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花王慈禧太後(1 / 2)

慈禧太後是中國曆史的帝製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其政治手腕堪稱乾練。

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係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也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慈禧太後作為清末中國的實際統治者,執政四十七年之久。

與此同時,她還有一個特彆的稱號,老佛爺。

從初入宮庭的貴人到垂簾聽政的老佛爺,慈禧的手段和野心在整個清史當中實屬罕見。

在篡位奪權的道路上,慈禧的凶狠與智謀令人驚歎。

作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慈禧的怯懦和貪婪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毫無疑問,慈禧太後就是清廷割地賠款的罪魁禍首之一。

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慈禧太後將個人喜好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在中國近代曆程中,慈禧的執政生涯充滿了失敗和屈辱。

“晚清時代中國最著名的政治人物當中,慈禧太後一定榜上有名。”

“一介女流統治中國半個世紀,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最有權勢的女人。”

“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滿州鑲藍旗,父親曾任職安徽。”

“1852年,鹹豐帝下旨選秀,慈禧成功進入後宮,稱蘭貴人。”

“後來的慈安太後鈕祜祿氏也是這時候進入了後宮,稱珍嬪。”

“鹹豐帝發妻早早病逝,剛入宮半年的珍嬪就被立為皇後,而慈禧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妃子。”

“不過慈禧很懂得自己要想出頭,就必須吸引皇帝的注意。”

“所以她主動創造和皇帝相處的機會,花了2年時間就從貴人升到了懿嬪。”

“在皇帝的後宮,向來流行母憑子貴。”

“1856年,慈禧生下了鹹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

“懿嬪再次晉升為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

“不過她並沒有趕上好時候,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是內憂外患,搖搖欲墜。”

“列強的侵略和國內的太平天國運動,嚴重威脅著清王朝的安全。”

“1860年,鹹豐帝帶著一家老小逃到熱河,體弱多病的鹹豐帝病入膏肓。”

“臨終前將自己唯一的兒子,時年隻有6歲的載淳即位,並且安排了八大臣輔佐朝政。”

“但鹹豐帝的這個舉動引起了後宮的不滿,尤其是權力欲望旺盛的慈禧,開始嘗試發動政變來掌握朝政大權。”

“當時鹹豐帝安排的八大臣權力滔天,根本不將小皇帝放在眼裡。”

“後宮同樣也不是他們的對手,慈禧便決定聯係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聯手。”

“之所以選擇聯手恭親王,是因為恭親王與皇兄鹹豐帝關係非常一般。”

“他們逃亡時,鹹豐帝故意將恭親王留在北京對付洋人。”

“本質上就是在排擠恭親王,受了委屈的恭親王當然心有怨恨。”

“接到慈禧求助之後,恭親王以奔喪為名趕往熱河,二人詳細製定了政變計劃。”

“恭親王迅速派兵控製了京城周邊的部隊,而慈禧和慈安兩位後宮太後帶著小皇帝悄悄返回京城。”

“朝中的權臣悉數被抓,政變成功,曆史上稱這次政變為辛酉政變。”

“政變成功之後,改國號為同治。”

“貴妃葉赫那拉氏正式被尊為慈禧皇太後,鈕祜祿氏尊為慈安皇太後。”

“清廷進入兩宮太後垂簾聽政的時代,事實上慈安太後不喜歡政治。”

“所以基本都是慈禧太後在處理政事,這也正是慈禧想看到的。”

袁世凱:慈禧太後穩固掌權年,這中間沒有任何人敢奪權。

在1900年,慈禧太後向全世界主要列強同時宣戰。

這種驚世駭俗的行沒有讓她被推翻,主要是兩個方麵原因。

第一,滿清製度問題。

慈禧之所以沒有被推翻,得益於滿清建國初期多個皇帝嘔心瀝血建立的獨裁製度,核心就是避免任何人存在奪權的可能性。

在滿清建立初期,無論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都無法一個人說了算。

在那個時代,存在一個議政王大臣會議。

滿清重大的軍政決定,幾乎都是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集體討論的結果。

從順治開始到康熙,滿清皇帝都在全力弱化議政王大臣會議,加強皇權。

到了康熙時代,康熙推出了南書房製度,逐步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

南書房中的大臣們,隻有建議權而沒有決策權。

這就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本質區彆,權力徹底到了皇帝手中。

以往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則是可以壓迫皇帝放棄決定,讚同他們的主張。

到了雍正時代,乾脆就成立軍機處,由皇帝最終決策。

全國軍政權力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全國重要軍務政務都由皇帝決定。

慈禧得益於祖宗的製度,地位不可動搖。<b

r>

手下大臣篡位幾乎沒有可能,製度上根本不允許。

第二,慈禧太後自身的問題。

除了滿清的製度讓其他人難以篡權,慈禧太後對於權力控製的很死。

慈禧把持朝政20年,扶持了嫡係政治勢力,已經難以撼動了。

從此直到慈禧病死,沒有一個大臣或者皇族有能力和慈禧對抗。

另外,慈禧之所以沒有被推翻,還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她對於滿清權貴統治集團是照顧有佳的。

無論國家如何衰敗,經濟如何艱難。

慈禧絕對不會動權貴統治集團的利益,讓他們吃飽喝足,甚至允許他們公開亂來。

慶親王被慈禧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還成為總理衙門大臣。

很快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

權貴階層都知道,慶親王隻是個平庸的老官僚,沒有什麼能力,卻非常能夠貪汙。

慶親王雖貪婪無用,比起權貴集團其他那群酒囊飯袋還算是好的。

他至少可以按部就班做點事,由此成為滿清權貴集團的重要成員,也是慈禧拉攏的對象。

慈禧允許他身居高位、拚命貪汙,就是換取慶親王這批勢力的支持。

慶親王雖然昏庸,對於慈禧還是相當支持的。

在戊戌變法的關鍵時候,慶親王堅決支持慈禧,要求殺光維新派。

慶親王支持慈禧廢掉光緒皇帝,另立新君。

庚子事變慈禧逃出北京後,慶親王願意留下同洋人談判善後。

對於慈禧來說,這就足夠了。

對於慈禧來說,隻要滿清權貴集團能夠支持她,她的位子就會穩如泰山。

對於老百姓的不滿態度和隨處可見的怨言,她絲毫沒有在意。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社會情形下,大清朝廷開始嘗試自救。”

“恭親王和一眾洋務派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思想。”

“而慈禧對此也是大力支持,充分重用洋務派大臣,希望能通過提升國家軍事實力來抵禦外國的侵略。”

“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清朝的統治暫時回歸了安全。”

“清廷對外還主動跟列強合作,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麵。”

“不過這場所謂的同治中興,本質上更像是當權者們的自我陶醉。”

“雖然有思想開放的人才,但他們沒能形成足夠的合力來影響國家政策。”

“雖然發展了中國的近代工業,但既脆弱又畸形。”

“在這種封建統治之下,腐朽愚昧的統治者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落後的麵貌。”

“唯一可以拉得出來的成績,就是北洋水師。”

“加上幾次對外戰爭的失敗,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還是沒能阻擋我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必然步伐。”

“1872年,17歲的同治皇帝開始親政。”

“然而在選擇皇後的事情上,同治與慈禧之間發生了較大的矛盾。”

“同治希望立阿魯特氏為皇後,但慈禧不喜歡這個人,最後還是在慈安太後的支持下選擇了她。”

“三年後,年輕的同治皇帝因病去世。”

“慈禧選擇光緒為皇帝,繼續由兩位太後聽政。”

“而同治皇帝的皇後阿魯特氏,由於被慈禧私自篡改皇帝遺囑而憤懣病逝,頗具悲劇色彩。”

“1881年,慈安太後病逝。”

“唯一能和慈禧分享權力的人離開了,慈禧在朝廷的地位更進一步。”

“但這還遠遠滿足不了慈禧的胃口,她想要的是類似於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

“隨後,慈禧發動了自己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政變。”

“這次政變,慈禧聯合了小皇帝生父醇親王,將恭親王所領導的軍機處官員全部罷免。”

“晚清最有能力的一群政治家被逐出權力中樞,反而被一幫庸腐之人所取代。”

“這些人毫無遠見,行政能力差。”

“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為慈禧太後負責。”

“此時,整個大清朝的權力落入慈禧太後之手。”

張學良:呂後和武則天結局都不好,慈禧卻能穩固統治半個世紀,還得到善終。

中國曆史上,坐上最高權力寶座的三個女人,無疑是呂後、武則天和慈禧。

這三個女人中命最好、權力最穩當的,顯然是慈禧。

呂後一死,她的呂家就遭到了族滅。

武則天還沒死,她就被兒子從皇位上拉了下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