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百代文宗韓愈(1 / 2)

韓愈,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名副其實的文壇祖師爺。

韓愈一生,充滿了起伏與變幻。

既有意氣風發的學問成就,也有仕途不順的坎坷遭遇。

他行文風格直白犀利,為世間不平而鳴,時常與主流觀念針鋒相對。

他是一位憤青,也是一位敢於挑戰權威的杠精。

但也絲毫不影響他,為中國文學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深刻引領後世文風巨變。

翻開韓愈的一生,也曾幾度迷惘,幾度悲涼。

混跡官場三十載,不論順逆高低,都依然保持自己的品性。

也正是他性子裡的這份倔犟,才讓他在泛黃史卷中風姿長存。

蘇軾曾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

得蘇軾如此評價,可謂古今獨一份,足見韓愈一生之偉大,一世之傳奇。

“韓愈的運氣,從出生起就不怎麼好。”

“剛出生不久,母親就離開了他。”

“三歲時,父親也與世長辭。”

“等到十歲那年,兄長韓會遭貶,沒過多久,就撒手人寰。”

“家中隻剩下寡嫂孤兒,相依為命。”

“長嫂鄭氏帶著年幼的韓愈幾經輾轉,才回到尚有些家產的故鄉宣城,有了安身之所。”

“年僅十歲,韓愈就經曆了人生的兩大痛苦:生離死彆,流離失所。”

“而生活中的這些不如意,不僅磨礪了韓愈的堅韌性格,更讓他對黎民的困苦有了深刻的認識。”

“凡是苦讀多年的讀書人,都會選擇去參加科舉考試,求個一官半職,韓愈也不例外。”

“在宣城,他準備了十年,考了四次才中了進士第。”

“可沒過多久,他便在博學宏詞科考試上栽了幾個跟頭。”

“沒辦法,他給當朝宰相上書,希望能獲得對方的推薦。”

“他每月送去一封信,連續三個月,卻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生活不僅沒為他打開一扇門,連窗戶都鎖上了。”

“此時的韓愈,說他心中毫無怨氣,那是假的,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迷茫和頹喪。”

“寂靜的夜裡,他曾輾轉反側,思考自己的出路。”

“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兩入節度使幕府,做了幾年的幕僚。”

“可幕僚的工作枯燥繁瑣,既養不了家,也滿足不了他的政治需求,難道就這樣耗下去?”

“眼見時光匆匆流逝,自己還沒有作為,韓愈思慮良久,決定裸辭。”

“他回到長安,毅然參加第四次吏部考試,這次他終於通過了。”

“先是擔任國子監四門博士,不久又被身為京兆尹的李實推薦,升為監察禦史,負責監管百官。”

“官職的步步高升,讓韓愈一掃之前的陰霾,整個人都變得意氣風發起來。”

“從前摔過的跟頭,吃過的苦,全都化為腳下台階,積澱為人生的厚度。”

“他躊躇滿誌,決心握住手中利劍,橫掃朝堂之汙濁,重展大唐之雄風。”

“可剛上任不久,就碰到一個棘手的難題。”

“也正是這個難題,讓他剛有起色的境遇瞬間急轉直下。”

蘇軾:從憤青少年到文壇祖師的傳奇人生!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依然動蕩不安,文風日漸衰落,儒家思想不再為主流。

眼看文壇無以為繼,幸好這一年,在河南孟州城,韓愈墜地。

他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祖父韓襄曾任過潁州刺史。

家族在當時頗有地位,其父對他喜愛有加,寄予厚望。

然而,人生這場遊戲裡,韓愈的新手期並不順利。

韓愈尚年幼,懵懂不知事,父親韓仲卿便早早去世。

家道迅速中落,還未到上學的年紀,便輾轉到了兄嫂家。

轉眼就到了入學的年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他起個既美又雅的名字。

翻看書籍左思右想,總是找不到一個合意的。

韓愈看到嫂子為難,脫口而出一個愈字。

正巧,韓愈長兄名介,次兄名會,愈也以人字作首,自是恰當。

孤苦的童年經曆,成為韓愈人生的底色,讓他小小年紀,就格外的自立。

韓愈自幼聰穎,天賦極佳,七歲讀書,十三歲能文。

他刻苦自學,立誌通過科舉出人頭地。

他潛心研讀儒家經典,逐漸在思想與文學上展現出非凡的才華。

他注定要做一名憤青,革除著這個王朝的弊端,不管是文壇,還是政壇。

然而,和那個時代絕大多數讀書人一樣,韓愈的科舉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19歲的韓愈進京首次參加科考,一路趕考,一路宣揚自己的文學主張。

韓愈到了京城,滿懷信心參加科考,卻不料接連落榜。

直到韓愈27歲時,終於考中進士,獲得了唐朝科舉製度下最高的榮譽。

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對韓愈來說無疑是人生中的一大轉折點。

此時的韓愈,雄心勃勃,他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大展宏圖了,作為一個底層憤青,他要擁有發言的機會了。

可是,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按照唐律,高考通過之後還必須參加吏部博學宏詞科考試。

韓愈又參加了三次,三次全落選。

通不過考試,就無法做官。

同樣,在第四次考試,韓愈考上了。

這年秋末,韓愈已經三十四歲。

他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他步入京師政府機構的開端。

然而,官場的複雜和殘酷,卻遠超他的想象。

輾轉考試求官多年,韓愈眼界更加開闊,他親眼目睹當時的文壇有多浮誇。

六朝駢體文盛行,隻重辭藻華麗,不重實用性,連大唐最引以為傲的詩歌也大不如以前了。

作為一個憤青,韓愈不得不發聲。

這時期他闡述了自己把古文運動和儒學複古運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主張,也是他發起開展古文運動的代表作。

文章石沉大海,沒有如他所料,一呼而百應。

“公元803年,關中大旱,百姓們忍饑挨餓、流離失所。”

“街上餓殍遍地,民不聊生。”

“身為京兆尹的李實卻對上封鎖消息,謊稱糧食豐收、百姓安康。”

“唐德宗一聽沒事,便收回減免租稅的詔令,這讓親眼目睹嚴重災情的韓愈出離憤怒。”

““一麵是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李實,一麵是賣兒賣女掙紮求生的百姓。”

“孰輕孰重,韓愈心裡早有判斷。”

“第二天一早,韓愈把《論天旱人饑狀》呈於殿上,將真實情況鋪展在德宗麵前。”

“卻不想,德宗不僅沒有怪罪李實,還聽信其讒言,把韓愈貶到了廣東陽山縣。”

“荒蠻偏僻,人煙稀少,來到這裡,幾近與世隔絕了。”

“一片赤膽忠心,卻遭到如此對待,任誰的心中都是苦悶失落的。”

“而這樣嚴重的貶黜經曆,韓愈卻遭遇過不止一次。”

“公元805年,韓愈從陽山重返京都後,仕途依然不順。”

“他在宦海沉浮十餘年,起伏升降,皆是常態。”

“到公元819年,他更是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滑鐵盧。””

“當時,唐憲宗整日沉迷佛道,欲求長生不老。”

“於是便有了六開寶塔,諫迎佛骨。”

“此舉,在長安掀起了佛教熱。”

“本來宗教之事,算不上對錯,百官也懶得管這事。”

“何況大家都看得出憲宗對佛教推崇備至,誰又上趕著去找不痛快呢?”

“可佛教的到來,弄得長安城人心浮躁、社會不安。”

“佞佛誤國,韓愈豈會袖手旁觀?”

“於是執筆一揮寫就《論佛骨表》,言辭犀利,要求燒毀佛骨。”

“他怎不知,自己的行為無疑會惹怒憲宗,招致禍端,但他還是這麼做了。”

“果然,憲宗看到奏折後大發雷霆,下令要將韓愈處以極刑。”

“麵對聖上的震怒,韓愈倔得出奇,始終不曾改口。”

“旋即,韓愈被貶至潮州,即刻上道,不容停留。”

“兩次貶黜,都是因言獲罪,由此能看出韓愈的秉性。”

“哪怕在官場浸泡數十載,看透裡麵的彎彎繞繞,他也不願融入其中。”

“不看人臉色,不顧及麵子,拚著得罪權貴的風險,也要把實話講出來。”

“他的行為看起來較真,卻是忠言逆耳,苦口良藥。”

“身處名利場,卻不被羅網困住,所言所行,隻求無愧於心。”

辛棄疾:唐代第一文豪韓愈,原來一生如此坎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