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的目光有時候是帶有選擇性的。
對於駱賓王,人們更多記得他人生中的那些高光時刻,並把各種標簽貼到他的身上。
比如唐朝憤青,比如最莽詩人,比如少年奇才。
卻忽略了把時間的尺度拉長,去回顧他那跌宕起伏的一生。
“駱賓王出生於唐高宗武德二年,在浙江義烏的烏傷城外駱家塘村。”
“駱姓是義烏古烏傷的望族,祖父和父親都是讀書人。”
“小賓王兒時父親在山東博縣做縣令,他和母親留在老家跟著祖父生活。”
“祖父親自教年幼的賓王讀詩作賦,他從小就聰慧過人,幾歲就能吟誦多首詩文,還能吟句聯文。”
“在小賓王七歲那年,有一天,祖父的一位好友來訪。”
“席間祖父談起小孫子讀書的靈動悟性,不由得有點小得意,客人聽著禮貌地點頭,心中並不相信。”
“飯後,祖父帶著小賓王陪客人在自家的園子裡散步。”
“當走到一方池塘邊時,幾隻雪白的大鵝悠然地戲水。”
“客人看到這個場景,心中一動,就拉著小賓王的手,指著池塘的景色。”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四句詩一出口,客人驚得半天合不上下巴。”
“從這以後,這位客人走到哪兒,都繪聲繪色地講小賓王即興作詩的神奇。”
“這首《詠鵝》一下子就在鄉間流傳開來,駱賓王也成了聞名遐邇的神童。”
“在小賓王十歲那一年,他跟著母親來到父親做官的地方。”
“父親將它他送進博昌縣學館,接受正規教育。”
“同時廣泛接觸當地的文化名流,以提高學識和名氣。”
“這幾年小賓王在父母身邊,一邊苦讀詩書,積累學識。”
“一邊享受著嚴父慈母的平靜生活,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可這樣的日子很短暫,父親因積勞成疾,在縣令的任上撒手人寰。”
“這時駱賓王十七、八歲的樣子,他就要擔起家庭的重擔了。”
“父親隻是一個兩袖清風的小縣令,職位低收入少,家中一直過著清貧的日子。”
“父親離世,全家就陷入了困頓之中。”
“幸虧父親很受當地百姓的愛戴,大家伸出援手幫助他安葬了父親。”
“轉眼三年期滿,為了生活和仕途,他決定參加科考,謀取功名,給母親和弟弟提供一個溫飽的生活。”
“這一年的秋天小駱22歲,他將全家遷到兗州的瑕丘縣,投靠父親的生前好友韋明府,安頓好全家後就直奔長安。”
“放榜時他名落孫山了,以他神童和齊魯才子的實力,怎麼也不相信這是真的。”
“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想憑借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的理想,被社會的不公擊的粉粹,寒門學子依靠苦學出人頭地有多難。”
“小駱落榜後,他沒有杜甫那樣的家庭經濟支撐能夠去各地遊曆。”
“輾轉反側幾天,隻好決定回家繼續苦讀,準備下次的科舉考試。”
蘇軾:唐詩《在獄詠蟬》,天才詩人駱賓王的人生轉折。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應該來說還是很有激勵作用的,出身微寒的駱賓王寫出了這般觀察細致的詠鵝詩,怎能不讓人心生佩服。
然而駱賓王的命運並不好,身處唐高宗武後時期,作為當時極富才名大才子,一生起起落落,最終成為政治的陪葬品。
駱賓王一生未做過什麼大官,就好像是和中央的官職犯衝般,從王府幕僚出來當從九品的奉禮郎。
再到弘文館的詳正學士,卻不知是犯了什麼事,得罪了什麼人,直接被貶到西域,長期守衛邊疆去了。
終於好不容易在年過半百回到長安入朝成為侍禦史,卻因為多次諷刺武則天當政而被下獄治罪。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
首聯寫作者身陷囹圄,聽到深秋時節牢房外的蟬鳴聲,不禁陷入了深深地愁思當中。
頜聯作者對著秋蟬顧影自憐,惋惜自己在這玄鬢盛年的大好時光,卻要獨自在牢獄中吟誦白頭吟這樣哀怨的詩。
頸聯作者通過描述深秋時節露水打濕秋蟬薄薄的翅翼,使得秋蟬想飛而不能飛,秋風多且聲響大。
夏日刺耳的蟬鳴在此刻顯得低沉的景象,以此來比喻自己目前的處境。
尾聯作者憤情衝天,沒有人願意相信我的清廉高潔,有誰能夠為我表白清白的心腸。
駱賓王在次年遇赦被釋放,被貶為臨海縣丞後棄官遊曆廣陵。
在此結識徐敬業,成為徐敬業的謀士。
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時,駱賓王撰寫了著名的檄文。
這篇連武則天看了都不禁惜才的檄文,這也許算是駱賓王人生的頂點。
有理由相信,駱賓王在獄中時便已經對被門閥士族把控的朝堂失去希望。
而他作為一個下級官吏受地位所限,看不懂為什麼李治會把武則天推出來共理朝政。
反而受男尊女卑思想的誤導成為門閥士族的工具,站在了皇權的對立麵。
而在他身陷囹圄時他發現朝堂上的大人物沒有誰為他這樣的芝麻小官申訴而徹底失望,最終和徐敬業等一批被貶官者走上造反之路。
“幾年後,小駱終於去長安謀了一職。”
“這是小駱第一次進入職場,他那剛直不阿的性格,開始讓他吃苦頭了。”
“僅幾年就遭人排擠被免職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家中的生計,使小駱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中。”
“正在這時候,一位貴人出手相助,推薦他去道王李元慶的府中任職。”
“李元慶是唐太宗李世民同父異母的弟弟,封為道王,此時任豫州刺史,他很賞識駱賓王的才華。”
“駱賓王乾滿三年後,道王特意下了一道手諭,讓他寫一篇文章自敘才能。”
“而駱賓王自己卻認為這是自我吹噓,靠這種做法得到提拔,寧可不做,他回絕了道王。”
“這一次是駱賓王自己以他剛正不阿的性格,自斷升遷之路。”
“不久,他就離開了道王府。”
“兩次謀職混跡幕府,都被迫辭職,對駱賓王打擊也不小。”
“此時的駱賓王已不是小駱,他已人到中年,對謀事已厭惡了。”
“他決定返回兗州,過他向往的隱居耕讀的生活。”
“這一次隱居前後有12年時間,這期間詩人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是詩人創作的高峰期,也奠定了詩人初唐四傑的地位。”
“閒居兗州的後期,由於生活經濟拮據,實在過不下去了。”
“出於無奈,駱賓王決定複出,於是他給劉祥道等朝廷大員寫信請求引薦。”
“駱賓王在文壇上的名聲還是夠響,不久就被舉薦入朝參加對策考試。”
“闊彆長安十八年,當年風華正茂的小駱,已然是那個麵帶滄桑的中年男子。”
“經過考試,駱賓王被錄用,負責朝會、祭禮時的擺設和禮儀。”
“僅三年光景,噩運又來光顧駱賓王,遭小人的排擠陷害,又丟了官職。”
“在人生失意之際,駱賓王依然懷有一腔愛國之情。”
“此時國家邊關吃緊,吐蕃大舉犯邊,朝廷派薛仁貴為大將軍進軍西域討伐吐蕃。”
“駱賓王以五旬年齡,上書朝廷申請從軍奔赴前線,以自證自己對國家朝廷的赤膽忠心。”
“很快得到批準,於當年7月踏上漫漫征途。”
“駱賓王參軍時已五十出頭,以這樣的年齡上戰場,足可以顯示出他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壯誌。”
“可是,天不從人願,駱賓王隨軍西征,並沒有實現他邊疆立功的心願。”
“薛仁貴將軍出師不利,短時間內不能班師回朝。”
“駱賓王在西域塞外的軍旅生涯,使他成為唐朝邊塞詩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