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後,曹丕繼承了丞相職位和魏王爵位,開始進一步的大權獨攬。
同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於洛陽稱帝,建立了大魏王朝。
稱帝後的曹丕吸取了漢朝衰落的教訓,認為隻有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穩定朝廷勢力均衡才能使魏王朝的統治更加鞏固。
於是曹丕大肆推行九品中正製選拔官員,而高層的掌權者曹丕大量啟用曹氏親族和曹丕自己的親信。
一時間曹魏政權相比於蜀漢和東吳,更加穩定,也更加強大。
“曹丕於東漢靈帝中平四年生於沛國譙縣,父親是曹操,母親是曹操側室卞夫人。”
“時值天下紛亂,曹操親自教授曹丕騎射之術。”
“除騎射教育外,曹丕的文化教育也深受曹操影響。”
“曹丕在青少年時代常跟隨曹操出征。”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荊州,在宛城遭遇張繡降而複叛。”
“曹操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其長子曹昂與侄子曹安民遇害。”
“十歲的曹丕當時也隨行軍中,依賴平素的軍事訓練,幸免於難。”
“曹昂死後,丁夫人責怪曹操並與之離異,卞夫人成為曹操正室,曹丕隨之成為曹操的嫡長子。”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曹丕隨行。”
“建安九年,曹軍攻占鄴城,曹丕隨軍入城,強納了袁熙之妻甄氏。”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荊州並與孫權、劉備聯軍戰於赤壁,曹丕均隨從在側。”
“建安十三年,曹操廢除東漢的三公製度,自任丞相。”
“建安十六年,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將,置官署,為丞相之副。”
“同年,曹操西征馬超,留曹丕鎮守鄴城。”
“河間地區位於幽州與冀州之間,河間之叛震動兩州,曹丕有意親自率軍出征鎮壓。”
“後曹操派遣曹仁都督七軍討伐田銀、蘇伯,曹丕也派遣將軍賈信參與戰事。”
“河間之亂平定後,曹丕欲按軍法慣例,將處於賈信控製下的千餘名投降者集體誅殺,被謀士程昱勸阻。”
“程昱建議曹丕儘可能不動用曹操賦與的專命之權,曹丕遂轉而向曹操彙報並請求指示。”
“曹操讚譽程昱善處人父子之間,認為他很擅長調節父子間的權力關係。”
“建安十七年,曹操南征孫權,曹丕再次隨行。”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位魏王。”
“作為父親的副手,曹丕此一時期在政治上沒有獨立施展的空間。”
“曹丕與曹植是同母兄弟,曹丕為長兄,曹植小曹丕五歲。”
“曹植十餘歲時,已能誦讀《詩經》《論語》及辭賦數十萬字,且擅長撰文。”
“其才華令曹操驚異,一度將之列為繼承人候選。”
“建安十九年曹操出征孫權時,特意留曹植而非曹丕鎮守鄴城。”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在儲嗣之爭中勝出。”
“曹操戴有十二條玉串的王冕,坐金根車,駕六馬,並冊立曹丕為魏王太子。”
杜甫:都說曹丕手足相殘,可實際上,曹丕比曹植去世還要早。
曹丕作為曹家的二公子,從小就受到哥哥曹昂的寵愛和曹氏家族眾星捧月般的待遇。
曹家家境富貴,曾祖父曹騰,祖父曹嵩,父親曹操都是朝廷重臣。
後天優秀的教育環境加上曹丕自身天資聰慧,和父親曹操嚴厲教導之下。
曹丕少年時代就通讀了四書五經,《史記》等著作,深得曹操喜愛。
震驚朝野的宛城事變中,曹操最鐘愛的接班人,長子曹昂犧牲了,曹操便把曹丕當作接班人來培養。
但是幼子曹衝的降世,讓曹操開始對曹丕轉變了態度。
這讓曹丕有些驚慌,但又不能做什麼。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曹衝年僅13歲就因病去世了。
自從曹衝死後,能和曹丕爭奪接班人地位的隻有曹植和曹彰兩個人了。
曹操很認真的考慮過這三個人,但很快就把曹彰給掉了。
有一次,曹操在家庭聚會上問他的兒子們將來打算乾什麼。
兒子們的回答大致相同,都是希望能夠治理超綱,上報君王社稷,下安黎民百姓。
剩下對曹丕繼承人人選存在威脅的就是曹植了。
但曹丕曾捫心自問過,雖然曹丕自幼聰慧,文學造詣相當的高,但是和弟弟曹植相比還是查了一截。
這讓曹丕很是擔心,於是問他一位叫吳質的幕僚怎麼辦。
父子之間最重要的是真情,隻要曹丕能讓魏王感到世子的真情實意,這事情就好辦了。
有一次曹操遠征,眾臣們和曹操的兒子們都出城給曹操送行。
曹植寫給了曹操一篇文章,寫的是慷慨激昂,眾人都覺得曹植的文章寫的太好了。
輪到曹丕的時候,曹丕什麼話也沒說,隻是一直看著曹操,不多一會竟然哭了起來。
此時曹操也被曹丕的真情所感動,於是父子兩抱頭痛哭。
周圍的人也被這父子真情所感染,紛紛落淚。
至此之後,曹操內心的接班人就是曹丕了。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大軍征討劉備,曹丕以魏王太子身份留守鄴城。”
“該年九月,相國西曹掾魏諷趁曹操大軍滯留漢中,暗中糾集了一批擁護漢朝的同道,與長樂衛尉陳禕合謀襲取鄴城。”
“陳禕心生畏懼,中途退出向曹丕告密。”
“曹丕遂捕殺魏諷並在鄴城做大規模搜查同黨,眾多與魏諷有往來者被殺。”
“王粲因文學才能與曹丕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時曹丕曾親自參加葬禮。”
“王粲的兩個兒子在事件中為魏諷所引,皆被曹丕誅殺,王粲因之絕後。”
“曹操在漢中聽聞消息後,感歎若是自己來處理魏諷案,不會讓王粲沒有後人。”
“劉廙之弟劉偉為諷所引,曹丕本欲連坐劉廙,將其與劉偉一並誅殺。”
“陳群向曹操求情,曹操親自出麵乾預,劉廙才保住性命。”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故於洛陽。”
“病重之際,曹操曾召在長安領軍的次子曹彰來洛陽,曹彰趕到洛陽時曹操已去世。”
“曹彰認為曹操召喚自己是要立曹植為嗣,故在洛陽向負責主持喪事的賈逵索要魏王璽綬,被賈逵以太子在鄴城為由拒絕。”
“曹植則以袁紹父子為反麵案例,向曹彰表示自己無意與曹丕爭奪儲位。”
“同月,曹丕在鄴城自任丞相,繼位魏王,領冀州牧。”
“曹丕繼位魏王後,出台了一係列爭取人心、鞏固統治的措施。”
“如頒布《薄稅令》,將關津、池苑之稅降低至十稅一。”
“厚賞諸侯王與將相,派使者循行地方郡國,懲治有暴虐行為的地方官員。”
“頒布《廣詢令》,鼓勵百官多向自己做規勸和進諫。”
“采納尚書陳群的建議,製定九品中正製來選拔人才,讓士族有進入統治階層的常規渠道。”
“曹丕還誅殺了親曹植的丁儀、丁廙兄弟,並殺害了二人家中所有男丁。”
“同時勒令包括曹植在內的諸侯離開中樞,前往封地。”
“與此同時,曹丕還製造了黃龍現於譙縣等祥瑞事件,為改朝換代做輿論準備。”
“同年六月,曹丕以南征為名整軍,中郎將霍性以創基未久不宜起兵為由勸阻,被曹丕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