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小李杜杜牧(2 / 2)

杜牧滿心歡喜的期待女孩長大,期待自己可以調任湖州。

然而宦海沉浮,杜牧調任湖州的夢想竟花費了十四年才得以成真。

可是當杜牧滿心歡喜的找到母女二人,見到的卻是少女早已開花結果,懷抱三子的景象。

杜牧少年之時得遇張好好,此後這一生情愛都在追隨張好好,青眼之人皆有張好好的影子。

可無論是張好好,還是初遇即下聘的少女,杜牧一生的愛情都寫滿了遺憾與錯過。

除了感情上的失意,自33歲之後的杜牧在仕途中也是失意之人。

杜牧33歲的那一年,始發甘露之變。

那是一場皇權與宦官當道的鬥爭,波連了無數朝廷官員。

杜牧雖然因為調任洛陽而得以逃脫,可他的摯友血親大多或被流放治罪,或死於此次政變。

杜牧也從一個事業一片坦途春風得意的少年郎變成一個謹小慎微、沉默寡言的失意者。

仕途上的不順並沒有擊垮杜牧,可最讓他痛苦的是從小疼愛的弟弟突發眼疾,雙目失明。

由於在外地做官,不能隨意走動,杜牧和弟弟分離兩地,卻日夜惦念。

後來聽聞同州有一著名治療眼疾的醫生石公集,杜牧大喜過望。

寧願放棄回京複職的機會,也要為弟弟治療眼睛。

然而可能前半生的幸運花光了所有運氣,下半生的杜牧總是被失望坎坷包圍著。

回京複職的機會離他遠去,弟弟的眼疾也沒有治好。

除了甘露之變,杜牧的仕途還因為受到牛李黨爭的影響異常坎坷。

報國無門的他回首半生,除了少年時代燦若驕陽的光輝履曆,自己在政績上毫無建樹。

所以回首半生,杜牧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遣懷》。

十年彈指一揮間,好似大夢一場,我聲色犬馬,最終隻在秦樓楚館間落得薄幸郎的聲名。

究竟是經曆了多少宦海沉浮、離合悲歡、曲終人散,才會讓一個本是滿腔抱負的天之驕子。

回首半生結果隻道一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就在杜牧已經被生活磨礪的滿身風霜與滄桑,他遇見了美人遲暮,遭人拋棄的初戀女友張好好。

杜牧看見曾經名動江西城,自己魂牽夢縈放在心頭妥帖藏好的初戀,正動作熟練的當壚賣酒。

少年心性時不懂,直至滿身滄桑時才會明白,我們都是怕見故人的。

不怕故人不認,亦不怕故人認不出。

隻是被生活打磨的沉默寡言的我們早已近鄉情怯曾經那個嬉笑怒罵自由,萬事隨心隨意的自己。

杜牧的宦海沉浮,仕途不順。

除了和朝廷黨派相爭,突發政變相關。

也與他憂國憂民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格相關。

“李甘這時又因反對鄭注作宰相被貶為封州司馬,此事讓杜牧感到憤慨與危懼。”

“於是以身體有病為借口,以監察禦史分司東都。”

“同年,杜牧在洛陽東城遇張好好,感舊傷懷,於是創作《張好好詩》。”

“開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京,取道長江、漢水、南陽、武關一線。”

“隨後赴京,就任左補闕,史館修撰。”

“開成五年,又遷膳部、比部員外郎。”

“武宗會昌二年,他又被外放為黃州刺史。”

“會昌四年,杜牧遷池州刺史。”

“池州城南的齊山很美,他邀請好友、詩人張祜同遊,寫下《九日齊山登高》。”

“在池州任上剛滿兩年,杜牧又調任睦州刺史。”

“會昌六年,杜牧又調任睦州刺史。”

“他乘船沿大江東行,經過潤州,創作古詩《潤州二首》。”

“大中二年,杜牧回到長安任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

“翌年,其升遷為更部員外郎,這是比較重要的職位。”

“但其卻請求外放湖州做刺史,曆經三次上書宰相,最終於大中四年獲得批準。”

“赴湖州之前,他寫下《將赴吳興登樂遊園一絕》,表露自己的心跡。”

“大中五年,杜牧四十九歲,杜牧弟弟杜覬病死、知已好友周也逝世了。”

“杜牧非常沉痛,他為他們寫祭文和墓誌銘。”

“這年冬天,他回到長安,內升為考功郎中、知製誥。”

“不久遷中書舍人,長安城南下杜樊鄉有杜佑的樊川彆墅,他重加修理。”

“他的官在升著,但身體越來越不行了。”

“大中六年十一月患病,其自撰墓誌銘。”

“有一天他喝多了,對外甥裴延翰說。”

“我老了,我一生無所誇,惟數百篇文章,略可傳世。”

“將來你替我作序,號《樊川集》。”

“杜牧病卒於長安安仁坊宅中,享年五十歲。”

辛棄疾:若說杜牧怎風流,清明詩詞排第一。

晚唐時節,皇帝與權臣信仰佛教,大興土木,建寺成廟。

晚唐時節,皇帝喜美色,沉迷於享樂,杜牧寫詩嘲諷。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為了勸諫統治集團不要再耽於享樂,腐朽昏庸,杜牧更是在詩中寫道。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的詠史懷古詩筆鋒尖銳、言辭辛辣,句句直指統治集團的昏庸無道。

所以天才少年杜牧人至中年後,不是被閒置棄用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因此報國無門、不受重用的杜牧行至赤壁古戰場,他沉痛寫道。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少年郎一篇《阿房宮賦》天下知,驚才絕豔的杜牧怎麼可能寫不出阿諛奉承的吹捧當朝統治者之詩。

出生京城豪門,曾放逐花間的杜牧若是想要玩樂恐怕也會是個中翹楚。

可是他不願意,他冒著被統治集團厭惡、貶斥的風險,也要將憂國憂民的犀利之言化作利劍直逼統治集團心頭。

盼他們迷途知返,收拾舊山河,還百姓盛世大唐。

因為他是杜牧,他是十門宰府,個個英傑杜氏一門的忠良之後。

他是從小便矢誌不渝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杜十三。

從少年得誌到中年滄桑,從流連花叢到錯失所愛,從天之驕子到墜下高台。

從青樓楚館風流客到憂國憂民失意人,杜牧的一生寫滿了突變與戲劇性。

所以即使他的詩篇名動天下,即使是被貶遠離權利中心也是一地高官。

即使自嘲落魄書生也還是美人環繞、紅袖添香,但杜牧還是抑鬱不得誌

最終逝世於樊川彆墅,那一年杜牧年僅49歲。

一代天之驕子、憂國憂民的詩人帶著對天下百姓的不舍,帶著對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無奈滄桑,悄然離去。

以一己之力撐起晚唐詩壇,墨筆一揮便是錦繡文章的詩人杜牧。

對於自己的墓誌銘卻隻是平白的寥寥數語,一生功績點墨未著。

從鮮衣怒馬少年郎,到年歲未老須先白的滄桑他鄉客,杜牧對自己的一生是不滿的。

他滿腹的抱負和理想都未得施展,他擁有美人無數,卻永遠錯過那個春風十裡皆不如的張好好。

及第登科後的杜牧從洛陽打馬奔赴長安,那一年他春風得意,應是同春天同樣耀眼。

在得知杜牧逝世的消息後,張好好同是從洛陽奔赴長安,最終自儘於杜牧墳前。

正是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

從天之驕子到墜下雲台,滿腔抱負無處施展,抑鬱致死,杜牧對自己的一生是極不滿意的。

然而是非公道,自有後人評說。

就像秦始皇的阿房宮早隨著他的二代一起傾覆沒落,而杜牧關於《阿房宮賦》憂國憂民的深刻哲理卻真正做到了曆萬代而不衰。

就像每年的清明時節寄哀思,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小兒都會道一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彼年春風明月不知意,此日青史昭昭顯真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