中宗之死的真相似乎並非如此。

原因一,史書自己的矛盾。

在《舊唐書》中,記載韋皇後和安樂公主謀劃毒死李顯。

但是在後妃傳部分又記載李顯駕崩時,韋皇後懼怕有人歸罪於情人和女兒安樂公主,於是秘不發喪召集親信入宮商議。

這之中有兩條隱藏的信息,其一就是‘有人把唐中宗之死歸罪於安樂公主和情人’,而不是‘唐中宗是安樂公主和情人所殺’。

其次,韋皇後竟然是在事情發生後才召集親信商議。

如此大事,難道不該早做準備,提前把事情都商量好。

非要等事情出了才開始著急忙慌的商量,這似乎並不是一個陰謀應有的樣子,倒確實是一種應對突發事件的行為舉止。

而在唐玄宗本紀中根本沒有提到韋後毒殺中宗之事,作為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的一個重要原因,玄宗本紀卻隻字未提,這就足以說明問題。

在《舊唐書》中記載安樂公主的部分提到了安樂公主的許多事情,獨獨漏掉了她曾經殺父弑君之事。

按說這可是安樂公主最大的罪行了,漏掉哪一條都不會漏掉這一條。

原因二,韋皇後還沒有準備好。

除了韋皇後應對中宗暴崩所暴露出的驚慌失措,從全局來看,韋皇後根本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政治積累。

武則天30歲被立為皇後,67歲時高宗駕崩,居皇後位長達37年。

武則天有充足的時間培植勢力、建立威信、打擊異己。

而韋皇後複立為皇後才五年而已,前有五王專權,又有李重俊之亂的打擊,韋皇後的勢力根本達不到獨掌朝政的水平。

朝中擁護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官吏不在少數,韋皇後的勢力尚不能與他們抗衡。

韋皇後所麵對的李家勢力遠比武則天當年麵對的李家勢力要強得多,這一點韋皇後心裡比誰都清楚。

有李顯的庇護,韋皇後還可以繼續發展,逐步清除這些障礙。

可李顯一旦離世,自己就要獨自站出來和他們相爭,韋皇後不至於看不透這層利弊。

原因三,韋皇後與安樂公主仍被以禮安葬。

韋皇後和安樂公主被李隆基的政變軍所殺,隨即被追廢為庶人。

按理來說她們已經不再是皇後和公主了,但是不久後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竟然又被以禮改葬。

韋皇後以一品之禮葬、安樂公主以三品之禮葬,這無疑又承認了她們生前的身份。

可在尊重禮法的大唐,殺父殺夫弑君那是十惡不赦之罪。

如果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真的害死了唐中宗,朝廷無論怎麼處置她們都不為過。

可她們的以禮改葬正說明了李旦父子其實並不認為二人殺害了唐中宗,那隻是政變的一個口號而已。

原因四,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沒有理由殺害唐中宗。

唐中宗對她們不是一般的好,除了安樂公主封皇太女之事,李顯幾乎是百依百順。

可是這並不能成為安樂公主想要毒殺父親的理由,因為她想當皇太女無非就是李顯死了她接班。

可是韋皇後這關安樂公主就通不過,李顯死後肯定也是韋皇後才是安樂公主。

其次,當時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的實力不足,有誰會蠢到在實力不足時砍身後擋風的大樹。

韋皇後畢竟在政治旋渦中掙紮了多年,她怎麼會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完全沒有動機殺死中宗李顯。

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所以背上這麼一口黑鍋,極有可能是李旦父子為了強化自身正統性和政變合法性所作的春秋筆法。

畢竟李隆基才是勝利者,自然說什麼是什麼,這在曆史上屢見不鮮。

修史之人看到前人留下的史料自然也會自己去思考,但是又不能完全否認這些記載,於是也就有了記述上的不同。

這樣一來,既沒有否認曆史記載,又闡明了自己的立場,但也就造成了這樣一個曆史之謎。(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