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花相上官婉兒(2 / 2)

“上官婉兒酷愛藏書,曾藏書萬餘卷,所藏之書均以香薰之。”

“百年之後,其書流落民間,依然芳香撲鼻且無蟲蛀。”

陳圓圓:上官婉兒的風流,武則天都要靠邊站,不僅征服男人還能征服女人。

上官婉兒是一位絕世才女,不僅能征服男人還能征服女人。

原本身為階下囚的她,憑借著自己的才華成為了萬人之上的女宰相。

不過在上官婉兒得勢之後,私生活卻是風流不堪。

十幾歲的上官婉兒成為了武則天的心腹,甚至武則天與男寵張昌宗玩樂也不避諱她。

上官婉兒正值情竇初開,加上張昌宗姿容秀美,男色惑人。

十幾歲的上官婉兒哪能把持的住,因此兩人很快打得火熱。

一次,上官婉兒與張昌宗眉目傳情,被武則天發現。

武則天震怒,本欲處死上官婉兒。

但最終仍是憐惜她的才華,便隻下令處以墨刑,在臉上刻字。

從此之後,上官婉兒如花般的容顏就有了瑕疵。

但是,聰明的上官婉兒為了遮蓋難看的傷痕,便在傷疤處畫了一朵紅梅。

經過這件事兒,上官婉兒深知在皇宮之中,權力才是自己的護佑。

上官婉兒為了在殘酷的後宮生存下來,就開始和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相好,隻是朝堂上暗流湧動。

在武則天勢危,李唐複位聲漸高後,上官婉兒便偷偷與前太子李顯相好。

不過她十六歲就已經與李顯眉目傳情,隻是沒有名分。

不久之後大臣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

李顯又重新當上皇帝,上官婉兒因為提前轉舵投靠韋皇後與李顯。

不但沒有被武則天牽連,還受命專掌起草詔令,被封為昭容。

因韋後野心很大,也想成為下一個武則天。

隻是她政治精力不足,需要有過經驗的上官婉兒來輔助。

就這樣,中宗夫妻倆都對上官婉兒寵愛有加,此時的上官婉兒更加春風得意。

上官婉兒還評定詩文,選舉人才,大力提倡清雅脫俗的文風。

一時間,上官體盛行,上官婉兒也成為中宗文壇的引領者。

甚至得到皇帝的允許,白天去皇宮任職,晚上回宮外舉辦詩會。

在此期間,上官婉兒結識了一位英年才俊崔湜。

因此在上官婉兒的一力提攜下,不久後便當上了宰相。

甚至崔湜因受賄被貶,上官婉兒也能全力幫他複職。

後來崔湜人到中年,力不從心,便找了自己的三個年輕俊秀的兄弟一起服侍上官婉兒。

從此,上官婉兒不論走到哪兒,崔家兄弟四人都寸步不離陪伴在旁。

為了在新勢力中站穩腳跟,上官婉兒把武三思推薦給了韋後。

武三思依靠韋後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繼設計貶殺了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

不久太子李重俊派兵把武三思和其他黨給殺了,並想將上官婉兒一並捉拿。

不得已,上官婉兒跑到了韋後宮中謊稱李重俊要造反,於是取得了兩人的信任。

隨後,上官婉兒設計勸降了叛軍。

而太子李重俊被殺,上官婉兒依靠自己聰明才智再次站在巔峰。

然而盛極而衰,李隆基發動政變,趁機處死了上官婉兒。

一個風華絕代的才女,就這樣香消玉殞。

“其母鄭氏去世後追諡為節義夫人,上官婉兒上表將自己的品級降為婕妤以示哀悼,不久之後恢複。”

“李顯派人又在上官婉兒居地修建園林,常引大臣宴樂其中。”

“當時,宮禁寬疏,允許宮內官員任意出入。”

“上官婉兒遂與一些宮官在宮外購築宅第,經常與他們交接往來,有的人因此而求得高官要職。”

“中書侍郎崔湜就是因為與上官婉兒在外宅私通,後被引以為相的。”

“不久,崔湜又在主持事宜時,多有違失。”

“被禦史李尚隱彈劾,以罪被貶外州司馬。”

“也因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為其申理,仍官複原職。”

“710年,太平公主勢力日盛,上官婉兒又依附太平公主。”

“六月初二日,李顯突然駕崩。”

“韋皇後將兵馬大權以及中央禁軍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黨羽和族人,朝政大權儘落韋氏之手。”

“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遺詔,立李重茂為皇太子。”

“李旦輔政,韋皇後為皇太後攝政,以平衡各方勢力。”

“然而宰相宗楚客、韋溫更改詔書,勸韋後效仿武則天。”

“得到消息的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

“唐隆元年,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

“以禁軍官兵攻入宮中,殺死韋後、安樂公主及所有韋後一黨。”

“在李隆基率軍進入宮中時,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

“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以證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

“劉幽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不許,斬上官婉兒於旗下。”

“太平公主非常哀傷,派人去吊祭,並出錢五百匹絹。”

朱棣:從巾幗宰相到挫骨揚灰,上官婉兒最幸與最不幸的一生。

中宗李顯去世後,玄宗李隆基發動政變,處死了韋後和上官婉兒等人。

儘管上官婉兒向李隆基投誠,但李隆基還是執意處死了上官婉兒。

唐中宗時代,唐代的政治比較混亂,各色各樣的人都想參政。

比如韋皇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都想做武則天第二。

上官婉兒也是強力參與其中,不停的和彆人拉幫結派,形成政治集團。

但她本身根基比較淺,如同牆上草,風吹兩邊倒。

誰的勢力大,她就跟誰跑。

可悲可歎的是,人算不如天算。

當她還沒有完全成為李氏這一黨的時候,唐隆政變發生了。

儘管上官婉兒手持火燭,拿著遺詔以表忠心。

但李隆基知道上官婉兒善變,不知道她以後還會再和誰拉幫結派,不如立即處死,以絕後患。

上官婉兒死後,她的墓葬是由睿宗皇帝下製修建並予以禮葬的。

其實上官婉兒的墓完全是太平公主一手所建,但這背後機隱含著政治動機。

李氏宗親恨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又不能公開批判李隆基的行為。

太平公主對侄兒李隆基發動政變雖然同意,那是因為有著共同的利益。

可對李隆基殺死上官婉兒這種做法不滿,可也無可奈何。

隻能通過哥哥睿宗皇帝為上官婉兒正名,並批準為她舉行葬禮。

這就明顯表示了太平公主係,而上官婉兒留下的政治勢力也一並被太平公主收攏。

之後,太平公主謀逆被李隆基賜死。

李隆基下令平毀駙馬武攸暨墓,讓太平公主死無葬身之地。

由此可見,唐朝的政治是何等的殘暴。

太平公主對死於李隆基之手的上官婉兒高調示好,並親自安排誌墓下葬。

在太平公主倒台之後,新仇加舊恨,被認定為太平公主一黨的上官婉兒。

她的墓葬自然難以幸免,也一同被毀,屍骨蕩然無存。

建墓與毀墓,成了兩股勢力你死我活的鬥爭。

上官婉兒的生命生前在政治的旋渦中翻滾,即便死後也仍無法難以逃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