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花相上官婉兒(1 / 2)

大唐王朝。

那是男女地位發生改變的時代。

那是一個女人挑戰男人的時代。

那也是女性在政治權力上登上曆史舞台的時代。

上官婉兒,一代曠世才女,閃耀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

上官婉兒,原本隻是階下女奴,命運注定沉淪於深宮冷院。

但她卻在權謀詭譎、腥風血雨的朝堂之中,步步為營。

最終攀至權力巔峰,成為唐朝曆史上第一位女宰相。

縱觀上官婉兒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輝煌與悲愴並存。

她雖出身名門,卻也嘗儘世態炎涼,備受人生百折。

她才華出眾,敢於打破傳統桎梏。

憑借過人智慧,化身詩界盟主,權傾一時。

然而,過於急功近利,爭名奪利的欲望。

最終使其功虧一簣,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

紅顏薄命,青史留名。

上官婉兒無疑是大唐王朝最具傳奇色采的女性之一,值得後人無限唏噓。

對於上官婉兒的一生,我們不予評判對錯。

但對於上官婉兒,我們不禁還要感歎一句,不服丈夫服婦人。

上天給了她這樣的天資,她就要展露自己的智慧與才華。

以證明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一樣可以活出精彩!

“上官婉兒自稱是西漢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孫三代的後裔。”

“高祖父上官賢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曾在隋朝時任江都宮副監,祖父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

“664年,祖父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與上官庭芝一起被武則天所殺,剛剛出生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

“在掖廷為奴期間,在其母的精心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

“不僅能吟詩著文,而且明達吏事,聰敏異常。”

“677年,武則天召見了年僅十四歲的上官婉兒,當場出題考較。”

“上官婉兒文不加點,詞藻華麗,語言優美,真好像是渾然天成。”

“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

“後來武則天稱帝,詔敕多出其手者。”

“不久,上官婉兒又因違忤旨意,罪犯死刑。”

“但武則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隻是處以黥麵而已。”

“以後,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

“從696年開始,武則天又讓上官婉兒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

“權勢日盛,軍國謀略,殺生大權,大多取決於上官婉兒。”

“神龍元年,張柬之等擁護李唐宗室的大臣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

“神龍政變後,唐中宗複辟,又令上官婉兒專掌起草詔令。”

“上官婉兒深被信任,又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

“上官婉兒與韋皇後、安樂公主亦多往來,屢次勸說韋皇後行武則天的故事。”

“於是韋皇後上表請求規定,全國士民百姓一律為被父親休棄的母親服喪三年。”

“又請求規定天下百姓二十三歲時才算成丁,到五十九歲就免除勞役。”

“改易製度,用來收取人心民望,李顯都準許了。”

柳如是:儘管上官婉兒是一代才女,但終生未嫁實在可惜。

上官婉兒終身未嫁,原因眾多。

第一,上官婉兒沒有瞧得上的人。

上官婉兒有極高的政治才乾,又有極高的文學才華。

這樣的女人,放眼當時的唐朝。

在青年人中,可以說很少有上官婉兒瞧得上的。

如果是有成就的老頭子,但大都有三妻四妾,上官婉兒絕不甘心去給人家當小妾。

第二,上官婉兒不願意嫁出去。

上官婉兒是個政治人物,從她一生的作為來看,政治也是她極為愛好的一件事。

既然是政治人物,那就隻能在宮中,在武則天身邊才能發揮政治作用。

要是嫁出去,她也就隻能相夫教子了。

武則天雖然當了女皇帝,但也沒有讓天下的女人都走上仕途。

所以,上官婉兒絕對不會嫁出去。

上官婉兒被武則天封為才人,後來又被李顯封為昭容,這相當於一種女官的職位。

也可能就是借妃子的封號,為上官婉兒專門設定的。

不應該是嫁給了唐高宗,或者嫁給了李顯的表現。

再說了,按照武則天那樣的性格,也不會讓才華橫溢的上官婉兒和自己分享丈夫。

李顯的皇後韋後也是一個政治權欲極強的人,她自然也不會同意李顯娶上官婉兒。

第三,武則天不想把上官婉兒嫁出去。

因為上官婉兒非常能乾,而且對武則天非常迎奉。

武則天很喜歡,經常讓她幫助處理政事,堪稱宰相。

如果要考慮上官婉兒的婚姻,隻有兩種情況。

一是把上官婉兒嫁出去,二是讓上官婉兒嫁給皇帝。

這兩種情況武則天都不願意看到,也就不提讓上官婉兒嫁人的事情。

“上官婉兒又向韋皇後推薦武三思,將武三思領進宮中。”

“李顯於是開始與武三思商議政事,張柬之等人從此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製。”

“不久,武三思依靠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

“相繼設計貶殺了張柬之等五王,權傾人主,不可一世。”

“上官婉兒又與其私通,並在所草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

“707年七月,李重俊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

“矯詔發羽林軍三百餘人,殺武三思,並誅其親黨十餘人。”

“又引兵從肅章門斬關而入,叩擊閣門搜捕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韋皇後處,並揚言太子造反。”

“李顯和韋皇後一時大怒,遂帶著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登上玄武門躲避兵鋒。”

“令右羽林將軍劉景仁率飛騎二千餘人,閉門自守,李重俊兵敗被殺。”

“但記載,上官婉兒曾四次向中宗進諫,反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

“從檢舉揭發,到辭官不做,再到削發為尼。”

“都沒有得到唐中宗準許,最終以死相諫。”

“喝毒藥後,太醫緊急救治,才得以保命。”

“上官婉兒深得唐中宗李顯、韋皇後信任,專秉內政。”

“祖父一案也被平反,上官儀追贈中書令,上官庭芝追贈黃門侍郎。”

“此後,上官婉兒經常勸說李顯,大量設置昭文館學士,廣召當朝詞學之臣。”

“多次賜宴遊樂,賦詩唱和。”

“每次都同時代替李顯和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數首並作,詩句優美,世人大多傳誦唱和。”

“對大臣所作之詩,李顯又令她進行評定。”

“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

“因此,朝廷內外,吟詩作賦,靡然成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