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斷案如神,使得整個京師氛圍煥然一新,治理得井井有條。”
“範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獨斷專行、把持朝政、培植黨羽、扶持自己勢力的行為,再度與之爆發衝突。”
“他寫出四篇奏章,對於呂夷簡的用人規則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並勸諫宋仁宗製定官僚任免製度,親自掌管官吏的升遷任免之事。”
“呂夷簡則堅持不認錯,反過來攻擊範仲淹越職言事,並且宣稱範仲淹有勾結朋黨的行為。”
“雙方的爭端愈發擴大,範仲淹向宋仁宗進獻《百官圖》,並對呂夷簡的言行進行批評和反駁。”
“由於言辭過於激烈,再度觸怒了宋仁宗,因而被罷黜,外放到饒州任知州。”
“發生在景祐年間的這場朝堂爭端影響頗大,儘管範仲淹並未組織朋黨。”
“但因他道德高潔,才名出眾,在朝堂之中的朋友頗多。”
“因此罷黜之命一出,眾多官員紛紛上疏求保,甚至有官員自請同範仲淹一並貶黜。”
“由於呂夷簡此時權勢甚重,為範仲淹說話的大臣接連遭貶,以至於範仲淹此次出京時竟然無人敢於送彆。”
“呂夷簡因與同為宰相的王曾的矛盾而被雙雙罷相,於是諸多朝臣再度集體上疏為範仲淹辯白,結果因此導致朝中存在朋黨的傳說喧囂塵上。”
“最後以宋仁宗下詔禁止朋黨,範仲淹繼續留外告結。”
“在饒州期間,範仲淹之妻李氏病死,本人亦一度身患重病。”
“範仲淹自仕官以來,屢次因犯顏直諫而被貶謫。”
“宋仁宗寶元元年,西北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
“並派遣使臣遞書,要求北宋對西夏地位予以承認,被宋仁宗拒絕,雙方關係徹底破裂。”
“李元昊率軍進犯北宋邊境,在三川口之戰中大敗宋軍,包圍北宋西北重鎮延州,朝野為之震驚。”
“由於邊境戰事吃緊,宋仁宗召回範仲淹,任命其為永興軍路知軍。”
“範仲淹到任後,立即對延州的軍隊進行整編改製,廢除了不利作戰的舊製度,對軍隊進行重新整編。”
“戰略上,範仲淹采取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的策略,重視對邊寨的控製和建設。”
“範仲淹派遣將軍任福攻破西夏的白豹城,斷西夏軍後路,迫使入侵的西夏軍撤兵。”
“他還采納名將種世衡的建議,在延州東北200裡處的宋夏邊境築起青澗城,並調集青壯經營田地。”
“範仲淹在經營西北期間,重視培養將領,逐漸培養出狄青等一批有才乾的將領,這些將領在日後為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
“範仲淹一向主張以守為攻,循序漸進,反對主動出擊的軍事冒險。”
陸遊:範仲淹品德高尚、人才難得,但宋仁宗因何不擢拔其為宰相。
範仲淹做了大半輩子的文弱書生,從未到過邊境,也從未參與過戰爭,卻突然被臨危受命要領兵去抵禦茹毛飲血的外族入侵。
對死亡的恐懼、對戰爭的畏懼是否會占據你的內心?
已經年逾50歲被貶在外的範仲淹,麵臨的就是這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艱難重任。
可他卻以文人之身向世人、向子孫、向北宋朝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宣布脫離宋朝,建立西夏國。
從此,北宋西北邊境戰火不斷。
宋軍雖然積極抵禦卻依舊抵不過西夏的兵強馬壯,節節敗退。
值此朝廷危難之際,範仲淹的推崇者以及他的政敵全都推薦由範仲淹領兵去抵禦西夏。
整個大宋朝對範仲淹寄予厚望者有之,小人作祟望他失敗戰死沙場者有之。
接到朝廷的政令,範仲淹沒有一絲猶豫,毅然決然的領兵前往邊境去抵禦西夏。
邊境荒涼,生活苦寒,西夏殘虐。
宋軍又節節敗退,整個宋軍都處於低迷狀態。
初到邊境的範仲淹,也吃了敗仗。
範仲淹心痛於將士們的犧牲,哀傷著戰爭的失敗,又思念著遠方的故土。
於是在蕭瑟淒涼不能和家人團圓的秋天,範仲淹寫出了著名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初次領兵就吃了敗仗的範仲淹沒有就此消沉,也沒有貪生怕死的不顧國之危難。
他反而越挫越勇,吸取教訓,對邊境軍隊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他首先穩固邊防,修築城池以及多個軍事要塞。
在邊境形成了一條堅固的防線,以遏製西夏軍的進犯。
同時招攬災民、流民以及少數民族災民回歸家園,休養生息。
並對邊境羌族采取招攬政策,與之簽訂條約,使羌族脫離西夏,為宋朝效力。
對內範仲淹積極改革軍隊,積極提拔了狄青等驍勇善戰又長於兵法的將領,狄青後來也成為北宋第一名將。
在範仲淹多重改革之下,北宋軍隊一改頹勢,軍民同心。
最終擊敗西夏,讓西夏對大宋俯首稱臣。
在範仲淹手中連吃敗仗的西夏軍隊,也不得不感歎一句範仲淹卓越的軍事才能。
這就是範仲淹,麵對家國危難。
他勇於擔當,越挫越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
以文官之身卻能領兵征戰沙場,以書生之力卻能擊退外族入侵,保家衛國。
“宋仁宗下詔出兵大舉伐夏,但範仲淹認為時機不成熟,堅持不從。”
“範仲淹奏請加強邊境守備,修築要塞,並將十二座原有要塞改建為城,得到了宋仁宗的采納。”
“李元昊進兵渭州,韓琦命令任福率軍出擊,結果中了李元昊的佯敗之計。”
“在好水川遭遇西夏軍埋伏,全軍覆沒,損兵萬餘,任福等十六員將領陣亡。”
“因好水川之戰的慘敗,宋仁宗將範仲淹降職,依舊領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之權責。”
“範仲淹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簽訂條約嚴明賞罰,使得李元昊試圖拉攏羌族為向導的計劃破滅。”
“同時範仲淹繼續延續自己的戰略思想,在慶州西北修築大順城,阻擋了西夏軍隊的入侵道路。”
“範仲淹在戍邊西北期間,賞罰分明,策略得當,令行禁止,愛護士兵。”
“懷柔邊境部族,構建了穩固的邊境防線,令西夏無機可乘。”
“因李元昊請求議和,北宋西北邊境局勢開始緩和,宋仁宗於是再度將範仲淹召回京城,任命為樞密副使。”
“範仲淹任參知政事後,宋仁宗多次召見範仲淹等人,詢問對改革的看法。”
“範仲淹於是寫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宋仁宗。”
“這十條改革方針,分彆涉及官僚製度、軍隊製度、稅賦製度、政治風氣等方麵。”
“宋仁宗經慎重考慮,除了恢複府兵製度一條外,其它均予以采納。”
“為了進一步推動變法政策,範仲淹再度上疏,推動軍事改革。”
“同時又奏請擴大宰相權力,給予自己掌管兵事和賦稅的權力,並任命輔臣負責軍事和官吏升遷事宜。”
“由於老臣章得象等人的一致反對,宋仁宗最終隻給了範仲淹司法之權。”
“由於範仲淹的新政改革觸及了北宋官僚集團的集體利益,如廢除了對親朋好友的恩蔭之權,加強了對官僚的審查等。”
“使得新政遭到了官僚集團的集體反對,範仲淹因而開始萌生退意。”
“範仲淹因病無法在環境嚴酷的邊塞履職,上表請求改任鄧州知州並解除四路安撫使之職,也得到了宋仁宗的批準。”
“隨著範仲淹的外放,曆時一年多的慶曆新政宣告失敗,其政策基本被終止。”
“範仲淹在鄧州上任,因憂心當地學風不興,故而特地籌建了百花洲與花洲書院,以圖振興文教。”
“範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撰寫了一篇散文,即《嶽陽樓記》。”
“範仲淹調任杭州知府,範仲淹的兒子和弟子們想在杭州購置田產供範仲淹安享晚年,被範仲淹拒絕。”
“範仲淹於同年十月自行出資購置田產千畝,用這些田產成立了範氏義莊,以接濟同族中的貧困者。”
“範仲淹於赴潁州上任途中,在徐州病逝,享年62歲。”
“宋仁宗早在範仲淹患病時便已關注,經常派人送藥慰問。”
“範仲淹病逝後,宋仁宗深感哀痛,派遣使者慰問範仲淹家人,親自為範仲淹墓題字,並追贈範仲淹兵部尚書,贈諡號文正。”
“因範仲淹諡號文正,受封爵位為公,又有範文正公之稱。”
文天祥:命運給了範仲淹一副爛牌,卻被他多次打出王炸。
邊境戰場上的大獲全勝,令範仲淹終於得到北宋仁宗皇帝的重用。
在皇帝認可,百官舉薦的情況下。
範仲淹被擢升為參政知事,官拜副宰相,他的政治抱負也終於有機會得以實施。
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就此拉開帷幕,範仲淹向仁宗皇帝提出十條新政。
這些新政內容益於百姓、益於北宋王朝,可是卻劍指朝中官員。
於是這些既得利益者全部反對新政,甚至汙蔑範仲淹結黨營私。
最終,能夠改變北宋王朝衰落局麵的慶曆新政。
在北宋官場既得利益者們的包圍下以失敗而告終,範仲淹也被貶謫出京。
慶曆六年,範仲淹任河南鄧州期間,收到了自己的知音好友、政治同盟滕子京的來信。
滕子京被貶謫嶽陽期間,重修嶽陽樓後,想請好友範仲淹寫一篇賦刻於嶽陽樓,並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
範仲淹雖未親臨嶽陽樓,卻根據《洞庭晚秋圖》寫出了千古名篇《嶽陽樓記》。
其中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為國為民的先驅人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其實這段話,便是對範仲淹一生最好的詮釋。
身處苦難之中,他沒有失意消沉,宏圖大誌得以施展之時,他沒有得意炫耀。
身居廟堂得朝廷重用之時,他沒有忘記心憂百姓。
被貶謫遠離朝廷之時,他沒有忘記心憂朝廷。
他的所有喜悲憂樂都不以個人得失為轉移,反而是全部寄於天下興亡。
範仲淹的一生,出身寒門亦成貴子,一介書生胸羅十萬甲兵。
身為寒門孤兒,被宗族離棄。
他卻沒能被磨難打倒,反而勤學苦讀,最終科舉高中。
身為無品小官,官微言輕。
他卻沒能碌碌無為就此消沉,反而廉明辦案,興辦學院。
更是重修海堤,拯救百姓於水火。
身為一介書生,又已兩鬢斑白。
他卻沒有貪生怕死,反而肩負重任。
能帶領宋軍驅逐外族入侵,守護家國。
身為當朝宰相,變法失敗又被貶謫。
他卻沒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反而揮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千古絕唱。
範仲淹的一生,都是在最苦難的境遇中開出最絢爛的花朵。
範仲淹的一生,都是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中絕處逢生。
範仲淹的一生,都是在絕對不可能的絕境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