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詩魔白居易(1 / 2)

他,號稱詩魔,16歲憑一首詩名動京城。

他,寫詩力求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

他,憂國憂民,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是情癡,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他是摯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他,就是蘇東坡的偶像,人稱長恨歌主,淚濕青衫的江州司馬白居易。

白居易作為文壇巨星,留下了眾多傳頌至今的不朽篇章。

提起白居易,可謂是婦孺皆知。

他的不少詩作也是被收錄進了教科書,成為了當代學生分析和研究的榜樣。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作為大文豪的白居易除了我們印象中的風度翩翩,還有著另外一番模樣。

白居易曾經在新婚燕爾之際,為妻子揮筆寫下了一首動人的情詩,令唐朝百姓紛紛讚賞。

然而,這首詩作放在當下,卻引起了眾多女性的反感,譴責白居易的做法分明就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

“唐大曆七年,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縣的一個小官僚家庭,家族總排行二十二。”

“次年五月,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在長安病逝,兩歲的白居易跟隨父親白季庚回家丁憂。”

“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五六歲時開始學習作詩,九歲時能夠通曉音韻。”

“建中三年,由於淮寧節度使李希烈聯合平盧節度使李納割據作亂,汝州和鄭州一帶遭到侵擾。”

“白居易全家搬離新鄭而遷往白季庚的任所徐州,次年為避戰亂又遷往越中。”

“唐貞元二年,白居易十五歲時為考取進士做準備,後帶著自己的文章到長安投靠著作郎吳人顧況。”

“善寫文章但性格浮薄的顧況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後,對其加以讚歎和禮遇。”

“唐貞元七年,白居易從越中回到宿州符離埇口的私邸,期間與好友交遊勉勵並勤奮學習以準備科考。”

“三年之後其父白季庚病死於襄州彆駕的任上,白居易草草完成父親的後事之後到符離守喪三年。”

“唐貞元十四年,白居易和外祖母、母親帶著全家遷往洛陽居住後獨自下江南。”

“次年參加宣州州府考試被宣州刺史崔衍錄取,並獲得鄉貢的資格以赴京參加進士考試。”

“唐貞元十六年,在禮部待郎高郢主持下,白居易參與科舉考試。”

“以《性習相遠近賦》《玉水記方流詩》、策問五道順利通過殿試,獲第四名,賜進士及第。”

“之後他利用守選的機會東歸洛陽、符離等地省親,並於貞元十八年參加吏部候選。”

“次年春在吏部侍郎鄭瑁瑜主持下參加書判拔萃科的考試,與元稹、崔玄亮等同登第並授與正九品上的秘書省校書郎一職。”

“唐順宗永貞元年,六十四歲的唐德宗李適駕崩而做二十五年太子的李誦繼位。”

“即位之初順宗任用柳宗元、劉禹錫等官員發起永貞革新,意圖反對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強化中央集權。”

蘇軾:白居易出生在一個中小官僚家庭,從小幾乎是吃穿不愁,生活有滋有味。

但是隨著戰爭的到來,這種安穩的現狀便被打破了。

藩鎮李正將河南地區攪得民不聊生,當地的百姓處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其中自然也包括白居易一家。

在白居易兩歲的時候,其擔任鞏縣令的祖父去世。

緊接著,白居易的祖母也因為傷心欲絕病故。

之後,白居易的父親便擔任了徐州彭城縣的縣令。

並且因為堅守徐州有功,很快就被提拔為了徐州彆駕。

為了保護家人免受徐州戰事的困擾,白居易的父親將其送到了宿州生活。

得益於此,白居易也算是過了一個較為安穩祥和的童年。

因此,白居易在其很小的時候便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三歲開始識字,五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朗誦詩文。

也許是天賦異稟,年幼的白居易在文學方麵展現出了驚人的創作力。

白居易在他年僅十六歲的時候,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野火燒不儘,春風吹又生。

可見,白居易的文學天賦之高。

隨著年齡不斷地增長,白居易也像當時的很多文人騷客一樣,有著為百姓、江山社稷作出一番貢獻的遠大理想。

因此,白居易也是義無反顧地踏入了官場。

憑借著出眾的才識,他很快便得到了皇帝的賞識。

終於在白居易三十六歲的時候,他成功晉升為了翰林學士。

成為了皇帝身旁的名人,令眾人豔羨。

這個時期無疑是白居易仕途的巔峰時期,經常出現在皇帝的身邊,深得皇帝的信任。

不久之後,白居易更是擔任了左拾遺。

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帝對於白居易的喜愛,對此白居易更是受寵若驚。

正因如此,也堅定了白居易要儘忠儘孝,為其肝腦塗地的決心。

拾遺本質上就是言官,雖然地位並不高,但是卻由皇帝直接進行選拔。

因此,在皇帝的默許下,白居易準備在職場中大施拳腳。

在這段時期,白居易用自己擅長的文字寫下了大量反映百姓生活疾苦的詩作。

表達了自己對天下百姓的關懷,對社會現實的憂心。

不僅如此,白居易更是直言不諱,將自己的想法悉數上報給了當朝皇帝。

起初,皇帝對於白居易的進諫很是感動,認為白居易這樣敢於直抒胸臆的人才實在是難得。

為此,也是采取了白居易的大部分建議。

“白居易給當時以吏部侍郎擢授尚書左丞上書支持革新,同時也提出澄清吏治、廣開言路等許多針砭時弊的建議,但同年他遷往永崇裡的華陽觀居住以遠離政治鬥爭。”

“不久因順宗下詔宣布退位而令皇太子李純即位,是為唐憲宗。”

“順宗退位標誌永貞革新運動宣告失敗,之後白居易在詩文中常對革新政黨表示同情。”

“次年唐憲宗李純改元元和,策試製舉之士,任命中書舍人張弘靖為考策官。”

“時年白居易辭去秘書省校書郎一職,元和元年正月與好友元稹相約同應製舉。”

“白居易在任縣尉期間,常去田間觀察民間疾苦,其著名敘事詩之一的《觀刈麥》便是在這期間撰寫而成。”

“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與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期間他們談起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往事。”

“白居易感觸頗深,創作《長恨歌》,不久該詩歌聞名於世。”

“從小校書郎到京畿縣官,在這期間裡白居易寫了詩歌百餘首。”

“這些詩歌往往針砭時弊,蘊含諷諫之意,能彌補政務之缺漏。”

“因此格外受到有識之士的讚賞與青睞,並時常能流傳至朝堂之上。”

“唐憲宗求賢若渴,納諫思治,在聽聞這些詩歌之後為白居易的才華而打動。”

“遂於元和二年召白居易入翰林為學士,任調充京兆府進士試官、集賢校理,為中書省集賢院屬官。”

“白居易自認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上,所以自己才破格提拔,便決心竭儘畢生才能仰報聖恩。”

“唐元和三年,白居易被封為左拾遺。”

“任職期間元稹自監察禦史被貶為江陵府士曹掾,白居易和翰林學士紛紛上書表示元稹無罪。”

“之後勸諫製止皇帝允許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進絹為魏徵子孫贖宅,製止皇帝加河東王鍔為平章事等。”

“尤其是憲宗意圖任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討使一事,白居易麵諫憲宗停止任命,言辭懇切。”

“後又請求憲宗放棄對河北用兵,諫言數千句,都是彆人不敢說的話,憲宗多數都采納了白居易的諫言。”

範仲淹:隨著意見不斷地被采納,白居易心中的野心也是逐漸被激發。

於是,白居易便更加的口無遮攔。

甚至不再顧及皇帝的麵子,很是快言快語。

久而久之,皇帝便對白居易的做法有些厭惡。

為了阻止白居易不停進諫,當朝皇帝免去了白居易的拾遺職位。

然而,白居易在被免職之後,依然固執己見。

堅持闡述自己的意見,白居易的此番做法也是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滿。

恰逢這時,當朝宰相武元衡在上早朝的路上被刺殺。

對於這件事情,很多人都是不敢言語,唯獨白居易。

在朝廷之上,公然責備辦案人員辦事不力。

表示應該對其進行責罰,然而事情哪有白居易想得那麼簡單。

有人在天子腳下犯案,如果皇帝想查,豈有查不清楚的道理。

聽聞白居易的莽撞發言,朝廷的其他官員便瞬間將矛頭指向了白居易。

認為以白居易目前的身份地位,根本沒有資格對這件事情發表任何言論。

不僅如此,更有人將白居易母親去世的事情拎了出來,彈劾白居易不孝。

於是,在有心人的誹謗之下,白居易最終被貶為了江州司馬,這對性格要強的白居易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自此之後,白居易也是收起了自己的豪情壯誌。

開始獨善其身,寄情於山水,專注於自己的生活。

這段時期,陪伴在白居易身邊的也就是他的摯友元稹。

兩人可謂是難兄難弟,仕途都極其的不順利。

這時的元稹也被貶為了通州司馬,雖然兩人都互相為對方打抱不平,但卻也於事無補。

漸漸地,抑鬱不得誌的白居易和元稹也就不再糾結此事,反倒是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吟詩作樂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