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詩史嶽飛(2 / 2)

嶽飛的抗金主張,雖然代表了民族大義,但卻無法得到大多數百姓的支持。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嶽家軍即使起兵,也難以得到廣泛的響應。

嶽飛之死,是英雄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哀。

他的一生,是忠義的化身,是愛國精神的典範。

他的悲劇命運,也反映出社會政治的黑暗和人性的複雜。

記念嶽飛,不僅要緬懷他的豐功偉績,更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和高尚品格。

也要反思曆史,以史為鑒,避免悲劇重演。

“就在嶽飛計劃北伐之時,遭遇秦檜、張浚等主和派的阻擋,拒絕將淮西軍交予嶽飛節製,而是將兵權交由不堪重用之人。”

“嶽飛與張浚理論無果後,嶽飛上奏請求解除兵權,為母服喪。”

“宋高宗多次下詔催促嶽飛回軍,但被嶽飛推辭。”

“直至宋高宗命令嶽飛幕僚在其麵前懇求多日,嶽飛才答應回軍。”

“嶽飛回軍後,上奏詢問宋高宗為何遲遲不願北伐,一直拖延下去會喪失北伐的大好時機,並請宋高宗親自督戰。”

“嶽飛得知完顏宗弼厭惡劉豫,劉豫與完顏宗翰交好,於是設計離間三人。”

“嶽飛寫了一封意圖與劉豫合謀殺掉完顏宗弼的書信,利用完顏宗弼的間諜,讓其知曉此事。”

“完顏宗弼得知此事後上奏金廷,金廷為此廢掉了劉豫。”

“嶽飛則上奏朝廷趁機進攻,順利收複中原,再次遭到宋高宗的拒絕。”

“紹興八年,嶽飛奉命回到杭州得以參見太子,事後嶽飛誇讚太子是中興之君。”

“恰逢金廷遣使者前來商議歸還河南失地之事,嶽飛上奏宋高宗。”

“表示金人不可信,宰相秦檜和議之事有所不當,怕是會被後世譏笑。”

“次年,河南失地得以歸還,嶽飛上表慶賀,但仍指出朝廷不該與金人和議。”

“也不應該因此而有所鬆懈,要謹慎戒備以備他日事情有變,同時堅持北伐收複燕地等。”

“宋高宗授予他開府儀同三司,但被嶽飛辭謝。”

“嶽飛還請求宋高宗率騎兵前往祭掃先帝陵墓,以此查探金兵實力以此策劃北伐的方略。”

“紹興十年,金人再次起兵,進犯亳州等地,嶽飛受宋高宗之命指揮軍隊與金軍作戰。”

“嶽飛命手下將領分兵作戰,自己則率主力軍北進中原。”

“大軍出發之前,嶽飛秘密上奏宋高宗請他立太子以安民心。”

“宋高宗對嶽飛的忠心予以表彰,封他為少保,不久改任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而嶽飛大軍捷報頻傳,軍隊士氣頗盛。”

“完顏宗弼認為嶽飛難以抵擋,計劃引誘嶽飛到軍前與其決戰。”

“嶽飛則每日在金兵陣前挑釁,令完顏宗弼難以容忍,聯合兵力進攻,嶽飛長子嶽雲領兵與金軍作戰。”

“嶽飛則親自率兵擊敗金兵拐子馬,皆獲全勝。”

“郾城一戰勝利後,嶽飛斷定金兵會回師潁昌,便讓兒子嶽雲前往潁昌增援,最終在潁昌再勝金軍。”

“正值嶽飛北渡黃河之時,秦檜一黨則企圖放棄淮河以北之地,奏請宋高宗命令嶽飛班師回朝。”

“嶽飛反駁稱此時金兵士氣沮喪,正是收複失地北伐的好時機。”

“然宋高宗一天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嶽飛憤恨而泣,無奈之下南撤回朝。”

蒲鬆齡:秦檜對嶽飛妻子兒女的處置狠辣,好在最後平冤得雪。

嶽飛被害後,秦檜將其妻子李娃與子女們流放到嶺南這一蠻荒之地。

李娃帶著嶽霖、嶽震、嶽霆三個兒子,以及嶽飛與前妻劉氏所生的嶽雷,在艱難的旅途中飽嘗辛酸。

嶺南地區環境惡劣,生活條件極為艱苦。

他們隻能住在破舊的房屋中,忍受著寒風瑟瑟的冬天和蚊蟲叮咬的夏天。

為了換取微薄的口糧,一家人不得不辛苦勞作。

地方官對他們嚴密監視,按月上報人口存亡情況,他們毫無自由可言。

嶽雷在流放途中,因父兄相繼被害,心中悲憤交加。

又加上生活的困苦與折磨,最終含恨而死。

嶽霖、嶽震、嶽霆雖在母親李娃的庇護下艱難生存,但也曆經無數磨難。

嶽飛的大女兒嶽安娘因已出嫁,未受牽連。

而小女兒嶽銀瓶,在得知父兄被害後,四處奔走為父鳴冤,卻屢屢碰壁。

在絕望之下,年僅十三歲的她懷抱銀瓶投井自儘,以死明誌。

二十年後,宋孝宗即位,為嶽飛平反昭雪。

此時,嶽飛的妻子和兒女終於迎來了曙光。

李娃被封為正德夫人,後又加封許多稱號。

她帶領著三個兒子北歸,結束了長達二十年的流放生活。

嶽霖、嶽震、嶽霆也都被授予官職。

嶽霖憑借自身才能和宋朝對嶽飛冤案的愧疚補償,官至兵部侍郎。

他還與兒子嶽珂共同努力,搜集整理嶽飛遺文、事跡。

嶽震、嶽霆也在朝廷中擔任官職,為國家繼續貢獻力量。

嶽安娘的丈夫高祚也因嶽飛平反受到特彆待遇,特補承信郎。

嶽銀瓶雖已離世,但她的剛烈與忠義被後人傳頌。

在嶽王廟旁設有孝娥祠,在嶽飛故居也設有孝娥祠,以紀念這位孝女、烈女。

嶽飛的家人在經曆了漫長的苦難後,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回報,民族英雄嶽飛也得以安息。

“當地百姓得知後請求嶽飛留下,但嶽飛有聖旨在手不得不從。”

“見民眾多痛苦流涕,於是等待五天與跟隨他一同南遷的百姓共同南下,並奏請以漢水上遊的六個州府安置這些願意南遷的百姓。”

“嶽飛回朝之後,之前所收複的失地再歸金人之手。”

“於是嶽飛向宋高宗請求解除自己的兵權,但未得允許。”

“紹興十一年,嶽飛得知金軍分兵過淮河南侵,宋高宗連寫十七封信命嶽飛率兵增援。”

“時嶽飛正患風寒,他以病體出征,得到宋高宗讚賞。”

“聽聞嶽飛率軍而來,金兵一一逃散。”

“時宋金和議已簽訂,秦檜與宋高宗密謀解除嶽飛、韓世忠、張俊三位大臣的兵權。”

“張俊得知韓世忠不聽從秦檜,於是想要夥同嶽飛瓜分韓世忠的軍隊,但嶽飛不肯。”

“加之在廬州一戰時,張俊因不敢應戰而未立戰功,對有戰功的嶽飛心中有所妒。”

“張俊的想法被逢韓世忠的軍吏景著傳給了總領胡紡,胡紡則上奏朝廷。”

“秦檜得知後,將景著下獄,準備用他誣陷韓世忠,嶽飛寫信勸告韓世忠麵見高宗來表明自己。”

“張俊對嶽飛更為不滿,於是散布謠言說嶽飛倡議放棄山陽,並且秘密地把嶽飛給韓世忠寫信這件事告訴秦檜,秦檜極為惱怒。”

“嶽飛多處在政見上與秦檜對立,秦檜認為嶽飛不死,會阻礙自己和議,因此圖謀殺死嶽飛。”

“於是,秦檜指使建議大夫萬俟卨、禦史何鑄、侍禦史羅汝楫等人接連彈劾嶽飛,誣陷他停兵不前,欲意放棄山陽。”

“嶽飛自請免職,但秦檜等人仍心中不滿,於是再次設計構陷嶽飛。”

“秦檜指使張俊誣告嶽飛手下張憲謀反,嶽飛、嶽雲父子因此被捕入獄。”

“起初,何鑄審理此案,查無實據認為嶽飛無罪,秦檜又該讓陷害過嶽飛的萬俟卨繼續審理。”

“嶽飛被關押兩個月始終未能認罪,萬俟卨又指使孫革、元龜年等人作偽證,構陷嶽飛前往楚州時違抗旨意。”

“紹興十一年嶽飛死於獄中,其子嶽雲被斬首於鬨市,嶽飛家產被抄沒,家人則遷往嶺南。”

“嶽飛死後,其幕僚於鵬等六人也受牽連獲罪。”

“曾為嶽飛一案上書進言的大理寺丞等人都接連被彈劾,而參與構陷嶽飛的人則被提拔。”

“秦檜死後,朝廷欲恢複嶽飛官職,但當時朝廷正與金人講和,因而此事未成。”

“至宋孝宗時期,詔令恢複嶽飛官職,以相應的禮儀改葬於杭州棲霞嶺。”

“並在鄂州為嶽飛建立祠廟,稱忠烈廟。”

陸遊:嶽飛之死的影響極為深遠。

嶽飛被害後,天下百姓無不感到冤屈。

殺嶽飛……子雲及張憲殺於都市,天下冤之,聞者流涕。

飛父子與憲俱死,天下冤之。

飛死於獄中,梟其首,市人聞之,淒愴有墮淚者。

侯中毒而卒,葬於臨安菜園內,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

秦會之殺嶽飛於臨安獄中,都人皆涕泣。

百姓們對嶽飛的遭遇痛心疾首,對秦檜等奸臣恨之入骨。

這種民怨不僅體現了嶽飛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南宋朝廷的黑暗與不公。

嶽飛之死,使南宋失去了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極大地削弱了南宋的軍事實力。

嶽家軍在嶽飛的帶領下,軍紀嚴明,所過之處秋毫無犯,深受百姓擁護。

嶽飛被害後,嶽家軍軍心渙散,南宋的軍事防線出現了巨大的漏洞。

同時,嶽飛之死也讓其他主戰派將領寒心。

如韓世忠等雖未被害死,但也不敢再積極主戰。

南宋朝廷主和派占據上風,與金國簽訂了屈辱的和議,割地賠款,使南宋的國力進一步衰退。

此後,南宋在麵對金國的威脅時。

再也沒有了像嶽飛這樣的將領能夠力挽狂瀾,為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嶽飛之死是千古奇冤,他一心報國,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嶽飛的冤屈不僅在於他沒有謀反之心卻被誣陷,更在於他的忠誠和愛國精神被南宋朝廷所辜負。

嶽飛的死,是王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也是南宋朝廷腐敗無能的象征。

他的冤屈曆經千年,依然被後人銘記。

嶽飛的故事成為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的一段悲壯篇章,激勵著後人不斷追求正義和真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