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範文正公範仲淹(1 / 2)

範仲淹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忠君愛國,清正廉潔,善於地方治理。

可以說其人品、官德、口碑、政聲都是一流的。

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名言,彰顯了價值理性,千古流芳。

範仲淹之所以能寫出《嶽陽樓記》這樣的千古名篇,是與他刻苦學習分不開的。

他在讀書期間,曾說了一句話,竟然在後來夢想成真。

後來他步入仕途,卻因一句話丟了烏紗帽,真令人為之歎息。

可以說,這兩句話是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兩句話。

“範仲淹先祖為唐朝宰相範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

“唐懿宗時,範仲淹高祖範隋在南方任官,因中原戰亂不能歸鄉,故定居蘇州吳縣。”

“五代十國時期,範仲淹曾祖祖父及父親先後在南方吳越國任官。”

“宋太宗端拱二年,範仲淹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其母為範墉之妻謝氏。”

“範墉為官清廉,家無積蓄,驟然離世後家中貧困無依。”

“謝氏為生計考慮,改嫁在吳縣任職的朱文翰,範仲淹因而改從其姓。”

“朱文瀚曾曆經多次調任,幼時的範仲淹亦隨繼父多次展轉。”

“範仲淹因規勸二位異父兄長不要鋪張浪費時遭對方以家世羞辱,意識到自己的家世往事,因而傷感不已。”

“辭彆母親遠遊南京應天府求學,師從當世大儒戚同文。”

“在應天府求學期間,範仲淹晝夜不息地苦讀。”

“他生活簡樸,僅以鹹菜與小米粥為食。”

“有時候學習到深夜感到困倦,就用涼水洗臉使自己清醒。”

“範仲淹立誌高遠,在寒窗苦讀時就常常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自語激勵自己。”

“範仲淹以朱說之名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乙科第九十七名。”

“被任命為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當地的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在仕官後,範仲淹立即將母親接來奉養。”

“範仲淹任廣德軍司理參軍後,迅速發揮了政治才能。”

“他處理案件時廉潔公平、剛正不阿,為了避免冤假錯案甚至不惜頂撞上級。”

“範仲淹因表現出眾而升職為集慶軍節度推官,依舊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從八品。”

“範仲淹在集慶軍出仕期間清正廉潔,對於大小案件必定秉公用心辦理。”

“宋真宗天禧五年,範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兩淮地區的官鹽貯運及轉銷。”

“西溪為宋代重要的海鹽產地,瀕臨黃海,海潮災害嚴重。”

“範仲淹上任伊始便上書泰州知州張綸,痛陳修築海堤的利害,建議沿海築堤,重修捍海堰。”

“宋仁宗天聖二年,範仲淹征集兵夫四萬餘人興築海堰。”

“天聖四年範仲淹母親謝氏病逝,範仲淹辭官守喪,又將海堤工程托付給張綸主持。”

“海堤最終由張綸主持完成,當地人感激範仲淹主持修堤之功,將其稱為範公堤。”

“天聖五年,為母守喪的範仲淹居住在應天府寧陵縣。”

“時任南京應天府知府的晏殊聽說了範仲淹的才名,於是邀請他負責應天書院的教育工作。”

“範仲淹主持應天書院教務期間,教學勤勉,以身作則,每當談起國家大事時,一定奮不顧身慷慨陳詞。”

“在範仲淹的感染下,從應天書院開始,士大夫中流行起了嚴以律己的風潮,範仲淹的聲譽也因而進一步提高。”

“天聖六年,範仲淹寫成《上執政書》,並將其上疏給朝廷。”

辛棄疾:宋朝名人那麼多,公認的第一名臣,非範仲淹莫屬。

古時,男子二十行冠禮,是為成人禮。

而範仲淹20歲的成人禮,卻猶為特彆。

活了20歲,有人告訴他。

你不叫朱說,你叫範仲淹,你是母親改嫁帶到我們朱家來的。

茫茫天地間,20歲的七尺男兒,身無長物。

血親宗族不認你,對你有養育之恩的朱家不再容你。

你的身邊隻剩下一個兩歲就喪夫帶著你改嫁的苦命母親。

來處無可追,歸處心茫然。

如果20歲的你麵臨的是這樣的人生巨變,你會如何?

20歲的範仲淹向我們出示了一份他的答卷。

他感念朱父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卻不願再寄生於他人。

毅然辭彆母親和朱父前往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求學,誓要為自己開辟出一番新的天地。

應天書院作為北宋書院之首,不光藏書豐碩,有名師指點學生功課。

更是不收學生學費,這對身處窘境的範仲淹來說是一個絕處逢生的好機會。

在應天書院,範仲淹晝夜苦讀,用儘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睡得很短,吃得很少。

累了就用涼水澆臉,餓了就以稀粥為食。

五年未解衣就枕,讀書之刻苦,非常人能企及。

同窗好友看範仲淹如此勤儉,便帶來了一桌魚肉美食邀請範仲淹品嘗,然而範仲淹對著美味佳肴卻沒有吃一口。

同窗氣憤的質問他,範仲淹回答已經吃慣了稀粥,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肴,再過艱苦的日子就會不適應。

這就是範仲淹,身處貧窮之境卻胸有大誌。

甘於清貧生活,刻苦求學,麵對享樂誘惑能堅守初心,不改其誌。

少年時代的範仲淹不光拒絕了享樂誘惑,更是放棄了可以窺見天子龍顏的機會。

北宋真宗皇帝巡遊到應天府,萬人空巷。

當地百姓和書院的學生們全都去街道上看皇帝巡遊,隻有範仲淹一人不為所動依舊在學院刻苦讀書。

同窗詢問範仲淹為何不去看皇帝巡遊,範仲淹回答將來再見皇帝也不晚。

這就是範仲淹,麵對再大的誘惑依然不改其誌。

在世人醉心於花花世界之時,他依舊懷著年少的初心獨行於自己選擇的獨木橋。

所幸苦心人天不負,寒窗苦讀多年,終於在26歲那年。

範仲淹科甲成功,進士及第,開啟了屬於他範文正公的仕途一生。

“《上執政書》內容有上萬字,主要在內政改革方麵,其中主張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

“時任宰相的王曾對此極為讚賞,他與晏殊一同向宋仁宗推薦範仲淹。”

“同年十二月,宋仁宗召範仲淹入京,將他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範仲淹為人直言敢諫,天聖七年宋仁宗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後祝壽。”

“範仲淹認為此舉貶低了皇帝權威,於禮法不合,上疏勸諫,但沒有得到答複。”

“天聖八年,範仲淹又上疏勸太後劉娥還政仁宗,再度石沉大海。”

“晏殊對範仲淹的行為深感震驚,批評他太過輕率。”

“但範仲淹卻不為所動,回信堅定闡明自己立場。”

“天聖八年,範仲淹自請離京到地方為官,被任命為河中府通判,次年又被調任為陳州通判。”

“即使在外地任官,範仲淹依舊時刻憂心朝廷之事,多次上疏直諫,反對朝廷大興土木,並倡導整治吏治。”

“太後劉娥駕崩,仁宗親政,召範仲淹入京,專門負責諫言之事。”

“劉娥逝世後,朝中官員大多跟隨政治風向,議論批判劉娥執掌政權時的過錯。”

“但範仲淹卻認為劉娥有養護宋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成全她的美德,宋仁宗因此下令朝臣不得再妄議劉娥過失。”

“宋仁宗在劉娥去世後想立自己的養母楊太妃為太後,讓其參與軍國大事。”

“但範仲淹勸諫說頻立太後會讓天下懷疑皇帝不能親自主政,於是宋仁宗雖然繼續保持了楊太妃的太後稱號,但除掉了她的太後冊命。”

“江淮及中原等地爆發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宋仁宗應對態度消極,範仲淹再度上疏直諫。”

“宋仁宗於是意識到了問題,派範仲淹負責賑災工作。”

“範仲淹不僅打開官倉賑濟百姓,還將災民用於充饑的野草帶回朝廷,以作為勸王公貴族戒除驕奢之風的警示。”

“宋仁宗曆來與皇後郭氏關係不睦,在一次後妃之間的爭端中,郭皇後不慎誤傷了宋仁宗。”

“時任宰相的呂夷簡因與郭皇後在政治上有過過節,所以乘機協同內侍等人一起向氣頭上的宋仁宗進言廢後。”

“消息傳出,群臣普遍對此表示反對,範仲淹也向皇帝進言。”

“但因為呂夷簡事先命令管理奏疏的單位不把範仲淹的奏疏遞交,使得範仲淹的上奏沒有成功。”

“範仲淹於是乾脆連同禦史等十餘人跪在殿外請求仁宗召見,仁宗拒絕見麵,派呂夷簡出來解釋廢後,結果被範仲淹當庭駁斥得啞口無言。”

“第二天範仲淹本準備在早朝後再次在百官麵前與呂夷簡辯爭,卻被一紙詔書當庭貶至睦州任知州,其餘參與勸諫的大臣也也或貶或罰,無一幸免。”

“宋仁宗景祐元年,外放的範仲淹被調任為蘇州知州。”

“上任之時恰逢水災,範仲淹立刻組織民眾疏通河渠、興修水利,將泛濫的太湖水引導入海,成功解決了水患。”

李清照:影響範仲淹一生的兩句話,一句升官,一句貶官。

苦儘甘來終中舉,折桂登科世無雙。

以為科舉高中的範仲淹,一定是從此升官發財走上人生巔峰,可苦難並沒有就此遠離他。

少年範仲淹由於不被範氏認可,參加科舉考試之時還是不能回歸本名,隻能以朱說一名高中科舉。

高中的範仲淹想要認祖歸宗,找回姓氏卻依舊遭到拒絕。

時值北宋官場黑暗時代,由於沒有高官提攜依靠,滿腹才華的範仲淹卻被授予安徽廣德縣城掌管獄訟的無品小官。

麵對家族的離棄和官場上的不公,範仲淹並沒有被打倒。

他反而挺起精神,努力工作,更是扛起繼父朱家的責任,將半生淒苦的母親接到自己身邊照顧。

更將自己的幼弟們全都送去書院讀書,彼時範仲淹的繼父朱文翰已去世。

範仲淹雖初入仕途卻辦案公允、剛正不阿,即使因為官微言輕和上司產生爭執時。

也能堅守初心,形成了廣德縣刑獄訴訟一派清明的景象。

範仲淹初到廣德縣,發現此地文化教育落後。

於是自掏腰包聘請名士,開院教學,提倡讀書。

使廣德縣文風漸盛,從一個進士都沒有到進士輩出。

後來範仲淹又調任江蘇東台縣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的貯運、稅收、專賣等工作。

本來又是一個品級低微的小官,隻需做好分內工作就可,可範仲淹卻心憂天下。

到任不久後,範仲淹就發現海堤年久失修。

每次大潮一來,鹽場、農田、房屋都被海水淹沒,百姓們流離失所甚至死傷無數。

於是範仲淹多次上書請求修築海堤,並毅然的接下這一利國利民的重任。

修築海堤隨時會麵臨被潮水吞噬的風險,但是範仲淹反而向險而行。

他親自勘察海岸,親自帶領民工勞作,最終海堤重修成功。

曆經雨雪冰雹、酷暑寒冬乃至多次吞人性命的海水大潮,海堤最終修築完成。

海堤邊的農民和鹽民也終於恢複了生產,曾外出避災的百姓也能得以重返家園,回歸安寧生活。

為了感謝範仲淹幫助自己恢複家園和安寧的生活,當地的老百姓都稱海堤為範公堤。

甚至有的災民將自己改姓為範、為範仲淹設立長生祠。

身為人子,範仲淹照顧母親,撫愛幼弟,身為人臣。

範仲淹雖官階低微卻不改心憂天下其誌,為百姓固守家園,開一地學風,培養人才。

這就是範仲淹,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他還開辟自己在蘇州的居所南園之地為郡學,廣泛傳播文教。”

“範仲淹再度被調回京城,先被任命為國子監通判,後來又被升為吏部員外郎。”

“在權知開封府期間,範仲淹在京城開封府大力整頓官僚機構,革除弊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