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花極鄧太後(1 / 2)

古時候的女子大都受命運擺布,在命運的河流上像一葉浮萍,被風吹到哪裡就到哪裡。

她們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更不知道如何計劃自己的人生。

在命運麵前她們藐小得像一粒塵土,命運叫她們做什麼她們就做什麼。

命運叫她們享福她們就享福,叫她們遭罪她們就遭罪。

她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認命了,我就是這個命。

而鄧綏卻是一個不認命的女人,當彆人都被命運扼住咽喉的時候,她卻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她成功地做到了,這個用心良苦的女人,她的愛情與事業都按照她預先設計好的步驟,一步一步地前進。

從宮女到皇後再到太後,最後達到她理想中的巔峰。

“鄧綏是一個奇女子,在她五歲時,便懂得體恤他人。”

“六歲時,鄧綏就愛上了閱讀經書,誌在典籍。”

“但在母親看來,女子應該操持家務,而不是去做學問。”

“為了不忤逆母親,鄧綏便白天做女紅,晚上挑燈夜讀。”

“鄧綏的非常之姿引起了父親鄧訓的注意。”

“鄧訓有大誌,喜歡施恩於人,是明帝、章帝的股肱重臣,士大夫大多歸依他的門下。”

“為了培養女兒,鄧訓常常和她交流朝政。”

“無論事大事小,都和女兒商量。”

“在父親的教誨下,鄧綏的眼界和胸懷更加開闊。”

“永元八年,十六歲的鄧綏入掖庭為貴人。”

“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於眾的她,一下子得到漢和帝的喜愛。”

“雖然鄧綏的祖父是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但占據和帝皇後之位的陰氏也不弱,甚至兩人還有之間還有親屬關係。”

“入宮後的鄧綏很快適應了籠中鳥的生活,她小心處理著與陰皇後之間的關係,甚至藏起自己的光輝。”

“每當要與陰皇後同時出現在和帝麵前時,鄧綏都會離位站立。”

“麵對和帝的垂問,都會先表現遲疑,等陰皇後發言完再對答。”

“離開的時候也是弓著身軀以示對和帝與陰皇後的尊重,於是和帝越發喜愛鄧綏而疏遠陰皇後。”

“在鄧綏入宮的這一年,正是陰氏被封為皇後的同一年。”

“然而陰皇後發現,隱忍四年才登上皇後之位的她。”

“在美貌上比不過鄧綏,德望稱譽也差後者一大截。”

“更過分的是,因為鄧綏為人接物恭謙肅穆,克己體下,漢和帝與整個後宮的目光都被她奪去了。”

“隨著漢和帝對自己的寵愛漸漸衰減,而鄧綏的聲望與日俱增。”

李世民:東漢女政治家鄧綏,賣慘取代原配,生前不肯放權,死後葬送族人。

在東漢時期,新野鄧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家族。

當年在西漢末年的時候,鄧家原本是南陽郡新野縣的一個大家族,在當地比較有勢力。

後來,在綠林赤眉起義爆發之後。

鄧家也組織了一支軍隊,跟著劉秀的大哥起兵了。

鄧家當時之所以願意冒這個風險,主要是因為當時劉秀的二姐,嫁給了鄧家的年輕俊傑鄧晨,雙方屬於姻親關係。

而接下來,等到劉秀獨自北上,去招撫河北的時候。

鄧家的另一個年輕人鄧禹,則是第一時間追隨劉秀。

鄧禹當初本來就是劉秀的同窗,兩人之前曾經一起在長安讀過太學,感情特彆好。

而到了打天下的階段,鄧禹更是成了劉秀的左膀右臂。

後來在劉秀統一天下的時候,鄧禹獨自率兵,攻取山西以及關中北部,為東漢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所以,後來東漢統一天下之後,鄧禹直接被封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鄧家也成了東漢最頂級的一個大家族,成了很多南陽派官員家族的領袖。

而鄧禹家族,後來也就逐漸成了鄧家內部的真正核心。

最關鍵的是,鄧禹本人比劉秀還小。

所以東漢統一天下的時候,鄧禹也才剛剛35歲而已。

此後的幾十年裡,鄧禹就有了足夠多的時間,教導鄧家的後輩子孫。

在東漢開國之初,高層的大家族,其實同時存在好幾個。

但是後來,好幾個頂級家族,都因為忽視了小輩的教育,導致下一代性格極為跋扈。

因為這種跋扈的性格,後來很多頂級大家族,都栽了大跟頭。

反倒是鄧家,因為鄧禹活得時間比較長,導致鄧家的家風特彆好。

這也為後來鄧家長盛不衰,奠定了一個基礎。

也就是劉秀去世一年之後,鄧禹也去世了。

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在整個明章之治時代。

鄧家第二代的幾個兄弟姐妹,也就是鄧禹的孩子們,做事一直比較謹慎。

鄧家的二代子孫當中,幾乎沒有出現任何一個跋扈的二世祖,反倒是出了好幾個能征善戰的將軍。

鄧禹去世23年之後,這一年,鄧家出生了一個女孩鄧綏。

從親戚關係上來說,鄧綏其實是鄧禹的親孫女。

這種爺爺死了二十年之後,孫女才出生的情況。

確實不太常見,但雙方的關係確實也沒啥值得質疑的地方。

主要是當年鄧禹孩子比較多,所以生第六個兒子鄧訓的時候就比較晚。

然後鄧訓孩子也比較多,最終導致鄧綏出生的時候就很晚了。

鄧綏出生的時候,已經是漢章帝在位中期了。

當年東漢整個國家,國泰民安。

北方的匈奴,已經被徹底肢解,西域那邊,也被班超擺平了一大半。

而當時的鄧家,在幾個鄧家二代子女的打理下,也是風生水起,沒有任何衰敗的趨勢。

而鄧綏長大之後,雖然是一個女子,但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而且最關鍵的是,鄧家的這些長輩,特彆開明!

在當時那個時代,幾乎所有人都覺得。

男人應該去學四書五經,去努力通過察舉製,入朝為官,這才是正道。

而對於女子來說,大家都覺得女子就應該學學女紅,學學怎麼照顧好孩子和家庭,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當時幾乎所有貴族,在培養女孩的時候,往往教的都是各種琴棋書畫,以及針織女紅之類的東西。

幾乎沒有哪個女孩,在家裡上學的時候,會去學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

但是鄧綏卻屬於一個異類,鄧綏六歲的時候,就可以通讀史書。

而且,鄧綏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純粹的興趣愛好!

一個女孩,把學曆史當成愛好,這事其實挺罕見的。

而當時的鄧家內部,對於鄧綏的這種情況,也存在很大的意見分歧。

鄧綏母親就覺得女孩就應該老老實實學女紅,等到長大之後,再找一戶門當戶對的人嫁了。

但是與之相反的是,鄧綏她爹鄧訓,卻非常支持女兒讀書。

鄧訓是鄧禹的第六個兒子,屬於那種文武雙全,而且還很有政治頭腦的頂級牛人。

所以鄧訓反倒覺得,女孩多讀點書,也挺好的,至少不是啥壞事。

於是,從鄧綏懂事開始,她就在接受兩種教育。

一種是在白天,天天學女紅,學紡織做衣服。

另一種則是在晚上,在完成了白天的基礎課程之後,天天讀四書五經,學習曆史。

客觀來說,這種教育,對後來鄧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讓陰皇後這個後宮之主情何以堪,於是陰皇後心裡常有怨恨之情。”

“但不善後宮爭鬥的她,隻得把願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鬼神身上。”

“不過這番詛咒沒讓鄧綏暴斃,反而是和帝病倒了。”

“於是陰皇後高興地對手下說,我得意,不令鄧氏複有遺類!”

“鄧綏聽聞和帝病重,以及陰皇後小人得誌的發言後,願一死表明對和帝的心意。”

“和帝痊愈後,得知了兩女截然不同的行為,於是更加傾向鄧綏。”

“永元十四年,和帝下令徹查陰皇後巫蠱一案,以祠祭祝詛,大逆無道廢黜了其皇後之位。”

“陰氏的宗族親屬及其內外兄弟都被免官後遣送還鄉,改立鄧綏為皇後。”

“和帝雷霆手段鏟除了一大家族,鄧綏則兵不血刃登上皇後寶座。”

“可鄧綏還沒與和帝快活多少年,這位英明的君王就積勞成疾,撒手人寰,留下不滿三十歲的鄧綏和剛滿百歲的幼子劉隆。”

“偌大的帝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鄧綏的支持下,劉隆成為東漢第五位皇帝。”

“鄧綏被尊為皇太後,臨朝聽政。”

“不過劉勝沒有在鄧綏的殷切期望下茁壯成長,反而不滿周歲便夭折。”

“他既是中國曆史上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也是壽命最短的皇帝。”

“在和哥哥車騎將軍鄧騭商量後,鄧太後立了清河孝王劉慶之子劉祜為帝,是為安帝。”

“當時,漢和帝長子劉勝尚在,不過劉慶和宦官鄭眾在助和帝剪除權臣中立下大功。”

““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勢,鄧太後還是選擇通過立劉祜來拉攏二人。”

“鄧太後結合和帝奪權的辛酸經曆,努力將外戚同宦官、宗室綁在一起,以達成和平局麵,然而樂觀的她還是小覷了覬覦者的野心。”

武則天:拯救了危於累卵的劉氏天下,但鄧綏的評價好壞參半。

就這樣,在鄧綏十五歲那年。

鄧家為她疏通好了門路,把她送進了皇宮,做了良家子。

她們未來有機會成為妃子甚至是皇後,但是暫時又沒嫁給皇帝。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鄧綏認識了一個關鍵的人物。

此後的很多年裡,這個人將會陪著她,走過數十年的風風雨雨。

這個人,不是鄧綏的老公漢和帝,而是一代才女班昭!

在班家內部,班昭年齡其實比較小,大概要比她的兩個哥哥小十七八歲的樣子。

而且,班昭她父親班彪,去世的也比較早,在班昭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所以班昭小時候,其實是被自己兩個哥哥帶大的。

如此一來,班昭小的時候,自然就深受自己大哥班固的影響。

在班昭小的時候,班固整天都在老家,琢磨怎麼寫漢書。

所以年幼的班昭,當時也讀了不少史書,特彆有見識。

再後來,大概在班昭十四歲的時候,班家出了一件大事。

當時有人舉報班固,說班固私修國史,然後班固就被抓起來了。

後來,班家老二班超的營救下,班固雖然被放了出來,並且被漢明帝授予官職。

但是這件事本身,對班家的影響依然很大。

所以,大概也就是在這一年,十四歲的班昭,嫁給了同郡老鄉曹世叔。

不過再後來,班昭的運氣不太好。

她的這個丈夫,沒過幾年之後就去世了。

此後的很多年裡,班昭一直恪守禮儀。

她沒有選擇改嫁,反倒安心留在了曹家,開始做學問。

就這樣,大概到了班昭44歲的時候,她大哥班固去世了。

班固的死因比較特殊,屬於被冤死在監獄裡。

而且他死的時候,《漢書》還有一部分內容沒寫完。

所以,在這之後,漢和帝就下令,讓班家的人過來,幫忙繼續寫。

當時在班家這邊,班超還活著,但是這時候班超在西域那邊,根本脫不開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