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孟郊出身寒門,一生際遇坎坷。
因此寫詩的時候,總喜歡把自己的悲苦情緒融入其中,終於成為了唐朝苦吟詩人的代表人物。
後代的蘇軾非常不喜歡孟郊的詩作,認為他寫的是寒蟲號,讓人一讀心情就糟糕。
不過孟郊最出名的兩首詩《遊子吟》和《登科後》,卻都不是苦吟詩。
尤其是《登科後》,當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二句,非但沒有半點愁苦情緒,反而寫得得意揚揚。
可是沒想到這樣一首情緒上揚,興高采烈的詩歌,依然得不到古代詩評家們的歡心。
曾有多位古代詩評家,罵孟郊的《登科後》寫得得意忘形、格局太小。
沒想到這句話,對孟郊的結局評價得非常準確。
如此看來,孟郊作詩,喜也不是,悲也不是了。
“唐玄宗天寶十載,孟郊出生於昆山縣。”
“父親孟庭玢時任昆山縣尉,母親裴氏,出身名門望族。”
“這一年,安祿山於長安城過生日,楊貴妃用錦繡做繈褓裹住安祿山。”
“李隆基不怒反喜,賞了楊貴妃很多洗兒錢。”
“從此安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通宵不出,遂有反意。”
“孟郊六歲,安祿山起兵造反,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倉皇西遁,楊貴妃於馬嵬驛香消玉殞,天下大亂。”
“就在這一年,孟庭玢去世,留下裴氏和三個孩子。”
“家裡頓失頂梁柱,孟郊一夜之間長大了。”
“雖然小小年紀,但是深明事理,待人接物儼然大人模樣。”
“直到三十歲,他都陪在母親身邊,侍奉母親起居,沒有結婚生子。”
“孟郊在村裡呆著,除了種地,便是作詩。”
“由於沒有俗務纏身,所以把詩寫的神施鬼設。”
“三十歲,孟郊開始出門遊曆。”
“聖人雲,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孝順有兩種,一種是一輩子陪在父母身邊,好處是每天能看見,壞處是窮苦一輩子。”
“一種是出外闖天下,壞處是可能一輩子再也見不著,好處是如果飛黃騰達,全家就能過上錦衣玉食的好日子。”
“無所謂對錯,都是一種選擇。”
“孟郊也想陪母親一輩子,但是母親說,好男兒誌在四方,怎能一輩子呆在田間地頭,做個山野農夫。”
“太白有詩雲,我輩豈是蓬蒿人,你該出去闖闖。”
“孟郊聽了,前往河陽縣遊蕩,不料正趕上李希烈叛變。”
“遂滯留河陽,眼見黎民塗炭,心憂家中老母。”
“五年後叛亂平定,孟郊前往上饒縣,遇到茶聖陸羽。”
“陸羽在上饒城北三裡外廣教寺旁種了數畝茶田,建了一所茶舍,潛心專研茶道。”
“唐德宗貞元七年,孟郊在湖州縣取解。”
“根據大唐科製,考生先在各州府參加鄉試,過線的考生再由各州府將名單報往長安。”
“不經考試直接報送的考生便稱為取解,也叫拔解。”
“當年深秋,孟郊來到長安,攜友同遊終南山。”
“孟郊羨慕隱居終南山修道者心無掛礙,不像自己為了俗世浮名刻苦攻讀。”
“但是浮名並沒有那麼好得,翌年春試,孟郊毫無意外落榜了。”
“科場失意,羈旅長安,落魄無聊,鬱悶之情躍然紙上。”
“整天蝸居小旅館,十幾天才梳一次頭,一個月才喝九次酒。”
“吃的都是粗茶淡飯,朋友們紛紛奔走豪門,沒一個來看他。”
“朋輩成新貴,斯人獨憔悴,其中況味,不堪細品。”
辛棄疾:孟郊老邁多病時喪子,接著喪母,他一生真是苦難曲折。
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
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
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
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
孟郊仕曆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強,死後曾由鄭餘慶買棺殮葬。
故詩也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
孟郊的父親孟庭玢,做過昆山尉,是個小官吏。
孟郊三十歲至四十歲這段期間,他在河南目睹過當時的藩鎮之變。
在信州上饒為陸羽新開的山舍題過詩,後來又在蘇州與詩人韋應物唱酬。
由中原而江南,行蹤不定,卻是除去寫詩以外,並沒有其他什麼事業可以記述。
貞元七年,孟郊四十一歲,才在故鄉湖州舉鄉貢進士,於是往京應進士試。
可能就是在這次應試期間,他結識了李觀與韓愈。
兩人的性格都異乎流俗,是他們訂交的基石。
孟郊固然比韓愈年長十七,寫詩筆力也足與韓為敵。
但他命運坎坷,仕途多蹇。
所以反倒是他因為得到韓愈的表揚推崇,才詩名大振,成為韓愈這一詩派的名士。
孟郊四十六歲,奉母命第三次來應試,才得進士登第。
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
貞元十七年,孟郊五十一歲,又奉母命至洛陽應銓選,選為溧陽縣尉。
溧陽城外不遠有個地方叫投金瀨,孟郊往往去遊,坐於水旁,徘徊賦詩,以致曹務多廢。
於是縣令報告上級,另外請個人來代他做縣尉的事,同時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給那人。
唐憲宗元和元年,河南尹鄭餘慶任盂郊為水陸運從事,試協律郎。
自此,孟郊定居於洛陽立德坊。
他的生活是到這時候才富裕一點,可以免於凍餓了。
元和九年,鄭餘慶為興元尹,奏孟郊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
孟郊聞命自洛陽往,以暴疾卒於河南閿鄉縣,終年六十四歲。
“夜半時分,孟郊孤枕無眠,舉杯向月,自遣述懷。”
“帝都顯而易見待不下去了,長安不僅米貴,房租更貴。”
“孟郊隻好告彆好友韓愈李觀,前往徐州,臨行作詩贈彆。”
“字裡行間透露出無儘苦楚,令人讀之心碎。”
“孟郊回到昆山,跟母親呆了不到半年。”
“於貞元九年再入長安,參加第二次科考,結果再次落第。”
“一個人失敗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一次又一次。”
“貞元十二年,孟郊第三次來到長安,這次命好終於考上了。”
“多年鬱悶一掃而光,喜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儘長安花。”
“但是考中進士還笑得太早,進士隻是禮部試,通過禮部試還有吏部試。”
“韓愈連續三年沒中吏部試,隻好去宣州當推官。”
“孟郊送走韓愈,在長安呆了半年,眼看進入寒冬。”
“隻好也赴宣州吃閒飯,宣州司馬陸長源對他照顧有加。”
“貞元十五年,韓愈離開宣州,孟郊隨後離開。”
“兩人離開沒幾天,陸長源便被亂兵殺死,二人逃過一劫。”
“貞元十六年,孟郊前往洛陽參加吏部試,被授溧陽縣尉。”
“孟郊一生蹉跎,五十歲才弄了個從九品下階小官。”
“不僅沒有感到欣慰,反而感到很累很煩。”
“但是既然好不容易當了官,於是回昆山接了老母前往溧陽。”
“漂泊半生,終於能讓母親享幾天清福,過幾天好日子了。”
“母親見兒子終於出息了,心中也很欣慰,給他密密麻麻縫了新衣。”
“孟郊眼含熱淚,作《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