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此時孟郊還沒結婚,一直跟老母相依為命。”
“30歲離家遠遊,20年一事無成,五十歲還在穿母親縫的衣服,吃母親做的飯菜。”
“這份母愛,宛若三春陽光孕育小草,小草區區孝心,不能報答萬一。”
“孟郊來到溧陽縣,恰逢陳縣令離任,遂和一幫同事於唐興寺觀薔薇花相送。”
“新任縣令名叫季操,性情卞急,加上新官上任必燒三把火立威,孟郊很快就吃不消了。”
“唐製,縣令負責全縣政務,縣丞輔佐縣令執政,主簿負責勾檢文書,縣尉負責具體執行。”
範仲淹:孟郊一生很灑脫,《遊子吟》道儘了多少母親的愛。
孟郊從小家境清貧,父親也隻是一名小吏。
加上他生性孤僻,很少與人來往,所以青年時代一直隱居於河南的嵩山。
就這樣,一直到他三十歲的時候,才離開中原到江南遊曆。
很快又是十年,孟郊已經四十一歲了。
這時候,他才想起來要考取個功名,說實話他真是有點後知後覺。
孟郊五年內考了三次進士,都是母親的勸說他才來的,第三次如願進士登第。
在這期間,他結識了韓愈,被其推崇,從此他的詩名聲大振。
到五十一歲的時候,他又奉母命到洛陽參加選才授官,被選為溧陽縣尉。
等他赴任的時候,已經五十二歲了。
赴任前,韓愈寫了一封信給他。
去做縣尉是與你的願望相違背的,因此你也就不能儘到一個縣尉的職責。
果然,孟郊去了就喜歡旅遊作詩,導致政務荒廢。
他的上司縣令大人隻好另外請來了人代他處理縣尉的事,俸祿還被分走了一半,生活過得窮困潦倒。
又過了三年,他辭去縣尉一職。
孟郊被任命為水陸運從事,從此定居洛陽,生活也逐漸好了起來。
孟郊是一個比較灑脫的人,並不沉醉於仕途。
就算他做了官,也是不務正業,隻會遊玩寫詩度日。
從他考進士,再到選才授官,都是聽從母親的話。
體現了孟郊對母親的孝順,即便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會按照母親的意願去辦。
其中最出名的《遊子吟》就是他對母愛的歌頌。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孟郊在溧陽當縣尉生活穩定後,將母親接來同住的信中寫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詩。
慈祥的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
臨行之前,一針一針密密麻麻地縫著,不敢有半點的馬虎。
怕的時候兒子回來的晚,衣服會出現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那像小草一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母親像春天一樣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們的深厚恩情呢?
整首詩語言簡單淺顯,通過對母親為遠行的兒子縫製衣服這樣一個細節的描寫,凸顯了母親對孩子深沉的愛。
尤其最後一句,詩人通過小草和春暉這樣懸殊的事物作對比,寄托了作者對母親發自肺腑的真情。
“司法捕盜、審理案件、判決文書、征收賦稅等等,全是縣尉的活兒。”
“孟郊一個五十多歲閒散慣了的文人,根本不能勝任如此繁雜瑣碎的基層工作。”
“隻好跟季縣令請假,季縣令彙報州府,調了一個假尉下來,幫助孟郊乾活。”
“官府不另外出錢,孟郊把俸祿一半分給假尉。”
“孟郊月俸三千錢,還得分一半給臨時工,生活立馬捉襟見肘。”
“溧陽縣城南五裡有片樹林,鬱鬱蔥蔥,草木旺盛。”
“孟郊無事一身輕,隔三差五來林下吟詩作賦,日出而來,日夕而還。”
“這種離群索居的日子不言而喻過得很悲催,他融不了現實圈子,被排擠冷落也在情理之中。”
“此時韓愈正在長安任國子監四門博士,一個窮教書的,跟孟郊境遇不相上下。”
“聽聞孟郊對自己處境頗有怨言,遂寫信勸解。”
“貞元二十年,孟郊這種苦逼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乾脆辭職,帶著老母回家種地。”
“又過兩年,唐憲宗元和元年,故友鄭餘慶當了河南尹,請他來洛陽乾協律郎。”
“協律郎是個閒職,正八品上階,錢多事少。”
“孟郊很高興,在洛陽市中心立德坊租了房子。”
“安頓下來以後,經鄭餘慶拉線,孟郊娶了媳婦鄭氏,可謂雙喜臨門。”
““然而美好日子總是短暫的,兒子出生未久便不幸夭折,孟郊肝腸寸斷。”
“禍不單行,第二年,相依為命大半生的母親裴氏也去世了。”
“孟郊去職丁憂,由於上司便是好友鄭餘慶,鄭餘慶照樣給他發工資。”
“孟郊給長安一位鄭姓朋友寫信,一個月工資三千錢不敢隨便花,留著養老救急。”
“元和九年,鄭餘慶調任興元尹,聘請孟郊為行軍參謀。”
“孟郊攜夫人西上,至閿鄉縣暴疾而卒。”
“鄭餘慶聞知痛惜,給錢數萬作喪葬費用。”
“鄭氏將喪訊報給韓愈,韓愈遂召賈島等一乾生前好友於洛陽料理後事。”
“料理完畢,韓愈寫信跟鄭餘慶彙報,除卻一切開銷,還剩二百七十千錢,足夠鄭氏安度餘生。”
“孟郊死後多年,鄭餘慶每年還給鄭氏生活費,可謂仁至義儘。”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鄭氏本來便是鄭餘慶本族親眷,不是外人。”
“孟郊死後,諸友作詩祭奠,尤以王建二首最為知名。”
王安石:孟郊曆經坎坷50歲時登上仕途,後來卻在貧困交加中離世。
提起孟郊可能不太了解,但詩句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卻耳熟能詳。
出生於湖州的孟郊自小性格孤僻,且家境窮困。
他的一生可以用悲慘來形容,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沒有什麼背景的他隻有通過科舉這座獨木橋來改變命運。
博學多才的孟郊應該在官場上春風得意的,可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
孟郊自幼博才多學,一年冬季,朝廷上的欽差大臣來到孟郊的家鄉體察民情。
當地的縣令當然是阿諛奉承,大擺酒宴的討好。
正當縣太爺與欽差觥籌交錯之際,身穿破爛的小猛郊公然入堂,縣太爺非常不耐煩的要轟走他。
孟郊不服氣的說,家貧人不平,舉頭三尺有神明。
欽差大臣就想戲弄他,遂出了兩個都極儘諷刺之意的對聯讓孟郊對下聯。
孟郊不僅對的即快又工整,還狠狠的嘲諷了一番。
欽差大人與縣令當著眾人的麵也不好發作,隻好默默的吃了這個啞巴虧。
雖然頗具才華的孟郊在官場上卻不儘如意,直到41歲才中吳興鄉供。
在前兩次進京考試中皆以落榜告終,自覺滿腹才華的他難免鬱鬱不得誌,在失意之際寫下了《落第》這首詩。
本想放棄的孟郊又覺得不甘心,終於在他年近50歲時考上了。
壓抑多年的情緒一下子爆發力,並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儘長安花這樣的佳句。
雖然你的考試過了,但是也不能直接做官,還要由禮部主持參加選拔考試方能授予一官半職。
在這樣的境況下,孟郊又呆了四年好不容易做了一個縣城的小官。
對於此時境遇他還是少許有些安慰,終於能將辛苦半生的母親接到身邊儘孝了。
本以為做官後從此仕途便一帆風順了,也許是擁有文人的通病,骨子裡不屑阿諛奉承。
與上下級的關係也並不是很好,時常不在衙門,騎一頭小驢遊蕩四方。
經常是日出而出,傍晚才歸,對外便宣稱是去體察民情。
很快孟郊的不務正業讓他的上司非常的反感,就將他的行徑上報給朝廷。
上麵分撥了一位來協助他工作隻是月俸要從孟郊的月錢裡分一半。
本就微博的薪水更是所剩無幾,孟郊的日子日漸捉襟見肘。
無奈之下,孟郊辭職在家,他的好友韓愈不忍見他如此的落魄,便在洛陽為他謀得一份差事。
在他60歲時母親去世,傷心欲絕的孟郊辭職歸鄉為母親守孝。
三年後,孟郊暴斃家中,家徒四壁的孟郊就連身後事也是在朋友的幫助下才買了口棺材下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