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忠烈文公文天祥(1 / 2)

說起民族英雄,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人物便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著名人物,一個人兼具狀元、宰相、忠臣、烈士,四種身份。

為了國家的存亡抵禦外敵,兵敗被俘後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宋理宗端平三年,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吉州。”

“文天祥是家裡的長子,六歲之時,文父便開始教其讀書寫字,七歲時入私塾讀書。”

“通過了童試後,文天祥在家自學了一年。”

“第二年到了白鷺洲書院求學,拜歐陽守道為師。”

“歐陽守道師承江萬裡,對文天祥的思想影響很大。”

“師生情誼深厚,在歐陽守道去世後,文天祥親自為其撰寫祭文。”

“也是在這裡,文天祥認識了歐陽守道的侄女歐陽浚,後娶為妻。”

“同年,20歲的文天祥順利通過了鄉試,與父文儀、弟文璧一同赴臨安參加會試。”

“父子三人於宋理宗寶祐四年正月達到臨安,參加考試。”

“二月初一禮部放榜,文天祥、文璧得進士。”

“五月初八,兄弟倆一起前往集英殿參加殿試對策。”

“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的思想為出發點,先闡述完自己的哲學觀和世界觀,然後針對宋理宗提出的幾個問題逐一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

“國家治理方麵,要改革政治,以息民怨。”

“不準外戚宦官參與朝政,強化宰相的權利。”

“人材教育方麵,要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軍事國防方麵,要節用財力,富國強兵,加強海防,以禦敵寇。”

“最後,他不打一字草稿,一氣嗬成,寫下萬餘字的《禦試策》,被宋理宗親自擢拔為狀元。”

“文天祥高中狀元後,其父文儀卻病情加劇,於五月二十八日在臨安病逝了。”

“按製度,文天祥須丁憂三年,然後才能安排官職上任。”

“文天祥與弟文璧於六月初一扶靈柩離開臨安,七月二十四日才回到江西老家廬陵。”

“宋理宗開慶元年,文天祥結束三年服喪期,開始了為官生涯。”

“九月,忽必烈率蒙軍圍攻鄂州,內侍董宋臣勸說宋理宗遷都。”

“此時,身在臨安但尚未就職的文此事後,堅決反對遷都。”

“隨即寫了萬言書《己未上皇帝書》,乞求理宗皇帝斬殺董宋臣,以安民心,但均未收到官方的回應。”

“內心失望的文天祥沒有去赴任,而是自請免職,直接回到了江西老家。”

“次年二月,文天祥被改任簽書鎮南軍節度判官廳公事。”

“但他拒絕上任,主動要求去做宮觀的祠祿。”

“又過一年,宋理宗下詔任命文天祥為秘書省正字。”

“而他以沒有做過地方官為由,再次拒絕就職。”

“宋理宗景定三年,文天祥接受朝廷的安排,到任供職秘書省正字,開始了自己第一個正式的官職。”

“不久後,朝廷又讓他兼任景獻府太子教授,負責給太子上課,講授四書五經。”

“宋理宗對太子的學習成果很滿意,還賞賜了一隻金碗給文天祥。”

“理宗景定四年,文天祥出任瑞州知州,首次擔任地方官。”

“在瑞州一年多,文天祥因政績突出,又被召回臨安。”

張居正:文天祥原名孫雲文,是宋理宗保佑四年的狀元。

宋理宗見到他,說此天之祥宋之瑞也。

文天祥對皇上的讚賞深表感激,於是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文天祥。

至此,文天祥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致仕之後,由於看不慣宋禮宗身邊的大太監董宋臣以及在朝中一手遮天著名的奸臣賈似道。

與二人不和從而遭到兩人的忌恨與排擠,因此被貶職了一陣子。

而南宋隻不過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在強大的蒙古帝國看來,弱小的南宋不過是一塊唾手可得的肥肉。

蒙古在北部建立了元朝,不久便揮兵南下,意圖消滅南宋。

元朝的軍隊攻勢越來越凶猛,南宋即將支撐不住。

在這種情況下,文天祥臨危受命,出任右丞相兼樞密使。

縱然有文天祥這樣文武雙全的天才出任要職,也依舊改變不了南宋在戰場上的頹勢。

南宋臨安陷落,南宋太皇太後謝道清,帶著年幼的宋恭帝出城投降。

南宋在法理上滅亡,直至文天祥被處死,南宋的曆史才徹底止步。

宋恭帝投降後,宋恭帝的哥哥跟弟弟卻僥幸逃出了城外。

文天祥在福州,擁立宋恭帝的哥哥趙昰為新一任南宋皇帝。

後來在元軍的窮追不舍之下,不得已繼續南逃,到達廣東雷州。

此時的趙昰由於受不了路上的顛簸而去世,文天祥等人又擁立另一個小皇帝趙炳並撤往崖山。

元軍猛攻崖山,陸秀夫不敵。

便轉身對著小皇帝趙炳說事已至此,陛下隻好以身殉國了。

於是背著小皇帝和南宋皇室800餘人,跳海殉國。

“文天祥的官場之路並不順利,就在禮部郎官一職還未正式上任就收到了改任江西提刑的詔令。”

“文天祥到任後不久,又遭到台臣黃萬石彈劾,隨後被罷去了提刑官一職。”

“在給友人的書信中,文天祥回想了近十年來在官場上經曆的事情,本是剛正不阿。”

“卻被人看成是自取滅亡,甚至遭人構陷,排擠打壓。”

“宋度宗鹹淳三年,文天祥再次被朝廷召回,被任命為尚書左司郎官。”

“再次被彈劾,罷黜所有官職後,文天祥返回廬陵同年冬至。”

“朝廷再次任命他為福建提刑,還沒來得及上任,又被禦史陳懋欽奏免。”

“如此反複被任用、罷免,一直到宋度宗鹹淳七年,共計被罷官五次。”

“宋度宗鹹淳十年,忽必烈命伯顏率軍20萬,兵分水、陸兩路,目標直指臨安。”

“太皇太後謝道清見元軍已經兵臨臨安城下,情況危急。”

“於是下了一道《哀痛詔》,呼籲大臣軍士們一起抵抗外敵,拯救宋室。”

“文天祥收到詔書的時,已經是宋恭帝德祐元年正月。”

“除了《哀痛詔》,還有一道下達給他本人的詔書,命令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

“文天祥捧詔涕泣,三日後便開始招募義士,響應者眾多。”

“文天祥命陳繼周在贛州招募勤王義軍,一支幾萬人的新軍在文天祥的號召下迅速組織起來了。”

“文天祥讓有經驗的軍士積極訓練新兵,並變賣了所有家產用作軍資。”

“八月,文天祥率勤王之師抵達臨安,駐紮在西湖邊上。”

“這時,元軍統帥伯顏已經率軍從金陵攻打到常州。”

“文天祥派手下重要將領等3000人歸張全節製,共同支援常州。”

“然而,張全不顧尹玉等義軍在前方奮戰,竟潰逃而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