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詩史嶽飛(1 / 2)

在中國曆史的浩瀚星空中,嶽飛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南宋時期的抗金鬥爭。

他不僅是戰場上的英雄,更是忠誠與正義的象征。

儘管嶽飛的生命短暫,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曆史的長河中。

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後人,成為忠誠與勇氣的象征。

嶽飛,這位抗金英雄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忠誠與勇氣的重要性。

雖然他經曆了悲劇,但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宋徽宗崇寧二年,嶽飛出生於相州湯陰縣,家中世代以務農為生。”

“雖然家中貧寒,但嶽飛少時頗有氣節和抱負,喜好讀書。”

“此外,嶽飛曾向武術家學習射箭,力氣頗大,能夠左右開弓。”

“宣和四年,嶽飛在真定宣撫使劉韐處應征入伍,曾率二百兵士在相州擊潰盜賊,並將賊首陶俊和賈進和活捉而歸。”

“時任康王的趙構到達相州時,嶽飛得以進見趙構,並奉命討伐遊寇吉倩成功,嶽飛得以晉升承信郎。”

“此後,嶽飛在相州多次與金人作戰。”

“先是在李固渡率騎兵誘敵擊敗金兵,後又跟隨劉浩與金兵在滑州以南相持。”

“嶽飛趁金兵不知宋軍虛時果斷迎敵並獨自陣前殺敵,最終擊退金兵。”

“在廣德,嶽飛六次戰勝金兵,俘虜金將王權及其他將領四十餘人。”

“嶽飛挑選一些可以為自己所用的金軍,將他們遣回金營,並讓他們在夜間焚燒金營,嶽飛則趁亂大敗金軍。”

“嶽飛進駐鐘村時,即使將領們挨餓也不允許他們向百姓索要糧食。”

“當時,很多被征召入金營的漢民聽到嶽飛駐紮鐘村都前來歸附。”

“建炎四年,完顏宗弼進逼常州,嶽飛率部屯駐境內,期間降伏盜賊郭吉等人。”

“當地百姓紛紛稱讚嶽飛,並為嶽飛畫像立祠。”

“完顏宗弼大舉入攻常州,嶽飛率部與之交戰,獲四戰四勝。”

“後完顏宗弼緊逼建康,嶽飛命部下趁夜混入金營襲擾從而引起金營士兵因難以分辨敵友而自相殘殺。”

“後又率騎軍進攻龍灣,大敗完顏宗弼,最終迫使完顏宗弼逃亡淮西,建康得以收複。”

“在討伐賊寇戚方時,嶽飛屢戰屢勝。”

“張俊途經見嶽飛能征善戰,向宰相範宗尹誇讚嶽飛,朝廷得知後任命嶽飛為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

“但嶽飛未受任,而是主動請求鎮守淮南東路,並率軍收複沿路各州郡。”

“金軍進攻楚州時,嶽飛代替張俊前往支援,先後三戰三勝,並殺死金將高太保,俘虜敵軍首領七十多人。”

“奉命前往支援嶽飛的劉光世畏敵不前,嶽飛得到宋高宗之命,令他孤守通州、泰州。”

“然嶽飛認為泰州無險可守,因而退守柴墟,泰州失守。”

“紹興元年,節度使張俊與李成部將馬進在洪州對峙月餘,嶽飛達到後自請作為先鋒前去平定。”

“嶽飛率軍渡江作戰,在玉隆觀大敗馬進,迫使其竄入筠州。”

“隨後,馬進進行反擊,再被嶽飛誘敵深入,最終落敗。”

文天祥:嶽飛死於秦檜之手,其實宋高宗才是幕後的主使。

宋朝揚文抑武的傳統,宋朝自開國以來就奉行揚文抑武的政策。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政權後,對武將權力進行了嚴格限製,以防止武將擁兵自重。

宋高宗趙構作為宋朝皇帝,自然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嶽飛率領的嶽家軍屢立戰功,聲名遠揚,勢力逐漸壯大。

這讓宋高宗深感不安,擔心嶽飛會成為下一個威脅皇權的武將。

宋朝時期樞密院掌管國家軍事大權,而樞密使多由文官擔任,武將的權力受到極大限製。

在這樣的背景下,嶽飛的嶽家軍的強大實力無疑讓宋高宗如坐針氈。

秦檜作為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為了實現與金國議和的目的,不惜夥同他人進讒言誣陷嶽飛。

秦檜向宋高宗進言,稱嶽飛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有謀反之意。

他還編造各種謊言,聲稱嶽飛與金國勾結,企圖顛覆南宋政權。

雖然這些都是無中生有的誣陷,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卻給嶽飛帶來了極大的危機。

在秦檜的煽動下,宋高宗對嶽飛的猜忌愈發加深。

嶽飛一心匡扶社稷,他的忠誠和愛國精神無可置疑。

然而,他的一些行為卻引起了宋高宗的猜忌。

嶽飛積極主張迎回二聖,這一口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氣,但卻讓宋高宗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如果徽欽二帝被迎回,宋高宗的皇位將受到威脅。

此外,嶽飛還勸宋高宗立太子,這是極為敏感的問題。

武將乾預立儲之事,往往會被視為有野心的表現。

嶽飛的這些行為,雖然出於對國家的忠誠。

但卻不懂政治權謀,最終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嶽飛具有士大夫品質,剛正不阿,在一些事情上得罪了宋高宗。

嶽飛性格直爽,不會圓滑處世,在官場中得罪了不少同僚。

他對宋高宗的決策有時也會提出不同意見,這讓宋高宗感到不滿。

例如,在軍事行動上,嶽飛堅持自己的主張。

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多次違抗宋高宗的調遣。

這種有個性的行為,在宋朝那個對武將極為防範的時代,無疑是危險的。

南宋與金國議和後,主要矛盾轉移到了內部權力分配上。

宋高宗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必須回收兵權。

嶽飛作為手握重兵的將領,自然成為了宋高宗的重點關注對象。

在宋高宗看來,嶽飛的嶽家軍隻聽從嶽飛的命令,這是對皇權的巨大威脅。

為了實現兵權的回收,宋高宗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包括對嶽飛進行打壓誣陷等。

最終,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嶽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馬進落敗後,李成增援不成也被嶽飛所部擊敗,致使馬進被斬,李成奔亡投靠了齊劉豫處。”

“李、馬進平定後,賊寇張用再興叛亂,嶽飛因與張用為同鄉,故而寫信勸服。”

“嶽飛與張俊聯手平定了賊寇李成、張用等人的禍亂,嶽飛也因首功被朝廷任命為神武右軍副統製,留守洪州。”

“次年,又遇曹成率部十餘萬占領道州、賀州,嶽飛奉命招安。”

“嶽飛請求趁盜賊力量弱小還未形成強大力量,將他們剿滅,得到宋高宗允準。”

“在賀州境內,嶽飛製造糧草用儘的假象,迷惑抓來的曹成間諜,又故意放間諜逃走,讓他傳信給曹成。”

“曹成聽後果真進擊嶽飛,嶽飛率軍大破曹成,使其逃亡連州。”

“嶽飛不忍殺掉曹成同夥,但又怕他們重新聚集,於是隻派人誅殺他們的首領,對部眾則加以招撫。”

“於是,嶽飛招撫曹成舊部二萬人,並繼續追擊曹成,使其不得已到宣撫司投降。”

“紹興三年,嶽飛本受命前往臨安,但因怕寇亂再次死灰複燃,因而行程未成。”

“當時,虔州、吉州兩地盜賊橫行,並進入循州、梅州等十餘個州郡進行掠奪。”

“嶽飛奉命前去平定,在虔州大敗賊寇,又命徐慶等人前往各地招降殘餘的賊寇。”

“宋高宗密令嶽飛在占領虔州城後屠儘城中民眾,嶽飛再三懇求隻誅殺首惡,宋高宗同意。”

“虔州百姓因此感激嶽飛,並在虔州內供奉嶽飛像。”

“同年,嶽飛入朝覲見宋高宗,得高宗親筆書寫精忠嶽飛旗幟。”

“紹興六年,嶽飛於襄陽設宣撫司,以圖收複中原的大業。”

“期間,嶽飛因母親去世居家守喪,宋高宗多次詔令嶽飛前往武昌調動軍隊,嶽飛不得已回到軍中。”

“後又負責河東路事務,管轄河北路,多次攻克敵軍。”

“九月,劉豫派遣兒子劉麟、侄子劉猊分路侵犯淮西地區。”

“時嶽飛因連年作戰導致眼疾嚴重,但仍奉命前往淮西並擊敗劉麟軍隊。”

“途中宋高宗致信稱劉麟等人已離開,不必追擊,嶽飛因此中途撤軍。”

“紹興七年,嶽飛朝見宋高宗,被封為太尉。”

“嶽飛多次與宋高宗談論恢複中原的方略,分析金人利用劉豫建立齊,企圖攪亂中原讓宋人自相殘殺,而金人自己得以修養兵馬。”

“嶽飛請求宋高宗準許率兵進軍汴梁、洛陽、陝府等地,招降叛將,從而讓金兵放棄汴梁。”

“宋高宗非常信任嶽飛,坦言將光複國家之事交予嶽飛。”

辛棄疾:嶽飛被奸人害死時,十萬嶽家軍無動於衷。

嶽飛被殺,舉國震驚。

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他麾下那支戰無不勝的十萬嶽家軍,沒有一人站出來為他報仇。

嶽家軍是忠於朝廷的軍隊,即使嶽飛蒙冤,他們也不能擅自行動。

嶽家軍當時已經被分散到各地駐守,無法形成合力。

嶽飛生前治軍嚴明,不允許將士們有任何違抗命令的行為,即使是對他不公的命令。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無法完全解釋嶽家軍的沉默。

畢竟,嶽家軍對嶽飛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他們不可能對嶽飛的冤屈無動於衷。

軍權的製衡,宋朝自建立之初,就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

實行杯酒釋兵權的政策,極力削弱武將的權力。

嶽飛雖然戰功赫赫,但他的兵權始終受到朝廷的嚴格控製。

一旦嶽飛被捕,嶽家軍群龍無首,很難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

政治的黑暗,南宋朝廷,主和派占據了絕對優勢。

他們貪圖享樂,害怕戰爭,一心隻想與金國議和。

嶽飛主張抗金到底,與他們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因此遭到了他們的排擠和打壓。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即使嶽家軍想要為嶽飛報仇,也無異於以卵擊石。

百姓的麻木,長期以來,南宋百姓飽受戰亂之苦,他們渴望和平,即使是屈辱的和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