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文帝創立科舉考試以來,一千多年的時間裡,為朝廷選拔了很多的人才,當然也難免會遺落一些人才。
李賀就是那個不幸的人才,數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
這件事情讓他一度心灰意冷,以至於後期的詩歌,總是流露出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悲痛之苦。
李賀不是沒有才華,隻是苦於沒有機會。
唐朝的科舉製度,一般是要被彆人推薦。
要麼就是在早期已經名聲在外,不然是很難考中。
李賀相對來說比較低調,儘管出身名門,可是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的榮耀。
這也成為李賀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使得後期的詩意境淒美,字裡行間總是充滿了憂愁。
以這首《感春》來說,每一句都很傷感,無非就是在訴說人生的無奈,還有對於未來的擔憂。
日暖自蕭條,花悲北郭騷。
榆穿萊子眼,柳斷舞兒腰。
上幕迎神燕,飛絲送百勞。
胡琴今日恨,急語向檀槽。
春天原本是很美好,處處鳥語花香。
可是李賀卻無心欣賞美景,更多的是借景抒情,以此來排解胸中的苦悶。
首聯先是寫春天的特點,由於冬天過去了,天氣開始逐漸轉暖,這個氣溫恰到好處,不冷也不熱。
但是家境依舊蕭條,白色的花在春風中綻放,更使我這北郭騷悲傷無聊。
這裡引用了典故,北郭騷春秋時期的一位讀書人,為人正派,樂於助人,同樣是家境貧寒。
頷聯和頸聯重點描寫當時的孤獨的心情,也是情景交融。
不僅僅著力描寫心情,同時還融入了春色美景。
這樣的一種寫法,使得這幾句顯得彆具一格,與前麵的兩句形成對應。
真是一文不名,隻有來子錢一樣的穿眼榆莢,不見跳舞的歌女,到時有比歌女的腰更細的柳枝。
打開簾幕,迎接神燕,以及那細細的飛絲,送走了伯勞。
尾聯在全詩中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無非就是再一次突出當時一種孤獨的心境,這也使得這首詩有著一種更為強烈的悲痛之感。
一個人彈起了胡琴,以此來抒發今日的苦悶,那聲音讓人聽了肝腸寸斷,還撲向了那紫檀琴槽。
這些都讓人非常的傷感,可是又無可奈何。
李賀想要建功立業,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可是苦於沒有機會。
可見李賀有遠大的誌向,一直想要去到邊塞建功立業。
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卻又是一直鬱鬱不得誌,隻是獨自哀歎。
這首《感春》通過周圍的景色,以此來借景抒情,描寫了生活中的不幸。
作為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李賀根本不甘心隻是寫寫詩,無心於文學。
然而在現實的世界裡,他也隻能是做一個詩人。
畢竟一直沒有機會,數次的科舉考試,早已讓他失去了希望。
為此隻能通過文字來表達,訴說著人生的不幸,還有那份悲痛之苦。
這也是李賀的不幸,也是那個時代的不幸。
如果李賀有機會的話,肯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可以實現人生理想。
但是很多的事情,又是沒有辦法。
這也正是李賀最苦惱的地方,以至於後期的詩,每一首都感人肺腑。
道儘了生活的艱辛,讀後讓人感慨萬千。
“耗儘心力,曆經坎坷之後,才堪堪得到了一個與才華不相匹配的職位。”
“儘管如此,他還是不斷勉勵自己,心誌不改。”
“在一次酒席上,主人家與李賀舉杯相對,用主父偃和馬周皆是先受排擠後被重用的故事來寬慰李賀。”
“李賀大受鼓舞,立即作下一首《致酒行》。”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在場眾人聞之,無不大受震撼。”
“詩的末尾,人們仿佛又看到當年那個初入長安、滿懷希望的少年立在眼前。”
“雖然李賀誌不在此,心情瞧悴如芻狗,但還是兢兢業業在奉禮郎這個崗位上乾了3年。”
“他親眼看見了百姓民不聊生的現狀,寫出不少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文。”
“他寫了數篇詩文抨擊時事,借古諷今。”
“但這一篇篇詩文猶如以卵擊石,對於唐朝彼時的當權者來說,不痛不癢,甚至還有可能給自己帶來災禍。”
“社會的黑暗,人心的涼薄,難道李賀不知嗎?他當然知道。”
“可貴的是,儘管知道生之艱難,世之險惡,仍然懷著一腔孤勇和無畏。”
“臨到終了,李賀仍然擁有男兒何不帶吳鉤的熱血和倔強。”
“即便是在生命儘頭的那幾年,身負重病的李賀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
“辭官後,他入了昭義軍節度使軍中做幕僚,幫忙處理公文。”
“元和十一年,李賀走投無路回到家中,不久後病故。”
“那一年,他27歲。”
“李賀的一生,伴隨著坎坷與失意,卻仍堅持著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賀是倔強的,命運一次又一次地給予他重創。”
“他卻以自己的方式執拗地活著,心中理想不曾動搖分毫。”
“如今,昔人已乘黃鶴去,而他所留下的詩,則替他延續了上千年的生命。”
“這一份倔強如一團熊熊烈火,在他有限的27載生命裡,點燃了他的人生,鮮活了他的詩句,時至今日仍無法泯滅。”
“或許有時候,區彆隻在於那一份咬牙堅持的倔強。”
“也正是這份倔強,讓生命迸發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歐陽修:李賀天賦異稟,一生卻貧困潦倒、英年早逝。
李賀出生在落魄的貴族家庭,遠祖是唐朝李淵的叔父。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
這樣的親戚社交規則,自然讓李賀和皇家疏遠。
即便如此,李賀還是打著皇家的招牌,到處去混日子。
但是誰會認可他的身份呢?不過看他笑話而已。
看了各種臉色、白眼,他不得不承認,狀況堪憂。
如何改變命運,還得靠自己,而不是靠攀龍附鳳。
每天都逼著自己寫詩句,遇到好的思路,就寫下來,放到一個布袋裡。
在家把布袋整理一番,對詩句進行加工,反複磨礪自己。
堅持學習多年後,他去了京城,參加進士考試,得到大臣韓愈的欣賞。
窮苦的人,要是攀親戚,找貴人,肯定是不行的。
畢竟,你自己沒有值得被幫助的地方,也就是沒有什麼價值。
李賀前腳進入進士考場,後腳還在門外的時候,有人就向朝廷反應。
一個人,要是中了進士,就衝撞了父親的名字,這是大逆不道的。
好不容易爭取到科考的機會,但是李賀在吏部任職考試上,再次被人嫉妒,並且提出反對意見。
這下子,李賀徹底失去了做官的機會。
隻是李賀的遭遇,說明了兩個問題。
其一,做人,名不正,言不順。
其二,人與人打交道,嫉妒之心,防不勝防。
若是一個人的名聲不好,或者名字的寓意很糟糕,那麼做什麼都難以順利。
人生路,此一時彼一時,不能墨守成規。
李賀在仕途不順的時候,也想到了改變自己。
他投筆從戎,在軍隊裡待了一段時間。
但是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地方很不穩定。
他還沒有建功立業,軍隊就被整編了。
後來,得到了韓愈的舉薦,沿襲祖輩的榮光,他做了一個奉禮郎從九品。
韓愈也為李賀發出了正義的聲音,詩曰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
本來,萬丈高樓平地起,慢慢來,總是會有出頭日的。
但是李賀卻開始有了戾氣,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幸運的是,他在詩作方麵,持續研究,成為了文壇裡的大人物。
雖然他的一生,隻有二十多年,仕途不成。
但是文學方麵成功了,也算是一種慰藉。
人生就這樣,東門不開,西門開。
多少文人墨客,都沒有仕途亨通,但仍舊不妨礙自己千古留名。
一個人不順的時候,一定要變通,否則會進入死胡同。
一輩子生活在社會底層,若是你能夠變通,內心是愉悅的,那也就順了。
刮南風的日子,對於南行的人,就是逆風,對於北行的人,就是一帆風順了。
若你把逆風當成考驗,越挫越勇,那也是順風。
若是你把順風,當成隨波逐流,那也就是逆風。
人生無常,世事也無常,你是沒有辦法一直順的。
做人,總得要學會調整自己,一次次出發,一輩子積累出發的能力。
既然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適者生存。
如果事與願違,那就另外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