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花王慈禧太後(2 / 2)

說起來,這三個女人主政的時候,社會最動蕩不安的就是慈禧。

慈禧經曆的磨難非常多,可就算這樣,慈禧太後的位置卻是最穩固的。

呂後和武則天在掌控權力的過程中,和慈禧太後有個很大的區彆,就是武則天和呂後都試圖改變權力的現狀。

當她們試圖改變權力現狀的時候,必然就挑起了巨大的矛盾。

呂後試圖把劉家的權力,轉移到呂家。

儘管呂後是因為恐懼,才改變了權力的現狀。

但是呂後確實

改變了權力現狀,所以才造成了劉邦的兒孫們,以及大臣們的不安。

因此,劉邦的兒孫們和大臣們才會發動政變反擊,呂後和她的家族才會結局那麼慘。

武則天也是改變了唐朝的權力現狀的人。

本來,武則天在李治當皇帝的時候,就掌控了權力。

朝廷中的各種事情,都是由武則天來處理,大家也習慣了二聖臨朝的局麵。

不過武則天並沒有改變權力現狀,所以她沒有遭遇太大的反抗。

後來,她卻奪了她兒子的江山,這就改變權力現狀了。

呂後因為恐懼改變權力現狀,武則天因為不滿改變權力現狀。

但不管出發點是什麼,兩人都改變了,因此就引發了權力的動蕩不安。

慈禧不一樣,雖然發動了辛酉政變,打敗顧命八大臣,但是她並沒有在朝廷中一枝獨大。

她和朝廷中的大臣以及皇室成員們,其實是共享權力的。

比如她和慈安共享權力,和恭親王共享權力。

這一點,就使得慈禧並沒有太結仇。

慈禧之所以可以和彆人共享權力,因為慈禧是不用慌張的。

皇帝是她的兒子,而且這個皇帝還是小皇帝,不可能發聲。

因此,慈禧的聲音,就是皇帝的聲音,慈禧就代表皇帝。

這是慈禧得天獨厚的優勢,呂後和武則天都沒有這樣的優勢。

呂後執政的時候,她的兒子劉盈已經是一個成年人。

彆看劉盈軟弱,他也是有權力欲望的人,也是想發揮自己作用的。

除了劉盈以外,劉邦還有其他兒子對呂後掌權這一點更加不滿。

呂後麵對了那麼多的威脅,所以她恐慌,要改變權力現狀。

武則天的權力也是不穩定的,因為她也有成年兒子,兒子也在向她奪權。

可以說,呂後與武則天要是也與大家分享權力的話,那麼她們就意味著失去權力。

慈禧的兒子皇帝是未成年人,所以她是能夠從容不迫的。

慈禧的權力,還有一點比呂後與武則天更穩固的地方,恰恰在於慈禧處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

一方麵,這使得慈禧成為朝廷的一個主心骨。

沒有這樣的主心骨,麵對複雜問題的時候,就沒人拿主意。

所以,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清朝皇室,都不是那麼迫切地想要推翻慈禧。

另一方麵,慈禧充分利用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培養自己的勢力集團。

呂後終其一生,都沒有培養出自己強勁的勢力集團。

武則天也一樣,她的那些大臣都不是真心擁護。

慈禧另辟蹊徑,她充分信任漢人大臣。

而漢人大臣不但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還因為是被慈禧提拔起來的,因此對慈禧非常擁護。

這樣,慈禧輕而易舉就換了一幫大臣,這一幫大臣對慈禧當然是極力擁戴的。

總之,慈禧的權力和地位之所以比呂後和武則天更穩固。

除了她自己所處的客觀條件以外,與她更加成熟穩健的政治手腕,也是分不開的。

慈禧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罪人,但是她能穩固統治半個世紀,其政治手段顯然是相當高明的。

“1887年,光緒帝已經成年。”

“慈禧太後繼續垂簾聽政,絲毫不放權,甚至光緒帝的感情生活也要過問。”

“比如慈禧強行安排自己的親侄女嫁給光緒帝,成了隆裕皇後。”

“但是這個皇後長相過於普通,光緒並不喜歡,反而喜歡珍嬪。”

“可惜光緒帝處處受到慈禧的管製,根本無法保護他這位紅顏知己,多次被慈禧杖責,光緒帝隻能在旁邊看著不敢吭聲。”

“不過年輕的光緒倒也稱職,心思也放在處理朝政上。”

“很可惜光緒的環境太惡劣了,因為這時候日本開始不隱藏自己侵略東亞大陸的野心。”

“1894年,日本登陸朝鮮半島。”

“駐朝清軍被驅逐,清軍軍艦也被攻擊,中日甲午海戰正式爆發。”

“當時,清廷的北洋水師敗給日本,而慈禧還舒舒服服地過著自己的六十大壽。”

“而慈禧過生日的錢,本來是要被拿來當做軍費的。”

“最終在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下馬關條約,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等割讓給日本。”

“此時西方列強已經徹底看出清政府的實力不堪一擊,開始醞釀著進一步侵略中國。”

“1897年,德國出兵膠州灣,中國的主權再一次被侵犯。”

“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上書要求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結果,光緒帝施行了新政不足百日,就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封建派強行停了下來。”

“光緒帝也被慈禧囚禁起來,慈禧進行了她的第三次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義和團運動爆發。”

“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不堪一擊的清廷在1901年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

“清政府成為了列強拿捏中國的工具,慈禧太後等頑固派成為了晚清時期

出賣中國主權利益的罪魁禍首。”

“1908年,慈禧在臨終前毒死光緒帝,立溥儀為帝。”

“三年後,清朝被推翻,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終結。”

孫中山:慈禧生前最後一天,做的事件件遺臭萬年,處處體現心機之深。

慈禧在臨終前做了一件心狠手辣的事,那就是將光緒帝置於死地。

光緒帝並不是慈禧太後的親生兒子,光緒皇帝隻是慈禧妹妹的兒子,因此光緒就是慈禧太後的外甥。

因此,在光緒皇帝登上皇位之後。

慈禧太後就開始了垂簾聽政的工作,並且她將所有的朝中大權都緊緊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麵對這種情況,長大後的光緒帝不願再被慈禧太後擺布,曾經企圖通過戊戌變法來奪回慈禧手中的權力。

但是不幸的是,此次變法以失敗而告終,而光緒皇帝最終也被慈禧太後所囚禁。

其實,慈禧太後之所以決定對光緒帝下毒手,李蓮英的挑撥也是至關重要。

李蓮英是慈禧太後的身邊人,而李蓮英又和光緒帝之間有一些嫌隙。

因此,為了保全自己,李蓮英在慈禧的身邊說了很多對光緒帝不利的話。

最終,慈禧太後決定對光緒帝下手,直接毒死了光緒帝。

而慈禧太後要乾的第二件事,就是立溥儀為下一任皇帝。

慈禧太後之所以這樣做,其原因非常簡單。

首先,慈禧太後自己就抱著一種非常僥幸的心理。

她雖然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但是她依舊認為自己的病情可能會出現轉機。

因此,慈禧太後就沒有去選擇那些已經成年的宗室子弟,而是選擇了僅僅隻有三歲的溥儀。

除此之外,溥儀的外祖父榮祿曾為慈禧太後付出了很多心血。

因此,立溥儀為皇帝,也有報答恩情的意思。

慈禧太後做的第三件事情,那就是由溥儀的父親載灃輔助溥儀的工作。

畢竟那時的溥儀僅僅隻有三歲,根本無法處理朝政之事。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需要一個人在身邊指導一二。

慈禧太後做的第四件事情,就是讓隆裕太後也來輔助溥儀的工作。

說是來輔助,其實就是來監督的。

畢竟隆裕太後曾是自己的親侄女,兩人之間有著血緣關係。

慈禧太後做的第五件事情,寫下遺詔,留下口諭,隻為脫罪。

慈禧太後曾做了很多錯誤的事情,對整個皇宮甚至於整個大清王朝都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例如曾經誅殺了八位輔政大臣,囚禁光緒帝,以及設法毒害光緒帝,生活鋪張浪費等種種行為,都是令人非常氣憤與不齒的。

因此,在臨死之前,慈禧太後向幾位大臣陳述了自己的一生。

並且為自己過去的一些行為去懺悔,並且表示自己的一切作為都是被現實所迫,並非自己想要去做的。

但是慈禧太後所做的這一切並沒有得到後人的原諒,她依舊是一個不可饒恕的千古罪人。

而慈禧太後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在詔書中寫明了不準女子乾涉朝政。

慈禧太後的這個決定真是令人諷刺,畢竟慈禧太後曾經在光緒帝在位期間,一直都掌握著國家大權。

甚至在為溥儀安排輔助之人的時候,都是由隆裕太後進行監督與輔助。

但是又禁止女子乾涉朝政,這樣的說法的確是既矛盾,又令人可笑。

就這樣,慈禧太後在交代完這幾件事情之後,就閉上了眼睛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縱觀慈禧太後的一生,她從一個小小的宮女成為一個可以掌握大權的皇太後,付出了很多心血。

但是她並沒有用手中的權力為百姓謀得幸福,反而做出了很多無法挽回的錯事。

在權利與金錢中迷失了自我,為了達成內心的欲望,做出了很多殘害他人之事。

雖說慈禧太後在即將離開人世之前,對往事做出了檢討與懺悔。

但是她那些令人諷刺而又可笑的行為,最終也沒能得到後人的原諒,成為一個千古罪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