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花後孝莊皇後(2 / 2)

聽到自己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便立馬揚長而去,不再理會。

所以,福臨的繼位是當時的滿清權貴權衡利弊以後做出的最佳選擇。

並不是多爾袞讓賢的結果,所以孝莊報恩下嫁一說並不成立。

孝莊死後不敢葬入清昭陵,就是因為曾經下嫁多爾袞?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後病逝,三十八年後才葬於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

好多人認為,孝莊太後之所以不敢葬入皇太極的清昭陵。

就是因為當年下嫁多爾袞,怕皇太極責備自己。

其實,孝莊太後不願葬入清昭陵原因有三。

其一,孝莊太後一生生活內斂簡樸、不喜奢華。

孝莊太後病逝於北京,而清昭陵遠在盛京。

路途遙遠,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是孝莊太後不願看到的。

其二,孝莊太後死前曾對康熙留下遺言。

孝莊太後對於康熙皇帝感情很深,不忍遠離才不願葬入遠在盛京的清昭陵。

其三,清昭陵裡已經葬入了皇太極的原配皇後孝端文皇後。

而孝莊太後的孝莊文皇後的名號,並不是皇太極加封的。

按照清朝的祖製,孝莊太後隻能葬入清昭陵旁邊的貴妃園寢。

對於這樣一位對清朝作出極大貢獻的傑出政治家,極為孝順的康熙皇帝是不允許這樣做的。

麵對祖製也無可奈何,隻能讓孝莊太後的棺槨停放了三十八年而不下葬。

孝莊太後不願葬入清昭陵,就是因為當年下嫁多爾袞一說,自然也並不成立。

順治對多爾袞鞭屍,就是為了發泄孝莊太後下嫁多爾袞,而帶給自己的屈辱?

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死後做出的一係列報複行為確實夠狠,但是如果了解了當時多爾袞的所作所為,就不難理解了。

擁護福臨登上皇位以後,多爾袞居功自傲,獨攬大權。

順治三年,多爾袞甚至將皇帝專用的印信兵符歸自己所有,獨攬軍權。

從攝政王一直到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讓順治皇帝對自己的稱呼嚴重傷害了順治皇帝的自尊心和皇帝該有的威嚴。

多爾袞還借故羅織罪名殺了順治皇帝的哥哥豪格,並且霸占了豪格的福晉。

另外,擁有兩白旗支持的多爾袞在各方麵代表了兩白旗的利益。

而損害了兩黃旗的利益,也就是損害了順治皇帝的利益。

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項都能讓一個皇帝發狂,所以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死後做出那些舉動也並不奇怪!

孝莊太後作為清朝初期傑出的女政治家,一生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是曆史上有名的賢後,不該背負委身下嫁的名聲。

“康熙八年,鼇拜奉旨進宮,進宮後並未見到康熙皇帝。”

“鼇拜以為康熙皇帝又和往常一樣沉於作樂,並未引起過多重視。”

“此時,眾大臣想讓鼇拜去武英殿請康熙皇帝出來議事。”

“鼇拜平時驕橫跋扈慣了,便應眾大臣之請去尋找康熙皇帝。”

“由於鼇拜孤身一人前往武英殿,並未佩戴兵器,剛一進門就被侍衛撲倒。”

“即使是滿洲第一勇士,但雙拳難敵四手,很快就被訓練有素的年輕侍衛們捕獲。”

“世人都稱讚康熙皇帝少年有為,以14歲的膽識和智謀便一舉擒獲滿洲第一勇士。”

“殊不知,這幕後的推手其實是孝莊。”

“沒有孝莊的授意與精密謀劃,僅憑康熙皇帝自己是無法與老奸巨猾的鼇拜掰手腕的。”

“鼇拜被逮捕歸案後,其黨羽也相繼落網。”

“眾多滿漢大臣和王公貴族請求康熙皇帝滅其九族,對當初同鼇拜沆瀣一氣的遏必隆等也要嚴懲不貸。”

“康熙皇帝年輕氣盛,心裡這口惡氣憋了多年。”

“現在終於能夠揚眉吐氣,也決心要嚴懲鼇拜及其黨羽。”

“關鍵時刻,孝莊耐心教導康熙皇帝。”

“現在大清政權基本穩定,不宜大動乾戈,反而此次事件正是收買人心的好時候。”

“康熙皇帝聽從孝莊的教誨,僅處死了與鼇拜關係最密切的幾人,其餘參與者大多被赦免。”

“就連四大輔政大臣之一,與鼇拜同出自鑲黃旗的遏必隆也被赦免死罪,僅削去太師之職。”

“隨後又授予了遏必隆掌管宮廷宿衛的職責,對遏必隆信任如初。”

“經過此事,不僅使鼇拜部分黨羽感恩戴德,從此誓死效忠康熙皇帝。”

“也讓以遏必隆為首的鑲黃旗更加擁戴康熙皇帝,使得八旗內部更加團結。”

“鼇拜倒台一事牽連甚廣,如果康熙皇帝一意孤行大興牢獄,恐怕大清初期好不容易穩定的政權又要動蕩不已。”

“所幸孝莊老成持重,高瞻遠矚,教誨康熙皇帝學會恩威並施,這才保證了清朝初期的穩定發展。”

“孝莊是清代前期處於政治舞台的核心人物,她的一生波瀾壯闊。”

“雖處在權力的巔峰,但從不垂簾聽政,總是在背後出謀劃策。”

“孝莊先後輔佐順治和康熙兩代皇帝,耐心教導他們去做一代明君,處理國事要思慮再三。”

“對大清初期的國家統一和強盛,孝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究其一生,孝莊雖身在高位,但卻從未被權勢蒙蔽住雙眼。”

“她的胸懷和格局永遠被後人所稱道,她的事跡也在清朝史書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篇章。”

魯迅:孝莊在孫子康熙眼中是個慈祥睿智的奶奶,但在兒子順治眼中卻是那樣的討厭。

在兒子順治的眼中,孝莊就是個極不稱職的母親。

她專製而惡毒,落後而腐朽。

這對在動蕩政局下相依為命的母子本應母慈子孝,但實際卻感情淡薄,隔閡甚多。

母親視兒子為叛逆不孝之徒,兒子則將母親看成專製霸道不可理喻之人。

這種劍拔弩張的情況發展到順治死後十幾年,作為母親的孝莊都沒有去兒子墳上看過哪怕一眼。

這哪裡是母子,分明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孝莊作為朝廷的主心骨,隻要有她在,滿清的統治就穩如磐石。

但這樣深沉而睿智的孝莊並不是一蹴而就,她也曾經年輕,也曾經懵懂無知,在政治上稚嫩。

孝莊和福臨,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為了把兒子推上皇位,孝莊四處奔走。

清太宗皇太極死後並未規定繼承人選,兒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都對皇位虎視眈眈。

為了兒子福臨,孝莊親自出馬。

一麵籠絡中間勢力代善,一麵又以大局為重勸說多爾袞和豪格妥協。

於是在這個弱女子的操作下,年僅六歲的福臨當了皇帝。

福臨雖登上帝位,但母親孝莊在四妃中地位墊底,多爾袞、豪格等人手握重兵執掌大權。

所以雖為帝王,母子二人隻能事事仰人鼻息,為此孝莊做出了很多犧牲。

孝莊和福臨母子情分惡化到後來的地步,是有多方麵原因造成的。

其一,孝莊和多爾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至於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史書諱莫如深,民間謠言紛紛。

關於太後下嫁這事兒,民間謠言紛紛也是不容抵賴的現實。

畢竟為了安撫多爾袞,順治先是冊封他為皇叔父攝政王,隨後又升級為皇父攝政王,這在百姓們看來可不就是認了多爾袞做後爹麼!

再加上滿清傳統的確有弟弟娶寡嫂,兒子娶後媽的習俗,所以也就難怪百姓有那樣的謠言。

年輕氣盛的順治本來就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對自己母親的那些謠言也半是羞恥半是憤怒。

所以在多爾袞死後親政的順治迫不及待的對他進行了政治清算不說,年輕的皇帝還要求開棺戮屍。

這一方麵是報這麼多年的欺壓之仇,另一方麵也是對母親和多爾袞的這些爛事的報複。

多爾袞既死,孝莊和順治對於太後下嫁這件事都諱莫如深。

這份隔閡就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幼苗,深深埋在了土壤中,但終究有一天會破土而出。

其二,孝莊與福臨的政治觀點衝突。

孝莊很討厭漢語,而且這位老太太一點都不掩飾。

作為一個蒙古人又嫁給了滿洲人,孝莊狹隘而固執地相信"漢俗盛,則胡運衰"。

所以孝莊一般不怎麼接見漢人大臣,不說也不會說漢話。

孝莊不但自己不喜歡漢語,而且還禁止子孫們學習漢語,這就與順治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順治早年也是個文盲,小皇帝十四歲親政時才發現自己不識漢字不會漢語。

結果既無法與漢族大臣溝通,也無法閱讀大臣們的奏章。

順治總結反省就是孝莊沒做好教育工作,一昧的不讓自己學習漢語。

於是順治開始發奮學習漢語,甚至因為太勤奮出現嘔血的情況。

隨著文學素養的提高,順治對漢文化的認同感和依附感也越來越強。

孝莊要求兒子凡事以滿人為主,對漢人要有提防忌憚之心。

而在順治看來這種觀念實在是落後,與自己這個大一統皇帝的政治理念完全背道而馳,這也讓母子二人的分歧越來越大。

其三,順治不幸的婚姻。

蒙古妃嬪,甭管長相如何,按照滿清的國策天子必須要娶。

後金早在皇太極時期就強調滿蒙一體,所以皇太極的皇後,眾多妃嬪都是蒙古出身。

作為蒙古人在後宮的總頭目,孝莊太後為蒙古在清後宮的地位問題可謂殫精竭慮。

枕頭風是保證蒙古地位和利益的重要戰場,所以在孝莊看來皇帝的皇後必須是蒙古人,妃嬪們也不能少。

蒙古女人為皇帝生下多多的兒子,這樣滿蒙才能親如一家。

於是順治一朝孝莊最積極的事情,就是給順治塞蒙古女人以供兒子寵幸。

順治的第一位皇後是自己的親表妹,真可謂是親上加親。

但由於這門婚事是多爾袞生前為順治定下的,出於對多爾袞的痛恨和厭惡,順治對這個皇後是怎麼看都不順眼。

皇後對於順治寵信彆的女人很不高興,順治乾脆找了個借口將皇後廢為靜妃。

然後讓順治沒想到的是好不容易擺脫了皇後,孝莊馬上又塞給他蒙古女人。

這種不考慮順治感受的行為,讓小皇帝非常不高興。

所以順治對這個皇後依舊是愛答不理,忍受了四年又找到了一個廢後的借口。

原來孝莊生病時董鄂妃衣不解帶的照顧,而這個皇後卻不聞不問,於是順治想廢黜皇後之位。

不過這一次孝莊不能忍受了,她旗幟鮮明的反對順治的廢後之舉,不得已順治隻能妥協。

順治對兩位皇後薄情不已,但是卻對董鄂妃情深如海。

這個年輕的皇帝真是愛慘了董鄂妃,隻入宮一個月,董鄂氏就從賢妃晉升為董鄂妃。

本來孝莊在婚姻上的一係列舉動就讓順治憋屈,當看到董鄂氏後他就失去了一切理智。

入宮後的第二年,董鄂氏為福臨生下第四個兒子,順治直接大赦天下,儼然將這孩子當成了未來的接班人。

可惜孩子生病夭折,萬分悲痛的順治又破例將他封為和碩榮親王,這樣一係列違規的操作讓孝莊反感不已。

更讓孝莊憤怒的是順治皇帝不止一次想要廢後讓董鄂妃取而代之,威脅到蒙古的後宮地位,這讓母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

孝莊和順治都是可悲的,這對母子從來沒能好好的溝通過。

雙方都是要強剛硬之人,堅信自己的決斷才正確。

於是矛盾慢慢積累,終於發展到在情分幾乎斷絕的地步。(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