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百代文宗韓愈(2 / 2)

韓愈獻上一篇文章給當時權勢滔天的太尉李德裕,滿懷期望地等待賞識,然而等待他的卻是冷遇。

李德裕並未對他的文章有任何回應,這讓韓愈大為失落。

他在詩中表達了對自己才華無用武之地的無奈,文章何用,不如歸去。

韓愈不灰心,他決心通過古文的振興來改變唐代的文風,為後世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文字。

為此,他提出了文以載道的理念。

強調文章的真正價值在於傳播儒家道義,而不是辭藻的雕飾。

他的這番思想在《進學解》中得到了更為係統的闡述。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通過這種樸素的語言,他鼓勵學子勤學苦練,反對浮華輕浮的文風。

他還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

這一舉動受到了當時士大夫的詬病,抨擊如洪水般傾瀉而來,韓愈以文回應。

於是,中國曆史上闡述師道的偉大名作《師說》誕生了。

韓愈在文學上的影響力,隨著他的代表作《師說》的問世達到了頂峰。

韓愈的憤青品格表現的淋漓極致,對那些恥於相師的士大夫之族以冷酷的嘲諷。

在文章中,韓愈開篇便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他通過這篇文章,不僅表達了對儒家教育的推崇,還批評了當時輕視教師、尊崇虛華風氣的現象。

《師說》是韓愈文以載道思想的集中體現,他認為教育和文章的最高目的在於傳承道義、解惑施教,而不是追求虛榮。

《師說》一出,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許多學子都被他強調師道尊嚴的理念所打動,這也為韓愈在文壇上贏得了崇高的地位。

在那個時代,不顧流俗,不怕笑侮,是要有些勇氣的。

寫完《師說》這一年,韓愈被晉升為監察禦史。

監察禦史負責監察百官,巡視郡縣。

身在其位謀其政,對於一個憤青來說,這個職位再合適不過了。

儘管在文學領域聲名鵲起,韓愈的仕途依舊充滿波折。

韓愈走馬上任,出任監察禦史。

在任不過兩月,韓愈微服私訪,看到饑民遍野,百姓失所,痛心不已。

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上報朝廷說,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作為一個老憤青,哪能容得下他人堂皇胡謅。

他一怒之下,上書給皇帝,不料反遭李實等人讒害,於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韓愈三年任職陽山令,在職期間與民同樂。

並廣收學徒,與青年學子吟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

一時間,政望遠播,聲名鵲起。

韓愈受召回長安,曆任國子博士,方員外郎,中書舍人等官。

韓愈以行軍司馬的身份,協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

此時的韓愈,可謂位極人臣,榮耀等身。

不僅政壇順風順水,連文壇也是獨霸天下。

“對待所處的世界,韓愈自有一套準則。”

“當他因直諫獲罪時,雖然能正視自己的內心,卻也難免感到心寒悲涼。”

“前往潮州的途中,他心中的失意彷徨全都訴諸筆端,發泄在詩文中。”

“他以為自己此生再也回不去長安,既然這樣,那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潮州。”

“韓愈在此地修堤鑿渠、治理水患、興辦教育、解放奴仆,做了許多利民的事。”

“其中,有一件祭文驅鱷的事跡在當地流傳甚廣,引為佳談。”

“當時潮州多有鱷魚,不僅吃家養牲畜,還常有傷人事件發生。”

“百姓對此又恨又怕,紛紛叫苦不迭。”

“韓愈一聽說此事,就拿出自己最擅長的筆杆,打算以文驅鱷。”

“他帶領百姓,朝江中扔下幾頭牛羊,手持祭文,臨於江前。”

“麵對水下凶殘的鱷魚,絲毫不懼。”

“先是一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後又疾聲斥責。”

“而神奇的是,七日後,鱷魚竟真的如韓愈所言,離開了潮州。”

“韓愈任職短短八個月,便使此地風情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正當他大刀闊斧準備接著造福地方時,命運又向他遞來了長安的入場券。”

“八個月後,韓愈又被調回長安,擔任國子祭酒。”

“再過兩年,鎮州暴動,朝廷與叛軍僵持不下,派人前去和談。”

“叛將狠厲毒辣,眾臣都怕這是鴻門宴,退避不敢上前。”

“隻有韓愈走了出來,請命前往鎮州談判。”

“行至途中,朝廷派人追了上來,讓韓愈不用急於入境,以免遭到不測。”

“可韓愈隻淡淡說道,止,君之仁;死,臣之義。”

“這一年,韓愈言辭真摯,以史為據。”

“終以一人之力阻止戰爭的延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公元824年十二月,韓愈在家中病逝。”

“一代文豪大家,就這樣隕落了。”

“縱觀其一生,韓愈的每一步都走得艱辛無比。”

“幼時喪父,少時喪兄,青年屢考不中,後又兩次遭貶。”

“每次事業迎來轉機時,轉眼又如煙花般黯淡下去。”

“有人說他不懂世故,但官場混了幾十年的人又深諳文章之理,人情世故如何不懂,隻是不願違背自己的本心罷了。”

“或許,正是這份倔強,才支撐他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給世人留下一抹孤寂而雋永的背影。”

範仲淹:韓愈硬核的一生,生死看淡,不服就乾,偏偏對老婆如此柔情。

韓愈的古文運動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他的詩歌成就也不菲。

隻待光榮致仕,便可榮退故裡,頤養天年。

可是,有著憤青本性的韓愈,最是見不得不平之事。

韓愈被任命為國子祭酒,掌管國子監教育。

憲宗皇帝為鞏固統治,決定迎奉佛骨入宮,借此籠絡民心,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

韓愈隻覺得荒唐,他毅然上書痛斥佛之不可信。

他有意見說說就罷了,他還諫言要把佛骨毀掉。

皇帝喜歡的東西,有意見可以理解,但建議投諸水火。

這都不是在觸碰皇帝的逆鱗,這是在拔天子的鱗片!

憲宗得表,龍顏震怒,要處韓愈以極刑。

幸虧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極力說情,韓愈逃過死刑,被貶為潮州刺史。

此時的韓愈,無異於從天上掉到地下,他把滿心苦悶和失意訴諸筆端。

此時的韓愈已抱定必死之心,就算是死。

他也不願放棄自己的理想,放棄自己一個憤青的立場。

潮州,位於嶺南,是一片遠離中央權力中心的荒蠻之地。

當地百姓生活困苦,韓愈來到這裡後,迅速著手改善民生。

他倡導儒家教育,教化百姓,修建道路與橋梁,並將儒家思想傳播到偏遠地區。

韓愈任潮州刺史八個月,概括說來驅鱷魚、為民除害;

請教師,辦鄉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

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

千餘年來,使潮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區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韓愈在潮州的善政,使他被當地百姓尊為韓文公。

這段貶謫生涯不僅讓韓愈在政治上曆經磨難,也使他的文學與思想達到了新的高度。

韓愈的貶謫生涯結束,朝廷重新起用他,任命為兵部侍郎。

之後又升任吏部侍郎,負責國家的人事管理工作。

這一時期的韓愈,雖然官職逐漸上升,但他內心卻更加重視文學與思想的傳播。

他曾在《進學解》中自述,行成於思,毀於隨。

這段話不僅是對他個人經曆的寫照,也道出了他對於學問與人生的深刻理解。

晚年的韓愈,不僅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在文學創作上也達到了高峰。

他的詩文風格變得更加成熟、深刻,尤其在散文創作上獨樹一幟。

《進學解》等作品均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他文以載道的文學主張。

他寫下《南山詩》,其中充滿了對人生的深沉思考。

南山何其高,高高似帝台。我行南山下,山木自含哀。

這些詩句表現出他對世事的豁達態度,曾經那個憤青韓愈,如今已成為一位看透世事的智者。

韓愈走完了他光輝燦爛的一生,因病卒於長安,終年五十七歲。

再看韓愈一生,從少年苦讀、科舉失意,到中年坎坷、貶謫不斷。

再到晚年文學大成、思想巨匠,無不展現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獨立的思考。

他是一位偉大的憤青,作為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用其一生闡述了文以載道的真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