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九年,天降瑞雪,朝廷終於征召劉禹錫等人還朝。”
“但是劉禹錫顯然高興的太早了,此時的朝堂已沒有他們的位置,他們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蘇軾: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看看柳宗元和劉禹錫,就活得通透了。
人這一生,朋友多了路好走。
為了走得更順一些,我們苦苦尋找朋友。
到了一定的年紀,忽然發現,很多人活成了獨來獨往的樣子。
一些看起來像朋友的人,指不定就在背後戳你,比陌生人更狠。
想要朋友,卻找不到朋友,這樣的狀態,著實讓人很迷茫。
唐朝貞元九年,柳宗元和劉禹錫,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
兩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因為讀書而結交,然後變成了禦史台的同僚。
接著,韓愈也加入了他們,有著同事、同學的多重關係。
可是韓愈沒有他們幸運,在京城上班沒多久,就被貶了。
韓愈認為,自己倒黴,和柳宗元、劉禹錫有關,可能是他們背後搗鬼。
於是,韓愈在文章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同官儘才俊,偏善柳與劉。
永貞革新開始,柳宗元和劉禹錫,都站在權臣王叔文這一邊,準備大乾一場。
革新還沒有出成績,支持革新的唐順宗就一病不起。
一些反對革新的大臣,順勢而起,柳宗元、劉禹錫被貶出京城。
不難發現,要把同事變成朋友,這是很難的。
畢竟,大家一起共事,根本目標是一起獲利。
當利益不均的時候,勾心鬥角的情況就來了。
能撇開利益,繼續做朋友的人,少之又少。
柳宗元、劉禹錫在官場上,認識不少人,但是太多的同事攀高踩低。
人一旦不得勢了,欺負你的人就多了。
劉禹錫被貶之後,到哪裡都不被待見。
地方官員一次次讓他搬家,住進了狹小的鬥室裡。
因而,才有了《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換一種角度看,人不再能力多大,有好的位置,人家也會青睞你。
人不在乎朋友多少,有了貴人,就能風生水起了。
可惜,很多情感,都是理想化。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發出了感慨。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很多人認為,柳宗元的詩,是天下最孤獨的詩。
其意境,不就代表當年的他自己?
帶著一家老小,往永州出發,到了永州,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人安排。
加上母親過世,他更加感受到孤獨,人生無依無靠。
再好的朋友,也會漸漸走散,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你想辦法和朋友重逢,事實上,是一次重新分開的曆程。
唐朝元和九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兩個人相約出門走一走,一時高興。
劉禹錫就寫了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言外之意,就是說現在朝廷裡的人,不都是因為劉某讓出了位置,才有機會提拔麼。
當朝廷裡的官員解讀了劉禹錫的句子之後,心生怨恨,把劉禹錫和柳宗元再次貶出京城。
這次,劉禹錫被派往貴州的播州,柳宗元被派往廣西柳州。
相對來說,播州更加偏遠,並且生存環境惡劣。
好朋友,在關鍵時候,願意自己多吃虧,保全對方。
這份人情,讓朝廷感動,於是改劉禹錫到廣東的連州。
再次被貶,也都是去南方,因此他們結伴而行。
走到衡陽這個位置,還是要分彆,一個去南方,一個去東南。
他們還相約,在晚年時,一起隱居,一起嬉鬨。
事實和願望,背道而馳。
當天下大赦,劉柳都可以重新回京城時,柳宗元病故了。
那一年,劉禹錫扶著母親的靈柩,又聞言柳宗元病故。
除了悲痛,還是悲痛。
原來,太多的分彆,其實是一彆永彆。
就是你萬般不舍,也毫無辦法。
好朋友走散,這是注定的結局。
一是各自有家庭,各自要回家。
二是不能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謀業,總得各奔前程。
三是生離死彆,無可奈何。
四是利益之下,人性難以琢磨。
“翌年三月,桃花盛開,一幫好友相攜前往長安城南崇業坊玄都觀賞花。”
“劉禹錫觸景生情,賦詩一首,這首詩導致劉禹錫等人再次遭難。”
“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不管劉禹錫是否有意譏諷執政,意思現在朝中新貴皆非十年前舊人。”
“但是執政武元衡聽了很不爽,遂將劉禹錫等人再次貶謫。”
“柳宗元被貶柳州刺史,劉禹錫被貶播州刺史。”
“劉禹錫上有八十老母,被貶無人贍養,隻能帶著一起走,而老母根本經不起一路顛簸。”
“劉禹錫悔恨交加,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柳宗元給朝廷上書。”
“希望能跟劉禹錫換一下,他去播州,讓劉禹錫去柳州。”
“此時朝中大佬裴度伸出援手,劉禹錫雖然有錯,但是上有高堂,情有可憫。”
“唐憲宗說,既然他知道上有八十老母,平時說話辦事就得注意點,不要管不住自己這張賤嘴,連帶老母一起受累。”
“唐憲宗思慮良久,歎息一聲,改授連州刺史。”
“元和十一年,日出薄曉,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遣刺客暗殺於上朝途中。”
“劉禹錫和武元衡曾經是很好的朋友,由於政見不合,終至分道揚鑣。”
“這回再次遭貶,武元衡出力最多。”
“現在老友不幸遇難,劉禹錫心情複雜難言。”
“唐敬宗寶曆二年,落英繽紛,劉禹錫返回洛陽。”
“途徑金陵城,隻見晉時豪族,已成廢墟,感慨不已。”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初秋,落葉飄零,劉禹錫在揚州與老友白居易不期而遇。”
“白居易心有不甘,大發牢騷,這輩子活的太憋屈。”
“除了混個詩名,彆的啥都沒撈著。”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經曆點挫折在所難免,可是經曆的也太多了。”
“劉禹錫安慰他,也比你好不到哪兒去,咱倆一對難兄難弟。”
“唐文宗大和元年,劉禹錫回到洛陽,此時他已經垂垂老矣,不複往日意氣風發。”
“翌年三月,花開時節,劉禹錫再遊玄都觀,舊友凋零殆儘,隻剩孑然一身。”
“唐武宗會昌二年,秋風蕭瑟,涼氣逼人,落葉紛紛,劉禹錫撒手人寰。”
“白居易哭之甚慟,作詩悼念。”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同病退閒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當時元稹白居易二人以詩名並稱於世,劉禹錫還差點。”
“白居易在悼詩中將劉禹錫拉進二人組,合成三人隊。”
“既是對老友最好的交代,也是對老友最高的評價。”
“畢竟文章千古事,如果能將詩名流傳後世,便會千年不朽。”
“生前得失榮辱,也就無介於懷了。”
辛棄疾:一直被貶官的唐朝詩人劉禹錫,既頭鐵又嘴欠。
文人墨客,由於學而優則仕的緣故,大多都會入朝為官。
劉禹錫在貞元九年進士及第,先從小官做起。
然後曆任地方,最後回到中央為官,任監察禦史。
當時的唐王朝雖然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但仍舊沒有從安史之亂的創傷中恢複過來,地方藩鎮割據,中央朝局混亂。
劉禹錫作為一個有抱負之人,加入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改革集團。
但遺憾的是,改革失敗,王叔文改革集團遭到貶謫。
劉禹錫也不例外,被貶到邊遠地區做司馬。
元和九年,劉禹錫被召回京城,結束了貶謫的生活。
按說吃一塹長一智,劉禹錫應該低調沉穩一些。
但劉禹錫不,轉眼就寫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劉禹錫是個詩人,寫點詩倒是沒什麼。
但關鍵是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這句詩諷刺的意味太明顯了。
現在滿朝公卿都是我離開後上任的,就是一群弟弟!
這都寫詩打臉了,當權者能忍?直接又把劉禹錫貶到了邊遠地區。
這次劉禹錫被貶十四年,一直在地方轉悠,劉禹錫再次被調回中央。
但不得不說劉禹錫真的是頭鐵,回來後沒多久,又跑到玄都觀,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淨儘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雖然之前貶劉禹錫的當權者已經去世,但現在的當權者也不喜歡劉禹錫這樣的刺頭。
本想著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活能抹平劉禹錫的棱角,但沒想到劉禹錫還是這麼硬!
既然如此,接著下去磨煉,於是劉禹錫再次被貶地方。
劉禹錫這一生要麼是被貶官,要麼是在被貶官的路上,這點跟蘇軾有點像。
但蘇軾有個能撈他的好弟弟,劉禹錫卻沒有。
而且最關鍵的是蘇軾偶爾還能服服軟,劉禹錫卻像個茅坑裡的石頭。
不僅不服軟,還動不動就寫詩諷刺。
頭鐵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卒於洛陽,結束了他一生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