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忠烈文公文天祥(2 / 2)

“終因寡不敵眾,援軍戰敗,元軍攻破常州。”

“常州被攻占後,獨鬆關告急,宋廷調身處平江的文天祥前往增援。”

“但援軍尚未到達,獨鬆關已被攻破,平江亦被元軍占領,文天祥奉命退守餘杭。”

“恭帝德佑二年,伯顏率軍進駐皋亭山,距臨安僅三十裡,文天祥剛任臨安知府。”

“十九日,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次日便被派往元營議降。”

“文天祥與伯顏在皋亭山爭論,伯顏一怒之下將文天祥扣留在元營。”

“行至鎮江後,文天祥與杜滸等十二人,趁著防禦鬆懈,於夜間逃入真州。”

“真州知州苗再成出城相迎,並提出了一個可以興複宋朝的計劃。”

“即分三路同日攻打楊子橋、灣頭、鎮江,元軍顧此失彼難以相救,宋軍便可趁機攻下瓜洲。”

“再以東麵的軍隊入攻京口,西麵的士兵入攻金陵,威脅浙江的後退之路,如此便可生擒元軍大帥。”

“文天祥對此大加讚揚,隨即寫信送兩個製置使,派遣使者四麵聯絡。”

王陽明: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最後歲月

張世傑則率領僅存的南宋戰船與元軍展開激戰,海麵上突然卷起颶風,將南宋朝僅存的部隊連人帶船一同卷到了海底。

而文天祥則是親眼目睹了這一幕,不久後他也兵敗被俘。

此時的元朝剛剛建立,急缺人才。

而一代梟雄忽必烈對於文天祥極為看重。

不僅是欣賞他的才能,更是佩服他的毅力與決心。

前前後後派過許多人前來勸降,包括元朝的宰相,宋朝的宰相,文天祥的親屬,甚至還派出了當年宋朝的皇帝宋恭帝。

而文天祥見到宋恭帝,行禮之後隻說了聖駕請回。

年僅10歲的宋恭帝也是默然,心裡惆悵萬千,一言不發便回去了。

見此情形,忽必烈親自參與到勸降行動中來,軟硬兼施。

不僅讓他的女兒柳娘給他寫信,訴說獄中之苦,用以威逼。

而且許諾他投降之後會得到元朝丞相的職位,用以利誘。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天祥依然不為所動。

在被囚禁的4年多的時間裡,忽必烈使出了渾身解數,取不到半點成效。

就在他準備放棄的時候,文了這樣一段話。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

剛聽到此話的忽必烈喜出望外,然而作為一名梟雄,他很快就發現了這段話中的端倪。

他想要的是文天祥在元朝當官,為自己效力,將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因為文天祥一直反對投降,國內的主和勢力便對他懷恨在心,欲除之而後快。”

“苗再成也收到了殺掉文天祥的命令,但他不忍心,於是派人把文天祥一行人護送至楊州。”

“在揚州城門口,聽等候開城門的人說要嚴密防備文天祥。”

“於是一行人向東而行,又遇上元軍,好在沒被發現。”

“走至板橋,元軍又來了,杜滸、金應被擒獲,把身上的財物都給元軍後才被放回。”

“虞候張慶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兩度被箭射中。”

“文天祥兩次都未被發現,得以脫身,最後一行人才坐船到了溫州。”

“文益王趙昰未立,於是上表勸趙昰即帝位。”

“文天祥所部被元軍大敗於空坑,其妻和三個子女也為元軍所俘,部下死傷慘重,所幸文天祥得以逃脫。”

“元朝也得知了新王繼位的消息,於同年十月發兵,數路並進,意在徹底消滅南宋抗元力量。”

“軍隊在海豐五坡嶺停下來吃午飯,遭到偽裝成村民的元軍突襲。”

“文天祥與突然衝進帳篷的元軍千戶王惟義近身搏鬥,不敵,被製服在地。”

“文天祥本想趁敵人不備自殺,但隻是頭暈目眩,未能如願,最終被俘。”

“文天祥被俘後,先是被押送至潮陽,都元帥張弘範勸其投降,令其寫信招降張世傑。”

“文天祥不從,還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過零丁洋》來回複張弘範的勸降。”

“此時文天祥正被囚於船內,親眼目睹了海戰後,二十萬同胞犧牲,宋朝徹底滅亡。”

“張弘範取勝後再次勸降,還暗示文天祥如果能像忠於宋朝一樣忠於元朝,也可以讓他做丞相。”

“文天祥卻含淚說國家淪亡卻不能補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

“張弘範感其仁義不殺,遵照忽必烈的旨意,派都鎮撫石嵩率一隊人馬押送文天祥前往大都。”

“同年十月,文天祥被押至燕京,元丞相孛羅便展開了勸降活動。”

“先是安排了留夢炎打頭陣,誰知留剛一開口便被文天祥臭罵一通。”

“然後孛羅又讓文天祥的舊主趙前來,文天祥北而拜號,乞回聖駕,舊主勸降失敗。”

“後來,元丞相孛羅親自出馬勸降,文天祥誓死不降。”

“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同宰相議論放了他。”

“有人卻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借口,結果沒有被釋放。”

“至元十九年,忽必烈召文天祥上殿,問其是否改變心意,願意歸順元。”

“豈料文天祥依然大義凜然地說到宋亡,惟可死,不可生。”

“十二月九日,文天祥被押往柴市刑場,向南而拜後從容就義,時年四十七歲。”

徐光啟:民族英雄文天祥忠肝義膽,在民族危亡之際,寧死不屈。

這樣自己不僅能收獲一名得力的幫手,又可以給予那些剩下的反元勢力沉重的打擊,而非將他放走。

以他的影響力,如果將他放走,他要是想再扯起一支反元的隊伍來易如反掌,此舉無異於放虎歸山。

此時又有南宋降臣劉夢炎從中作梗,此人一直與文天祥不對付,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在他的挑撥攻訐之下,忽必烈明白勸說此人歸降是不太可能的了,最終決定殺了文天祥。

長達4年的監禁文天祥,早已分不清東西南北。

行刑那天,無數人前來送行。

在刑場之上,文天祥問他們南在哪個方向?當即有人給他指出。

於是他麵向南方作揖,跪拜,一套動作下來,行雲流水。

而後對劊子手說,你可以動手了,最終從容赴死。

忽必烈在下達了殺他的命令後不久便反悔了,想要再次下詔阻止人行刑時,卻為時已晚。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在為他收屍的時候,在衣袋裡找到了他的絕命詩。

文天祥讀書,二十歲當了狀元,四十歲當了宰相,名滿華夷。

但是讓他覺得對得起自己的隻有兩個字,無愧。

隻要反躬自省,無所愧疚,不管一個人的境遇再怎麼糟糕。

仰視蒼天,俯看大地,那必將是朗朗乾坤。

由此可見,文天祥是一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曆史的車輪滾滾而來,宋朝滅亡乃大勢所趨,這並非是他一個文天祥所能抗衡的。

最終也隻能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罷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