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班固的兒子,史書也沒什麼記載,估計也沒有能力完成這個工作。
所以最後,這個工作,就落到了班昭這個女子的頭上。
就這樣,漢和帝下令,讓班昭入宮,替她哥續寫《漢書》。
同時,漢和帝還下令,讓班昭以女夫子的身份,替他給後宮妃子們上課。
班昭的這段故事,雖然看似和鄧綏關係不大,但是卻實實在在影響到了鄧綏的一生。
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了接下來漢朝曆史的發展。
班昭入宮,表麵上來看,是為了寫《漢書》,這確實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但除此之外,漢和帝更深層次的用意,是讓她幫忙教育自己的後宮嬪妃。
因為在東漢的體製下,外戚這股勢力,幾乎是不可缺少的。
但問題是,當外戚掌權之後,掌權的皇後或者太後,能力高低,將會直接決定國家的發展!
在這個問題上,當年東漢在竇家就摔過大跟頭。
當年那位竇太後,就是因為能力有限,隻知道為竇家撈好處,不知道為國家考慮,結果搞出了一大堆麻煩。
最後逼得當時年僅十四歲的漢和帝,通過發動政變,才解決了竇家。
這事對於漢和帝來說,印象特彆深刻。
所以漢和帝掌權之後,就一直想要找人,來培養自己的後宮嬪妃,包括皇後。
漢和帝很希望未來這些嬪妃當中,能出現一位女政治家。
一旦自己死的早,這個人可以幫自己處理國家政務。
如此一來,漢和帝就需要一個非常有見識的女夫子,入宮上課。
然後,班昭就入宮了。
而班昭入宮之後,大概又過了兩年,鄧綏入宮了。
而且,不光班昭是這樣,當時漢和帝後宮裡其他的女人,包括皇後,基本上也都是差不多的歲數。
對於班昭來說,這些小女孩,其實和自己的女兒沒什麼區彆。
所以,班昭入宮之後,除了寫《漢書》之外,也一直在努力上課。
班昭是真心想對這些後宮女子好,想要教給她們更多的知識。
但問題是,當時在這個後宮小課堂裡,幾乎所有的後宮嬪妃,都對上課沒啥興趣。
班昭講的都是曆史、四書五經,以及各種治國策略之類的東西!
這些東西,絕大多數的女子,尤其是十七八歲的女子,基本上不感興趣才是正常的。
直到鄧綏入宮,班昭才第一次遇到了一個好學生。
和其他後宮嬪妃不一樣,鄧綏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曆史和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
所以,當班昭開始給她上課之後,兩人很快就有了忘年交的感覺。
從這時候開始,班昭就和鄧綏亦師亦友,成了最親密的朋友。
而且,在班昭眼裡,大概也把鄧綏直接當成了自己的女兒對待。
此後的幾年裡,班昭開始全力為鄧綏說好話。
這直接導致,鄧綏很快在宮裡脫穎而出,得到了漢和帝的青睞。
就這樣,接下來的幾年裡,鄧綏開始起飛了。
雖然隻有十幾歲,但是鄧綏的頭腦,卻已經超過了其他所有嬪妃,包括當時的皇後陰氏。
其他女子,最多還停留在宮鬥這個水平。
可是鄧綏,卻已經開始悄悄超過了這個層次,直接進入了政治鬥爭的階段了。
比如說,皇宮裡開宴會,其他後宮妃子,都把自己打扮的特彆漂亮,希望贏得漢和帝的青睞。
唯有鄧綏,每次都換上素衣,表示自己生活簡樸。
而且,每次她的服裝顏色,和皇後陰氏撞衫了之後,她還會第一時間換衣服。
再比如說,鄧綏每次在皇後身邊的時候,都會低眉順耳,表示絕對的臣服,從來不敢有任何逾越。
但同時,在學習方麵,鄧綏卻一直很努力。
“不滿於一個女人騎在自己頭上的士大夫嘴上喊著歸政於帝,實際是眼紅鄧太後等人能夠擺布年幼的安帝。”
“更讓鄧太後心力憔悴的是宮廷之外的天災人禍,羌人作亂,西域背叛,十年水旱之災。”
“為了抗震救災,鄧太後親自減少用度開支,來贍養黎民大眾。”
“同時,鄧太後對自己的家族和皇族的子弟都極其嚴格,為的就是不讓這些貴戚食祿子弟走上歧路。”
“十六年的臨朝稱製,鄧太後辛苦地維持著東漢表麵的繁榮。”
“鄧太後之功在於她幫助東漢抗住了十年的旱災水患,而她飽受爭議的地方則是平庸的執政手段。”
“其一,與朝中大臣離心離德。”
“鄧太後不信任三公九卿而延續和帝親信宦官的政策,讓宦官們成為東漢難以去除的毒瘤。”
“其二,對外政策上的失敗。”
“鄧太後的退讓使得西域重新被北匈奴奪取,並再次威脅邊境。”
“而鄧騭因為鎮壓羌人起義失敗,導致後者為禍十一年。”
“其三,開賣官鬻爵之先例。”
“其四,權欲熏心,把持朝政一生而不願意歸政於安帝,這是鄧太後最被詬病的一點。”
“皇帝過早夭折使得東漢政權極度不穩定,鄧太後是東漢由盛轉衰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她在極力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呂後,但難以避免被權力腐蝕。”
“她努力支持東漢向前,卻因為沒有執政經驗而走了不少歪路。”
“自知難逃一死的鄧太後臨終前掛念的還是這個新興不久的王朝,她的一片冰心天地可鑒。”
李隆基:以退為進,東漢最能忍的完美皇後鄧綏。
當時的漢和帝,最看重的,從來都不是後宮妃子的美貌。
他最看重的,一直都是才華。
他希望有一個賢內助,能夠在自己未來去世之後,幫忙輔佐下一代皇帝。
所以漢和帝沒事的時候,經常會和這些後宮女子聊朝政,聽取他們的看法。
但結果,包括皇後在內,幾乎所有女子,對朝政的見解都極為淺薄。
這也沒辦法,畢竟當時這些後宮女子,年齡都比較小。
就連皇後陰氏本人,這時候也才二十出頭,根本沒有什麼政治意識。
唯有鄧綏,因為她從小就學曆史,研究四書五經。
對於朝政的理解,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士族大臣。
再加上她的身後,又有班昭這位女夫子出謀劃策。
鄧綏本人,當時對於政治或許未必有那麼高的見解。
但是班昭就不一樣了,此時已經年僅五十的班昭,對朝政的理解已經極為深刻!
所以,每次其他妃子談論朝政,都很難得到漢和帝的賞識。
唯有鄧綏,能說的頭頭是道,讓漢和帝非常滿意。
時間長了之後,漢和帝就越來越寵愛鄧綏,對鄧綏越來越重視!
而這種轉變,很快就引起皇後陰氏的嫉恨。
其實從關係上來說,鄧綏和陰皇後之間,原本是實在親戚。
鄧綏的爺爺是鄧禹,而陰皇後的外祖父,則是鄧禹的某個兒子,但不是鄧綏她爹。
所以,從親戚關係上來說,陰皇後其實得管鄧綏,叫一聲遠房表姑。
這種親戚關係的存在,讓鄧綏在入宮之初,並沒有受到什麼刁難,陰皇後反倒是願意多照顧她一些。
但是等到鄧綏得寵之後,陰皇後卻開始逐漸嫉妒起來,越來越覺得鄧綏擋了自己的路。
麵對皇後的嫉妒,鄧綏此時則是表現的非常大度。
她隻是繼續好好學習,努力研究政治,從來不和陰皇後玩什麼宮鬥。
而這個結果,無疑讓漢和帝更加滿意!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其實從來都不喜歡後宮天天內鬥。
皇帝其實更喜歡後宮和睦,而且自己的皇後和妃子,能夠在工作上幫到自己。
當時的陰皇後,顯然就不符合這個標準。
反倒是鄧綏,更讓漢和帝舒心。
所以,時間長了之後,漢和帝就逐漸有了廢後的念頭。
他想廢了陰皇後,然後改立鄧綏做皇後。
從始至終,鄧綏其實都沒有玩什麼陰謀詭計。
她一直在用堂堂正正的陽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但這個辦法,卻比那些宮鬥手段更加管用。
偏偏陰皇後本人,並不是太懂這裡麵的門道。
所以時間長了之後,陰皇後雖然察覺到事情不對,但是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她隻是單純覺得,是鄧綏裝可憐玩憂鬱,勾引了漢和帝,所以漢和帝才有廢後的想法。
她其實什麼陰謀詭計都不需要玩,隻需要好好學習,努力去解決漢和帝的問題,就可以輕易戰勝一切對手了。
至於那位陰皇後,從始至終,她都不知道漢和帝真正想要什麼。
她隻是單純覺得,這個情況,就是單純的爭寵。
於是接下來,陰皇後自己走了一步臭棋。
她選擇在後宮當中,去搞巫蠱之術。
巫蠱這種東西,曆來對敵人沒啥用,隻會把自己折進去。
而到了陰皇後這裡,自然也是這樣。
所以後來,沒過多久,陰皇後玩巫蠱的事情,就被人揭發了出來。
本來漢和帝就想廢後,這一下,漢和帝更是找到了絕佳的理由。
於是漢和帝正式廢黜了陰皇後,然後在這一年冬天,漢和帝正式立鄧綏為皇後。
從始至終,鄧綏沒有玩任何陰謀詭計。
她隻是做好了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就這樣,接下來的幾年裡,鄧綏開始以皇後的身份,成為漢和帝身邊的高級參謀。
雖然此時鄧綏也很年輕,但是多年的學習,卻讓她有了非常成熟的政治眼光。
再加上此時鄧綏的身後,有班昭這位曠世才女出主意。
所以漢和帝對鄧綏,隻能是越來越滿意。
而除了幫忙分析朝政,偶爾出主意之外,鄧綏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幫漢和帝抑製外戚。
其他皇後上位之後,往往都會大肆給自己的家族,要權要錢,提高自己娘家的地位。
可是到了鄧綏這裡,反倒是截然相反。
她非但沒有主動要什麼,反倒是漢和帝主動給的時候,她直接拒絕了。
這個行為,更是在漢和帝麵前,刷足了存在感。
漢和帝和鄧綏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這事不好說。
但顯然,對於漢和帝來說,鄧綏絕對是一個很有智慧的皇後,是值得自己托付身後之事的。
就這樣,在做了三年的皇後之後,鄧綏的努力,最終得到了超額的回報。
漢和帝突然得了一場急病,突然駕崩。
此後,鄧綏就以太後的身份,擁立了漢和帝的小兒子劉隆為帝。
不過當時的劉隆,才剛剛出生一百多天,隻是一個小孩。
於是在這之後,鄧綏便以太後的身份,臨朝稱製,並且自稱是女君!
就這樣,從這一年開始,東漢進入了鄧綏的時代。
縱觀鄧綏的上位史,其實從一個普通妃子,到擁有最高權力的女君。
鄧綏並沒有主動做過什麼,她唯一做過的,其實就是努力學習而已。
但就是這個簡單的努力學習,卻恰好成就了這位東漢曆史上最重要的女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