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詩魂李商隱(2 / 2)

“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隨之被排擠,牛黨迅速掌握朝中大權。”

歐陽修:李商隱所遇見的人,都會漸行漸遠。

成年人的世界,純粹的關係本來就很少。

李商隱,晚唐時人,十歲左右,父親過世。

他和母親、弟弟妹妹一起回到河南老家,生活一度貧困。

為了支撐生活,他很長時間,在幫人抄書。

家裡人也鼓勵他讀書,堂叔還親自為他授課。

成年之後,他去了長安,被當時的大臣令狐楚欣賞,並收為弟子,多番舉薦。

懷著感恩的心,他寫下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也順理成章和李商隱成了朋友。

科考時,令狐綯和主考官高鍇小聚,連續三次提醒。

果然,李商隱就中了進士。

在令狐楚過世後,李商隱被涇原節度使王茂元邀約,做了幕僚。

同時,王茂元把女兒王晏媄許配給李商隱。

因為人際關係打開了局麵,李商隱的人生,慢慢上坡有了起色。

但是綜合分析一番,會發現關係並沒有那麼簡單。

關係的背後,是利益和感情的權衡。

關係好不好,逃不過兩點。

你當下有沒有用;你的未來是否有潛力。

朋友,是一起謀取利益的人,大家都想攜手一番,都能順勢而為。

師徒,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建立一個以師傅為頭的圈子。

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甚至是家族的聯姻。

或許除了父母之外,還真的沒有誰,會無私愛你不求回報。

再好的關係,也是一路遇見一路再見。

一條船上,有很多人,一路上說說笑笑,到了船靠岸,就各自回家了。

靠岸的是人,也是利益的獲取,人情的得失等等。

李商隱結婚之後,陷入了當時有名的牛李黨之爭。

嶽父王茂元和李德裕走得很近,而令狐楚一家人和牛僧孺是一個圈子裡的人。

當令狐楚一家人看到李商隱變成了對手,立馬就調整了態度。

開成三年,在朝廷舉行的授官考試中,直接導致李商隱在複審中除名,正式做官也推遲一年。

接下來,他的母親、嶽父先後亡故,能夠幫他忙的人,越來越少。

仕途不順,家庭不順,讓李商隱心裡憔悴。

搖擺在牛李黨之間,讓李商隱做什麼都不順。

窮困潦倒的時候,他寫信給故友令狐綯,卻被無情地拒絕了。

生活逼著李商隱一次次低頭,在大中五年,跟隨西川節度使外出做幕僚。

孤獨之中,他思念這妻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事實上,在家留守的妻子,已經病故多日。

初看是風光旖旎,再看是人情世故,三看隻能落得一聲歎息。

原來,所有淒美的詩文背後,都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

是關係在淡化、消失,也不管你是否甘心情願。

遲早有一天,朋友、師徒、父子、夫妻、母女都會漸行漸遠。

不在利益之下,反目成仇,已經足夠好了。

衝著利益而來的,利儘而散。

不同的利益圈,你不可能都占有。

待著這個圈裡,就意味著舍去或者得罪了那個圈子。

同一個圈裡的人,得到利益之後,也會分道揚鑣,各自謀下一條出路。

衝著名氣而來的,名敗而散。

名氣的光環有多大,壓力就有多大。

並且,風水輪流轉,你不可能一直有某種光環。

衝著真愛而來的,身死而散。

少年夫妻老來伴,難得。

但是難以同年同月同日過世,先走的人,留下兩倍的孤苦,給後走的人。

衝著血脈而來的,隨時而散。

父母愛你,但是餘生的路,你還得自己走。

父母給你的,終究是一座孤墳。

“唐大中元年,李商隱被新任桂管都防禦經略使兼桂州刺史鄭亞辟為幕僚,其於五月初到達桂州。”

“鄭亞曾擔任李黨人士李德裕的幕府,因此李商隱跟隨鄭亞前往桂州的行動表現了自己的政治抉擇。”

“而這一行為顯然觸怒了當權的牛黨,此後李商隱的仕途也因牛李黨爭變得坎坷。”

“李商隱在桂州擔任幕僚期間,桂州下屬的昭州發生動亂。”

“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州刺史棄官而逃,州政一時無人管理,混亂不堪。”

“李商隱奉鄭亞之命,前往昭州暫任昭州郡守。”

“到達昭州後,李商隱立即了解當地的民情風俗和生產情況,聽取當地百姓的控訴,認真辦理政務。”

“但不久,鄭亞被貶為循州刺史,李商隱也隨之失去工作,隻得離開昭州,向北行進。”

“李商隱回到京城後,正好趕上大中二年的吏部調選。”

“李商隱通過考試,擔任京兆府轄下的周至縣縣尉。”

“其後,京兆尹得知了李商隱的文名,便將李商隱調回京師,擔任法曹參軍。”

“次年,李商隱受到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止的邀請,前往徐州擔任幕僚。”

“由於盧弘止在徐州恩威並施,政治清明,徐州較為安定。”

“李商隱在徐州生活得較為愉快,並希望借助此次經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但不久之後,盧弘止病逝,李商隱隻得卸任歸家。”

“而李商隱歸家後不久,妻子王氏便於大中五年因病逝世。”

“此時,被任命為劍南東川節度使的柳仲郢聘請李商隱擔任幕僚。”

“李商隱將子女寄養在長安的親戚家中,獨自前往梓州擔任節度判官。”

“在梓州擔任幕僚期間,李商隱一度崇信佛教,以求得心境的寧靜。”

“他與當地的高僧知玄、僧徹等交往,又在慧義寺開辟石室,抄寫經書。”

“大中九年,柳仲郢調任吏部侍郎,李商隱跟隨柳仲郢返回長安。”

“其後,柳仲郢又兼任了諸道鹽鐵轉運使,任命李商隱為鹽鐵推官,委派李商隱前往淮南一帶稽查鹽院的事務。”

“李商隱擔任鹽鐵推官幾年之後,因身體抱恙辭去職務後返回故鄉。”

“大中十二年,李商隱因病逝世。”

王安石:李商隱,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人的命運是掌握自己手裡的,隻要足夠努力,就能逆天改命。

可是這樣的道理,到了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人生裡,似乎不太管用。

命運的好壞,到底是有定數的,半點不由人。

李商隱在父親的教導下,他努力讀書。

可惜好景不長,十歲的時候,父親過世了。

他和母親隻能回到老家河南,生活也非常貧困。

作為家裡的長子,他始終沒有放棄讀書。

家裡還指望他能一舉成名,改善家庭生活。

讀書多年後,他到京城繼續求學,被京兆尹令狐楚賞識,還安排他和兒子令狐綯一起讀書。

令狐楚親自授課,教會他如何考試,寫奏章等。

為了改善生活,還安排他做秘書,拿到一定的酬勞。

文宗開成二年,二十六歲的李商隱考取了進士。

就在李商隱前腳踏入官場,準備抬起後腳的時候,令狐楚過世了。

提拔的路走不通,接下來的考試也是屢戰屢敗。

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捷徑,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走得通的。

科考的路,似乎是堵住了,李商隱就改變方向。

到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府邸,做了幕僚。

王茂元對李商隱厚愛有加,還把女兒王氏許配給他。

婚後,李商隱和王氏,感情極好。

李商隱因為婚姻,有了巨大的改變。

當時,朝廷存在牛李黨之爭,兩者水火不容。

王茂元是李黨的重要成員,令狐楚是牛黨的頭目之一。

也就是說,李商隱結婚,就是從牛黨的圈子,跳進了李黨的圈子。

李商隱的改變,徹底得罪了令狐綯。

與此同時,李商隱也沒有得到李黨的重視。

李黨看到李商隱在圈子之間搖擺,評價此人不堪。

婚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身份,生活圈子,夫妻也會互相影響。

雙方父母的原生家庭,也會緊密聯係在一起。

一旦有某一個因素不對勁,就會困住命運。

開成四年,李商隱通過了授官考試,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不久被調任弘農縣尉。

按照常理,他從一個小官,慢慢往上走,也會有一番作為。

但是他的命運,就不按常理出牌。

在縣尉的崗位上,他因為公道正派,反而被上司責罰,迫使他辭去了官職。

接下來,又遭遇了母親病故,回家守孝。

再次進入職場,他隻能做幕僚,跟隨上司去桂林、徐州等地。

屋漏偏逢連夜雨,外出期間,妻子在老家過世。

沒有了愛情的力量,也沒有了職業的奔頭,還弄丟了所有的貴人,他心灰意冷。

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回頭一看,自己從未改變天命,那就隻能學會認命了。

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也沒有什麼成績,還是窮人命。

那還有什麼奔頭呢?也許你要大器晚成,但也是迷茫了。

六七十歲才命運亨通,確實有這樣的人,但屈指可數。

你就是拚儘全力,還不一定能夠實現。

如果一個人盯著命運的結局,那麼他一定是痛苦的,總是不如意。

但是聰明的人,會接納命運的安排,把幸福的根本放在享受改變命運的過程。

人這一生,本是一個借假修真的過程。

官位、愛情、書本、朋友、金錢等,都是假的,是用來修行的東西。

因而,不管命運多坎坷,一定要終身讀書、夫妻同心、積極工作、善待世界。

在破破爛爛的命運裡,做一個修修補補的人,也是一種幸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