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宋朝以詞作為主,然而楊萬裡卻是最喜愛的詩人。
他的詩作簡潔清新,活潑有趣,比起斐然的文彩。
文字中所透露出來的歡快的風格,更讓人倍覺親切。
讀楊萬裡的詩,可以使人忘憂。
而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楊萬裡也是一副快樂的光景。
他用紙和筆,記錄著自己的生活細節,也記錄著關於人生的心得。
快樂,永遠是他的詩作,也是他的人生的基調。
“建炎元年,楊萬裡出生吉州吉水。”
“家境清寒,世代沒有為官之人。”
“父親楊芾,以教書為業,母親毛氏,繼母為羅氏。”
“少時,吉水遭遇饑荒,其父為了親人能夠活下去,從百裡外買米背回家來。”
“楊萬裡八歲時,生母去世,此後楊萬裡隨著父親四處遊學。”
“經父親的安排,楊萬裡十四歲時,拜高守道為師。”
“紹興二十四年,楊萬裡考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參軍。”
“紹興二十六年,楊萬裡跟隨父親拜訪當時力主抗金的名臣大儒。”
“紹興二十八年,贛州司戶參軍任滿,楊萬裡返回吉水,在鄉間常與叔父揚輔世往來唱酬。”
“不久,朝廷任命楊萬裡為永州零陵縣丞,紹興二十九年底赴任。”
“當時名臣張浚謫居永州,杜門謝客。”
“楊萬裡三次前往拜謁都不得見,後來又寫信力請,並通過其子張栻介紹,才得接見。”
“張浚和他促膝長談,勉勵他要正心誠意做人、做學問。”
“冬季,發生采石之戰,南宋軍隊在虞允文的指揮下,擊潰了金朝的水軍,海陵王的南征軍遭到失敗。”
“南宋軍隊大挫金兵,楊萬裡作《海賦》以壯之。”
“對虞允文指揮之功,尤深推仰。”
“張浚官複原職,楊萬裡寫了賀詞。”
“紹興三十二,楊萬裡與蕭德藻相識,並結下深厚友誼。”
“隆興元年,經張浚推薦,楊萬裡動身趕赴京城,擔任臨安府教授。”
“途中遇到符離之戰的敗將李顯忠,李顯忠被謫到潭州去,楊萬裡寫下《路逢故將軍李顯忠以符離之役私其府庫士怨而潰謫居長沙》。”
“隆興二年正月,楊萬裡得知父親病重,便匆匆離開杭州,返回家鄉,沒有去臨安上任。”
“此後,楊萬裡一直侍奉病中的父親,直到父親去世。”
“乾道二年,楊萬裡為父守喪期滿。”
“同年冬,楊萬裡專程從家鄉吉水去長沙拜訪張栻。”
“楊萬裡服滿複職,前往臨安,先後謁見樞密副使陳俊卿和樞密使虞允文。”
“上政論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曆史教訓,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
“虞允文讀後讚歎說東南乃有此人物,力薦其為國子博士。”
“此後,楊萬裡又返回家鄉吉水。”
“一直到乾道五年底,楊萬裡家居,沒有出仕。”
“期間,他十分關心國事,寫有不少壯誌難酬的詩作,都是折射了他苦悶的心情。”
張居正:一首趣味詩,儘顯彆致,人生能保持住童真自然有多好。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很多人在人生路上,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顯得是那麼的身不由己。
丟掉了最初的真摯,多了幾分市儈和虛假。
不過,也正是這些不易察覺的轉變,悄然編織著生活的複雜圖譜。
有人在名利場中沉浮,逐漸忘卻了兒時仰望星空時那份純粹的夢想。
有人在人情世故中周旋,學會了戴著麵具微笑,卻忘了真心流露的溫暖。
但即便如此,人性中那份對純真的渴望,如同荒漠中的綠洲,始終不曾徹底消逝。
在某個靜謐的夜晚,或許是一個人獨行的歸途,或許偶然翻閱舊相冊的瞬間。
或許是一處風景的觸動,那些被塵封的記憶突然湧上心頭。
這份回憶,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洗滌著心靈的塵埃。
讓人不禁反思,是否在追逐的過程中,丟失了最重要的東西?
有人開始嘗試找回那份久違的真誠。
他們學會在繁忙中偷得浮生半日閒,與三兩知己促膝長談,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不再刻意隱藏真實的自我。
有人選擇回歸自然,在山川湖海間尋覓心靈的歸宿,讓清風明月拂去心靈的疲憊,重拾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
生活,本就是一場尋找與回歸的旅程。
或許無法完全擺脫世俗的束縛,但至少可以在心中保留一片淨土,讓真摯與善良生根發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在這條漫長而又曲折的路上,願都能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即便風雨兼程,也要讓心靈之花,綻放得最為燦爛。
南宋詩人楊萬裡也是如此,看到了小池的景致,真摯之情勃發,寫下了這首清新彆致又充滿天真自然的小詩《小池》。
“乾道六年,楊萬裡赴隆興府奉新縣任知縣。”
“四月到任,當時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上任伊始,楊萬裡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官署的府庫空空如也,他深知這是官吏盤剝、腐敗所致。”
“於是他下令,全部釋放牢裡的囚犯,並禁止逮捕、鞭打百姓。”
“然後通知所有百姓,放寬稅額和繳稅期限。”
“官吏們擔心這樣一來,官府收不到稅要停擺。”
“可卻出人意料,百姓紛紛主動前來納稅。”
“不出一月,衙門虧空的稅款全部補齊。”
“同年十月,由於右相虞允文向孝宗皇帝舉薦,楊萬裡被任命為國子博士,到杭州為官。”
“乾道七年,孝宗欲用侫幸外戚張說為簽書樞密院事,輿論嘩然。”
“此時張栻為左司員外郎,力爭不可,並向虞允文嚴詞質問。”
“因此被排擠出京城,出守袁州。”
“此時,楊萬裡上書勸阻,文中陳述要害,分析利弊。”
“大膽直言,並例舉曆史正反經驗為證,公而忘私,為世人所稱。”
“淳熙元年,楊萬裡被任命為漳州知州,詩人攜家赴任,行色匆匆。”
“淳熙二年,朝廷任命楊萬裡改知常州,楊萬裡上章力辭,請求作閒官。”
“淳熙六年,楊萬裡被任為提舉廣東常平茶鹽。”
“這是徽宗時始設的一個職位,監管茶、鹽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等情況。”
“楊萬裡在常州留下很好的政聲,他儘心竭力為百姓辦事,人民對他無限留戀。”
“淳熙八年,楊萬裡改任提點刑獄公事的職務,掌管一路司法、刑獄的官職。”